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七、引大乘教证有第八▪P6

  ..续本文上一页

  

  [14] 「楷」字,《唯识二十述记》卷三作「楷」,余多作「揩」。

  

  [15] 谓《阿毗达磨经》、《解深密经》三颂。

  

  [16] 另有:大乘《宝性论》,亦引初颂,但以「如来藏」为「界」。

  

  [17] 《入楞伽经》二颂。

  

  [18] 谓只此论中引。

  

  [19] 「阿毗达磨」,对法藏。《摄论‧世亲释》卷一云︰

  

  为对治自见取执,立阿毗达磨藏。显照诸法无倒相故。

  

  [20] 「契经」,梵文「sutra」,即「贯穿缝缀」。

  

  [21] 道邑《义蕴》云︰

  

  前陈名自性,唯有持义;后陈明差别,兼有轨义。

  

  [22] 即大文分三。

  

  [23] 即解大文第一。

  

  [24] 谓上半颂解因缘。

  

  [25] 谓后半颂解流转、还灭。

  

  [26] 即「无始时来」,或「一切法」。

  

  [27] 《摄论‧世亲释》卷一云︰

  

  「界」者,谓因。是一切法等所依止。现见世间于金矿等说「界」名故﹝藏文无「于金矿等」八字﹞。由此是因,一切法等所依止。因体,即是所依止义。

  

  《摄论‧无性释》卷一云︰

  

  「界」者,因也,即种子也。是谁因种?谓一切法。此唯杂染,非是清净,故后当言多闻熏习所依,非阿赖耶识所摄,如阿赖耶识成种子,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所起等。

  

  《瑜伽》卷五十一云︰

  

  为种子者,谓所有善、不善、无记转识转时,一切皆用阿赖耶识为种子故。

  

  《显扬》卷一引教证云︰

  

  又说「如五种子」,此则名为有取之识,此言显有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28] 《摄论‧无性释》卷一别解「依」云︰

  

  彼一切法等所依者︰能任持﹝藏文作「rten」﹞故。非因性故。能任持义,是所依﹝藏文作「gnas」﹞义。非因性义。所依、能依,性各异故。若不尔者,「界」声已了,无假「依」言。

  

  《枢要》卷中云︰

  

  一切法之界,谓与有漏法为因缘用,与无漏法等为所依,故有涅槃证得。与《唯识》﹝卷三﹞第二复次,少分相似,然稍差别。如文可知﹝如云「或此双说涅槃与道。俱是还灭品类摄故。谓「涅槃」言,显所证灭。后「证得」言,显能得道」﹞。

  

  [29] 「此为略解,下广缘义」,《疏翼》无,依《大正藏》增。

  

  [30] 「现所执持」者,谓种子。

  

  [31] 灵泰《抄》云︰

  

  第八识不变现行七识果,本识唯缘所变五色根之果法也,即五根、世间等是。

  

  [32] 《瑜伽》卷五十一云︰

  

  为所依者,谓由阿赖耶识执受色根,五种识身依之而转,非无执受。

  

  [33] 「犯」字,《金藏》、《义演》作「犯」,余作「所」。

  

  [34] 道邑《义蕴》云︰

  

  今成末那以「转识摄」,因有二过︰一者、所依不成:有法末那他宗不许,是故此因,无所依也。二者、随一不成:不许末那是转识摄,他随一也。今合为文言「所随一」。有本云「此犯随一」者,虽显过不尽,其文易解,将为正也。

  

  [35] 灵泰《抄》云︰

  

  量云︰第六识定有俱生不共根。转识摄故。如五识。其第六识俱有不共根,即是末那也。

  

  《瑜伽》卷五十一云︰

  

  又由有阿赖耶识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为依止故,意识得转。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识身转,非无五根;意识亦尔,非无意根。

  

  [36] 灵泰《抄》云︰

  

  为如五识是识性,不依第七识为俱有依耶?为如第六识是识性,即用第七识为俱有依耶?

  

  [37] 灵泰《抄》云︰

  

  为如第六是识性,非五识故,则用第七为俱有依?为如第七是识性,非五识故,不用第七为俱有依?《疏》︰此亦不尔,其第七识,许非有依也。

  

  [38] 灵泰《抄》云︰

  

  量云︰第七以第八为俱有依。是识性故。如前六识。

  

  他作不定云︰为如第八识是识性故,无俱有依,第七识无俱有依耶?为如前六识是识性,有俱有依,第七有俱有依?

  

  今论为防此不定过故,所以成立第八识依第七为俱有依──第七是识性,则用第八为俱有依;第八是识性,亦用第七为俱有依也。

  

  [39] 「二」字,《金藏》作「第三四」三字。

  

  [40] 「等」字,《金藏》无。

  

  [41] 「现」字,应作「等」。《金藏》作「眼等」二字。

  

  [42] 「义」字,《金藏》有,余无。

  

  [43] 「则」字,疑为「即」。

  

  [44] 「或」字,《金藏》同作「或」,余多作「成」。

  

  [45] 《对法》卷四云︰

  

  杂染顺逆者,或依流转次第说︰谓无明缘行,如是等顺次第说。或依安立谛说,谓:老死苦、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如是等逆次第说。

  

  道邑《义蕴》云︰

  

  亲生现行,名体顺用。

  

  [46] 即若有漏法皆名流转尔。

  

  [47] 「义」字,《金藏》无。

  

  [48] 「依执」,金陵本作「执持」。

  

  [49] 道邑《义蕴》云︰

  

  有根身等令不坏,生觉受故。外器色等执为境故。

  

  [50] 智周《演秘》云︰

  

  此解唯以五趣之报名之为趣,前后俱通惑、业、苦等,并名为趣。 

  

  [51] 「或」字,《金藏》、明历本作「惑」。

  

  [52] 道邑《义蕴》云︰

  

  谓喜受同时心、心所,及根等,名「顺喜法」。

  

  [53] 「染」字,金陵本作「染」,余作「净」。

  

  [54] 「下句颂」三字,《金藏》作「下第四句」。

  

  [55] 《金藏》作「前说,且总言也」等六字,余作「别解」二字。

  

  [56] 对治现行顺种。

  

  [57] 「或」字,《金藏》误作「惑」。

  

  [58] 《对法》卷四云︰

  

  何者是流转?谓一切生死。即前顺后,其体顺用。

  

  [59] 灵泰《抄》云︰

  

  然此中有两种顺︰无漏种子顺无漏现行,无漏现行即顺所证涅槃也,即第八现行识与现行道为依持也。此解顺下第一师说能证道之义,是彼品类,非是彼体者。道,是灭家品类,其道,实不是彼灭体;灭,即道家品类,其灭,实不是彼道也。

  

  问︰云何名灭净?若言灭烦恼故,即名灭净者,其无为亦能生圣道,应名生净云云。《疏》令证得涅槃前顺于后者,见道顺修道,修道顺无学道也。

  

  道邑《义蕴》云︰

  

  如资粮、加行有漏善法,远证佛果涅槃,亦名为「顺」。

  

  [60] 见《摄论》卷二、两《释》卷四云:

  

  复次,此三自性为异?为不异?应言非异、非不异。谓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遍计所执。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由何异门,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习种子起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遍计所执?由是遍计所缘相故,又是遍计所遍计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圆成实?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故。

  

  [61] 「此」字,《金藏》有。

  

  [62] 「虽」字,《金藏》作「虽」,余作「唯」。

  

  [63] 「道」字,《金藏》、金陵本作「还」。

  

  [64] 《摄论‧世亲释》卷一云︰

  

  非唯诸趣,由此而有;亦由此故,证得涅槃。要有杂染,方得涅槃故。

  

  《摄论‧无性释》卷一云︰

  

  生等杂染,毕竟止息,名为涅槃。若离阿赖耶识,不应证得。

  

  [65] 谓三师义说。

  

  [66] 即解所引第一颂中,总第二解。

  

  [67] 「是」字,《金藏》、灵泰《抄》、《义演》有,余无。

  

  [68] 道邑《义蕴》云︰

  

  此言第一二句,俱是现行识。

  

  [69] 灵泰《抄》云︰

  

  即疏中有其二解︰一云︰其「有」字唯属别所有能依染、净法──由此有诸趣法,由此有涅槃净法。其有字即不属总所依之能有。其第二句,是总所依,是能有也。

  

  [70] 灵泰《抄》云︰

  

  此,第二解。其「由此有」者,此「有」字即通属能依所依。其第二句,即是能有,亦是所有。下之二句,染、净法既是能依,亦是所有。下二句即别能依之总所依,上﹝二句﹞是别所有之总能有。若第二句,即总所依之别能依,亦是总能有之别所有。

  

  [71] 本论卷八云︰

  

  何缘所生,立生老死;所引,别立五支?因位难知差别相故,依当生果,别生五支。谓续生时,因识相显;次根未满,名色相增;次根满时,六处明盛;依斯发触;因触起受。尔时,乃名受果究竟。依此果位,立因为五。果位易了差别相故,总立二支以显三苦。然所生果,若在未来,为生厌故,说生老死。若至现在,为令了知分位相生,说识生五。

  

  [72] 智周《演秘》云︰

  

  此异熟法酬因,是苦,非熏、非集。若依有宗,苦、集是一物,因、果故说二。

  

  [73] 本论卷二云︰

  

  闻熏习中有漏性者,是修所断,感胜异熟,为出世法胜增上缘。无漏性者,非所断摄,与出世法正为因缘。此正因缘微隐难了,有寄粗显胜增上缘,方便说为出世心种。

  

  [74] 《对法》卷四云:

  

  有漏法言,亦摄随顺决择分善,粗重所随故。

  

  [75] 「科」字,《金藏》作「解」。

  

  [76] 疏文全同论文。

  

  [77]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七、引大乘教证有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