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叁 十七、引大乘教證有第八▪P7

  ..續本文上一頁「圓」字,《金藏》無。

  

  [78] 《攝論》卷二雲︰

  

  雲何應知圓成實自性?應知宣說四清淨法。何等名爲四清淨法?一者、自性清淨:謂空、真如、實際、無相、勝義、法界。二者、離垢清淨:謂即此離一切障垢。叁者、得此道清淨:謂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等。四者、生此境清淨:謂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教清淨緣故,非遍計所執自性。最清淨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如是四法總攝一切清淨法盡。

  

  《攝論‧世親釋》卷五雲︰

  

  「自性清淨」者,謂此自性本來清淨。即是真如自性實有,一切有情平等共相。由有此故,說一切法有如來藏。

  

  《攝論‧無性釋》卷五雲︰

  

  「自性清淨」者,謂此自性,異生位中亦是清淨。謂由此故,聖教中說一切有情有如來藏。

  

  無性又解「自性清淨」六異名雲︰

  

  「空」者,謂于依他起上,遍計所執永無所顯真實理性。言「實際」者,真故,名「實」;究竟,名「際」。「際」聲,即是邊際言故,如弓邊際﹝藏文無喻﹞。言「無相」者,永離一切色等相故。言「勝義」者,即是勝智所證義故。言「法界」者,謂是一切淨法因故。此「法界」聲,是法界因,言如金界﹝即「金」礦「界」,「界」字,藏文作「”byuv-khovs」,即來源﹞等。

  

  《攝論‧世親釋》卷五解「生此境清淨」雲︰

  

  生此能證菩提分法所緣境界。生此﹝得此道清淨﹞境界,即是清淨,故名「生此境清淨」,即契經等十二分教。何以故?若此聖教是遍計所執,應成雜染因。若依他起,應成虛妄。既離二自性故,成圓成實。又此四種,于大乘中隨說一種,應知是說圓成實性。于中初二,無有變異圓成實故,名圓成實。後之二種,無有顛倒圓成實故,名圓成實。

  

  [79] 見《攝論》卷二、兩《釋》卷五。

  

  [80] 「依他」二字,《金藏》無。

  

  [81] 「起」字,《金藏》有,余無。

  

  [82] 如《攝論》言︰

  

  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槃故。

  

  《攝論‧無性釋》雲︰

  

  若遣遍計永無複余,不得生死。不得此時、便得觀見寂滅涅槃。然此中說遍一不成,無差別性。爲遣愚夫定性﹝藏文無「定性」二字﹞差別顛倒執著,亦即顯示依他起義,依二自性不決定故。

  

  [83] 靈泰《抄》雲︰

  

  第叁句是滅谛。諸趣向義,即是涅槃是所趣向處也。

  

  [84] 謂第一頌。

  

  [85] 第二科。

  

  [86] 即下文「第叁、總結」處當釋。

  

  [87] 「取」字,《金藏》無。

  

  [88] 即本論卷一。

  

  [89] 「定」字,《金藏》作「是」。

  

  [90] 編按:《疏翼》依韓老原有的論文編號而行文。若依《大正藏》,原

  

  文作:

  

  ﹝述曰:﹞今阿賴耶識。

  

  ﹝成唯識﹞論:非如勝性至體非一故。

  

  述曰:此遮僧佉計爲勝性,即自性體……。

  

  綜合而言,即:今阿賴耶識非如僧佉所計之勝性,是常、是一。

  

  [91] 「爲」字,《金藏》作「有」。

  

  [92] 《攝論‧無性釋》卷一雲︰

  

  能「攝藏諸法」者,謂是所熏,是習氣義,非如大等顯了法性藏﹝藏文有「以不顯了爲體性」﹞。最勝中,阿賴耶識攝藏諸法亦複如是。爲簡彼義,是故複言「一切種子識」。與一切種子俱生俱滅故。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互爲緣故,展轉攝藏,是故說名阿賴耶識,非如最勝即顯了性﹝藏文作「與最勝即是顯了又是自體性者相違」﹞。

  

  [93] 「義具」二字,金陵本作「我者」。

  

  [94] 見《攝論》卷一、兩《釋》卷一,如雲︰

  

  一切有生雜染品法于此攝藏爲果性故;又即此識,于彼攝藏爲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

  

  [95] 謂《攝論》中義意增說。

  

  [96] 「阿賴耶」名共有叁解︰一、但以能藏爲名,二、叁種藏義具備爲

  

  名。第叁解如《樞要》卷中雲︰

  

  第叁義雲︰據實,賴耶但以執藏。今據能藏有自在,似常、一故,可似于我,顯爲我愛之所執藏;義意正以所執藏故,名阿賴耶。若以能藏解阿賴耶,佛果應得此名!若能藏、所藏義解,二乘無學,八地以去,應得此名!故唯執藏名阿賴耶,缺,即非也。今舉能藏,影雜染藏,佛唯一能藏;二乘無學、八地以去,有能、所藏;以外有叁藏,故以執藏名「阿賴耶」。

  

  [97] 「藏」字下,《金藏》有「識」字。

  

  [98] 《樞要》卷中雲︰

  

  「勝者我開示」中,論文唯據究竟證果而說,故立「正」名,「正」名亦通地前等故。不定姓者,理在其中,地上、地前,隨應攝故。決定二乘生無色界,信有第八識得入滅定,明亦爲說,然非正故,究竟不能得大果故,此中簡之。

  

  《攝論‧世親釋》雲︰

  

  「勝者」,即是菩薩衆。

  

  《攝論‧無性釋》雲︰

  

  即大﹝藏文作「殊勝」﹞菩薩有堪能﹝藏文作「”os yin pa」﹞故,名爲「勝者」。爲彼開示﹝藏文作「bwad pa」﹞非余劣者﹝藏文作「”os ma yin pa」﹞。

  

  [99] 「得真唯識」,即謂能取、所取二取並離。

  

  [100] 「機」字,《義演》、靈泰《抄》均作「機」,余作「我」。

  

  [101] 如令重淨及令進修。

  

  [102] 「一」字,原作「二」,今改。

  

  [103] 「總相言」叁字,《金藏》有,余本無。

  

  [104] 「等」取《攝論》卷一、《顯揚》第一。

  

  [105] 智周《演秘》釋「解深密」雲︰

  

  此經梵本名曰「珊地涅嫜折那」﹝梵文爲「sajdhi-nirmocana-sutra」﹞。「涅嫜折那」,此翻爲「解」;「珊地」之聲,含于叁義︰一、諸物相續,二、骨節相連,叁、深密之義。

  

  [106] 如《攝論》卷一雲:

  

  何緣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又于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

  

  但《攝論‧世親釋》卷一曾引該經長行解釋此頌,即有二執受中第

  

  二執受「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文。

  

  [107] 「子」字,《金藏》無。

  

  [108] 《攝論‧世親釋》卷一雲︰

  

  謂即由此識是相續識故,于相續正結生時,能攝受生。一期自體亦爲此識之所攝受。由阿賴耶識中,一期﹝藏文作「一切」﹞自體熏習位故。彼體起故,說名「彼生」;受彼生故,名「取彼生」;由能取故,執受自體。

  

  [109] 「爲」字,《金藏》無。

  

  [110] 「頌」字,《金藏》作「偈」。

  

  [111] 「上叁字」,即「阿陀那」。

  

  [112] 靈泰《抄》雲︰

  

  「愚」者,暗昧義,即是所知障也。

  

  [113] 「等」字,《金藏》有,余無。

  

  [114] 謂除凡夫、二乘。即總說大菩薩衆,非是劣者。

  

  [115] 「二」字,《金藏》作「二」,余作「故」。

  

  [116] 靈泰《抄》雲︰

  

  此趣寂種姓未證聖者,若爲說之,法執堅深,便增我執。既執我、法,諸見遂生,便障證聖道。如執窮生死蘊,即其類也。

  

  [117] 可能是契咤國,梵文爲「kheda」,亦名「北羅羅國」。

  

  [118] 「般若鵋多」,梵文爲「prajbagupta」。

  

  [119] 「論」字,《金藏》無。

  

  [120] 即不達不開演義。

  

  [121] 「生」字,《金藏》有,余無。

  

  [122] 「辭」字,《金藏》作「詞」,下二同。第叁亦作「辭」。

  

  [123] 靈泰《抄》雲︰

  

  此文即是疏主彰叁藏師。

  

  [124] 如勝性等。

  

  [125] 《樞要》卷中雲︰

  

  「我, 于凡愚不開演」者,《無性‧攝論釋》卷一雲︰懷我見者不爲開示。恐彼分別執爲實我,何容彼類分別計執?窮生死際,行相一類無改轉﹝原作「易」﹞故。爲顯二乘定姓,凡夫俱生之見未除,不得爲說;恐增分別見故,非得聖者不爲說也。

  

  今難雲︰若以凡夫有俱生見,不爲說;二乘已斷,不應爲說。若爲不愚法者說,凡夫定姓亦有不愚,何故不說

  故知不爲凡夫正說,非不兼說。無性雖言「懷我見者不爲開示」,非盡理言。又此論言「障生聖道」,凡決定姓,可爾,與無性同,非聖者身,更障生聖道故。又非二乘聖者不爲說,多分不愚法故,非同異生,此意不爲正說,非不兼說。

  

  [126] 「次下」,《金藏》作「下次」。

  

  [127] 「楞伽」,梵文爲「lavka」。

  

  [128] 「王神」,《金藏》作「神王」。

  

  [129] 七卷《楞伽》亦第二卷。

  

  [130] 「溟」字,十卷本《楞伽》作「冥」。

  

  [131] 「壑」字,《金藏》作「豁」。

  

  [132] 「藏識」,十卷本作「梨耶」。

  

  [133] 十卷本作「亦爾」,七卷本作「常住」。

  

  [134] 「所動」,十卷本作「吹動」。

  

  [135] 以下複有頌文雲︰

  

  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動,種種波浪轉;梨耶識亦爾,種種諸識生。

  

  心、意及意識,爲諸相故說;諸識無別相,非見所見相。

  

  譬如海水波,是則無差別;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136] 「彼」,謂十卷本。

  

  [137] 「迦」字,今刻本自作「伽」。

  

  [138] 即第八識自境界。

  

  [139] 「說」字,《金藏》作「從」。

  

  [140] 「所」字,《金藏》有,合原文,余無。下一同。

  

  [141] 《顯揚》卷一原文爲:

  

  又說如五種子,此則名爲有取之識。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叁 十七、引大乘教證有第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