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三.二六一 诸大乘经,皆顺无我,违数取趣,弃背流转,趣向还灭;赞佛、法、僧,毁诸外道表蕴等法,遮胜性等。乐大乘者,许能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如《增壹》等至教量摄。
【疏翼】
第一引不共大乘教中,第二立大乘至教量摄。
【述记‧卷二十】
下、外人以经为不定,不许为至教故。
自下初、以比量成大乘是佛语,第二、引《庄严论》成立是佛语。
说「至教」者,言中[1]于理,真[2]实教也,故诸论等,无不定失。若成佛语,即初四因,加「契经摄」字。不尔,四因皆有不定,《六足》等论虽顺无我等,非佛语故[3]。量中有五因,两句为一因,及末后「乐大乘者许能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为第[4]五也。
初言「诸大乘经」,末言「至教量摄」,是宗也,中间是因,如《增一》[5]等,喻。
然初四因,有随一过,彼不许此顺无我等故。又若以契经为至教[6],有不定过。大乘等诸论皆顺无我,违数取趣,岂即至教量所摄也?以为不定,彼非至教故。
准第五因,有所简别:自「许能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简他不极成,然自亦许《增一》等至教量故[7]。
前四种因皆以末后因先[8]成立方[9]得为因,因既成已,即总及别有十比量。前四因为宗有四,皆以「许能显示」等为因[10]。又以「诸大乘经」乃至「至教量摄」为宗,两对为[11]一因,各加「乐大乘者许契经摄」字[12],因既有五,合前为九。又总以中间四对为宗,唯取「许能显示」为因,且略而言,故有十种。若二三合等,随义应知。
然《摄大乘》[13]说诸大乘经皆是佛语,一切不违补特伽罗无我性故,如《增一》者[14];此对小乘有随一过[15],设许不违补特伽罗无我,便共许《发智》[16]等为不定,彼亦不违人无我。诸师于此未能了达。
然有大名居士,德重智高,芳振一时,英流八表。时人不敢斥其尊德,号曰「抱跋[17]迦」[18],此云「食邑」。以其学业有余,理当食邑[19],即是胜军论师。四十余年,成一量云︰诸大乘经皆是佛说;宗也。两俱极成非诸佛语所不摄故;因也。如《增一》等阿笈经[20]。注在《唯识决择释[21]》中,时世久行[22]。
我师至彼而难之曰︰此亦不然。且《发智论》[23]亦极成非佛语所不摄,彼宗自许真是佛语。虽圣者集,本是佛语,亦外道等[24]及汝大乘者,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非如《增一》等[25]。若以《发智》为宗,因犯两俱不成[26],宗犯违教失,不以为宗。故知此因有自不定,为如《发智》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
汝大乘教如自许《发智》,非佛语耶?为如《增一》等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大乘是佛语耶?若直言[27]为如《发智》极成非佛语不摄[28],小乘即违自宗,自[29]许是佛语故。故今应[30]言︰为如汝自许《发智》极成非佛语不摄,彼大乘非佛语耶?以不定中有自、有他,及两俱过,此犯自失[31]。
由此理故,遂正彼云︰自许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简彼《六足》[32]等非自许故,即无前失。
【疏翼】
以上第一引不共大乘教中,第一以比量成大乘是佛语讫。
【论文】
三‧二六二 又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语。
【疏翼】
第一引不共大乘不共教别答中,第二引《庄严论》成立是佛语。于中分四︰一、总,二、别,三、总结,四、引「故」字通上因。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
自下第二[33]、引《庄严论》为证。
然《显扬论》第二十卷有十因证大乘是佛说,大胜。与此七因有少不同,一一如彼论,此[34]中对引。然《庄严论》颂文弥勒所说[35];长行释者,世亲所为。旧人不知,总为天亲[36]作,谬也[37]。
梵言梅呾利耶[38],此翻言「慈氏」。梅呾啰曳尼[39],此声[40]转之异。婆罗门十八姓中,「慈[41]」为一姓,「氏」,谓氏族,曾当皆生此种姓家,故以为号。今[42]《庄严论》说有八因,依勘梵本,[43]但有七种。
此中第五有无有因,彼[44]别离之,故为八种[45],本合为一,长行有七「故」字,皆是彼文,余文并是此说。
【论文】
三‧二六三 一、先不记故:若大乘经,佛灭度后,有余为坏正法故说,何故世尊非如当起诸可怖事,先预记别?
【疏翼】
第二引《庄严论》证成立是佛语中第二别引。于中分七,依次有七证。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
谓小乘者,说大乘经是坏正法者之所说故。若尔,何故世尊不预记别?如当有可怖事皆先记别故,如分十八部灭正法等[46]。
《庄严论》[47]云︰一「不记」故,无「先」字也[48],《显扬》同此[49]。
应立量云︰诸此大乘经若是坏正法者说,佛先应记;宗也。汝说自法内,广坏正法者所起等故;因也。如正法灭事等;喻也。余可怖事,谓《正法灭经》[50]说瞻波罗国某城邑有诸比丘灭我正法可怖[51]等事。
又分十八部等,此中应有不定过难[52]。诸小乘外道自造诸论,虽佛不记,亦坏正法者说故。外道非自法内,小乘非广坏正法者说,无不定失。
又诸大乘经定非自法内广坏正法者说,佛先不明记故,如《增一》等。如小乘者造谤大乘论,佛虽不记,非广坏正法者说,如疥癣等。
此下和上《制恶见》等中[53],一一皆有七个比量,彼论中广说[54]。
诸小乘人云︰佛无功用舍,故不说。谓佛不作意观,不记后有大乘者。
于彼复言︰佛有三因,何故不记?一、无功用智恒起现在前,即慧、天眼所见。二、恒作正勤,守护正法。三、知未来智无有障碍。如余可怖事,何故不预记?
彼论虽无文,传小乘难佛亦记已,如经说言︰师子中虫自食其肉[55],即住法内,自说大乘惑[56]乱正法,岂非师子之虫自食肉也?
今应难言︰世尊何故不预分别显记:我灭度后,有某甲[57]比丘等说坏正法,名为大乘,而[58]总说言自食其肉?应立量云︰师子中虫自食其肉,非定授我记[59]。不分明记故。如记汝驴,披师子[60]皮教等。此义宁知非授汝记,责谤大乘名为自食?又汝非我,我不非汝,汝为自食[61]。
【疏翼】
《枢要》卷中云︰
先不记中又有三量︰一云︰若大乘是住自法内为广坏正法说,佛应先记。无功用智佛恒有故,如正法灭事;又恒正勤守正法故;又知未来智无着碍故。
又有一量云︰有法如前,法云佛应先分明记别。自法内为坏正法者所等起故。如正法灭事并驴披师子皮教。
【论文】
三‧二六四 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来俱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
【疏翼】
第二别引中,第二证成佛语。
【述记‧卷二十】
《庄严论》言「同行」者,同一时行也[62]。
设许前难佛灭度[63]后,方造大乘,何故与汝小乘之教一时俱行?
量云︰诸大乘经佛灭即行。许明无我理契经摄故。如《增一》等。然成佛说诸大乘经真是至教[64]。许佛灭后本来俱行故,契经摄故[65]。如《增一》等。又小乘经应非佛说。许[66]与大乘经本俱行故。如汝许大乘经。
虽违大乘自宗,以许彼经是佛语故,然义逼应尔,为相违过。何故大乘独非佛语,而小乘教是佛语耶?彼许大乘一时俱有,不须成立佛灭即行[67]。
【论文】
三‧二六五 三、非余境故: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经论中曾所未说。设为彼说,亦不信受,故大乘经非非佛说。
【疏翼】
第二别引中,第三证成佛语。
【述记‧卷二十】
问︰若是佛语,何故声闻等不信乐,不闻说耶?
彼无广解,《庄严论》[68]言「不行」故──谓声闻智不能行故。大乘理教广大甚深,外道小乘思量[69]不及[70],故不为说。「彼经论中曾所未说」、「设为彼说,亦不信受」,根器小故,非彼境故,如阿陀那识中颂[71]。
应立量云︰大乘经是佛语。许非余外道等境,契经摄故。如《增一》等。
不言「契经摄」,即大乘论为不定失。又阿陀那识前已成有,故今为量。除彼识教外,诸大乘经[72]皆是佛说。许诸声闻所不闻信,契经摄故。如阿陀那识教。
又彼论言[73]有五因故,彼忖度人[74]不得入大乘境︰一、「有依」故,「智依教生,非证智故[75]」。二、「不定」故,有时、有处、有异智生故。三、「缘俗」故,忖度世谛不及第一义谛故[76]。四、「不普」故,虽缘世谛,但得少解,不解一切故[77]。五、「退屈[78]」故,「诤论辨穷,即默然故」,大乘智无依,有证智,乃至终无退屈。故大乘经理非忖度人境[79],彼言忖度人,即声闻外道[80]。
【论文】
三‧二六六 四、应极成故:…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八、证大乘教是真佛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