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谓大乘是余佛说,非今佛语,则大乘教是佛所说,其理极成。
【疏翼】
第二别引中,第四证成佛语。
【述记‧卷二十】
然彼复言︰前三因建立大乘虽是佛说,然今释迦如来不说此法。
若言大乘是迦叶等余佛语,非释迦语,则极成许大乘是佛说,今佛亦应说此大乘佛智等故,如迦叶等佛,何故乃言大乘非佛说,翻覆自违[81]?
【论文】
三‧二六七 五、有无有故:若有大乘,即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大乘不可得故。
【疏翼】
第二别引中,第五证成佛语。于中分二︰一、若有大乘体,二、若无大乘体。彼论分为二因,今虽合一,亦分述之。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
彼文广论问答,又纵汝许是佛所说,不是佛说,皆有过失。《庄严论》第五体[82]、第六非体[83],二合为一。
彼言「有体」者,「若汝言余佛有大乘体[84],此佛无大乘体。亦成我义大乘无异。体是一故。
「非体」者,若汝云[85]:此佛无大乘体,则声闻乘亦无体。若言声闻乘是佛说,有体,大乘不然。无佛乘者,有佛出世说声闻乘者,有大过故[86]。与此少异,此意亦以他佛有大乘体,此佛无大乘体,谁出世说声闻等?意同前。
又此佛别有大乘体,即是此教所诠。彼无此义[87]。
又非唯体,若教、若理、若行、若事,皆是故,应总言教。此何所摄?大乘以何为体?彼智为体,有局义故。谓许有大乘教等,无问自他佛,即此所说是,离此所说,大乘无故。
量云︰诸大乘体等,定以此教而为能诠。许能显彼深妙理等故。如《增一》等教。
【论文】
三‧二六八 若无大乘,声闻乘教亦应非有。以离大乘,决定无有得成佛义,谁出于世,说声闻乘?故声闻乘是佛所说,非大乘教,不应正理。
【疏翼】
第五证成佛语中,第二若无大乘体。
【述记‧卷二十】
若无大乘体等,声闻乘教,亦应不有。以无能诠佛教、所诠佛行,依谁成佛说声闻乘?佛应别有乘教,三乘摄故。或果别故,或佛、声闻中,随一摄故,如余二乘。
若言佛乘,《增一》等是;亦应佛果,即声闻等;应佛即声闻。许能诠教是一故。如声闻等。
又逼之言︰汝声闻乘等,亦应非有。三乘摄故。如许佛乘。
彼论广中言︰若汝言有体者,即声闻乘是大乘体。以此乘得大菩提故[88]。……有四因缘,非以声闻乘为大乘体:一、「非全」故:声闻唯自利,不利他故。二、「非不违」故:有言自利法教,于他即是利他者,不然。虽以自利安他,彼自求涅槃,不可以此得大菩提故。三、「非行」故:有言若久行声闻乘行,则得大菩提者,不然。声闻乘非大菩提方便故。非以久行非方便,得大菩提。如构牛角不出乳故。四、「非教授」故:大乘教授,声闻乘无故,声闻乘不即是大乘。
又五因故大乘与声闻乘相违︰一、「发心异」。二、「教授异」。三、「方便异」,「皆为自得涅槃故」。四、「住持异」,福智聚少故。五、「时节异」,三[89]生得解脱故。大乘翻此,故非即声闻乘。
【疏翼】
以上第二引证中,第五证成佛语讫。
【论文】
三‧二六九 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佛所说。
【疏翼】
第二别引中,第六证成佛语。
【述记‧卷二十】
有言大乘,依行无果,非佛说者。《庄严论》云︰七、能持勤修行时,得无分别智,对治一切烦恼,此即三乘通所断者。若求佛者,先断法执,诸法分别执是违此智故。学无相法,所治遣此。《显扬》[90]意与此同。
量云︰大乘是佛说。许有对治真无漏道故。如《增一》等。
【论文】
三‧二七○ 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谓非佛语。
【疏翼】
第二别引中,第七证成佛语。
【述记‧卷二十】
若有说言大乘非佛说,说法空者,大乘意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
彼广中言︰若汝言佛语有三相︰入修多罗、显示毗尼、不违法空[91]。汝大乘[92]一切法无自性而为教授,违此三理[93],故非佛语。
今不违三相,故是佛语──入自大乘修多罗故;现自烦恼毗尼故,菩萨以分别为烦恼;广大甚深,即是菩萨法空,不违此空得大菩提故[94]。
量云︰大乘是佛语。许诠深理,义异于文,契经摄故。如「杀害于父母」等言[95]。彼《阿含经》中亦以义异于文故,谓「觉不坚为坚」等[96],「贪爱以为父」等。
【疏翼】
以上第二引《庄严论》为证中,第二别引讫。
【论文】
三‧二七一 是故大乘,真是佛说。
【疏翼】
第二引《庄严论》为证中,第三总结。
【述记‧卷二十】
总结之也。
【论文】
三‧二七二 如《庄严论》颂此义言:先不记、俱行、非余所行境,极成、有无有,对治、异文故。
【疏翼】
第二引《庄严论》成立大乘是佛语中,第四引「故」字通上因。
【述记‧卷二十】
自引颂中末后「故」字,通为上因。然彼论第一卷第二[97]品说:先略为八因[98],后[99]广为细,各各分别,寻之大精。应言《庄严大乘经论》。能庄严大乘经故,先云「大乘庄严经论」者,非也,无有《大乘庄严经》故。
正引大乘不共许经及为量等,广成立已。
【疏翼】
以上第一引教别答中,第一引不共大乘教,并证成大乘为佛语讫。
--------------------------------------------------------------------------------
[1] 「中」字,《金藏》作「中」,余作「忠」。
[2] 「真」字,《金藏》作「至」。
[3] 灵泰《抄》云︰
为如《六足》等论,虽顺无我理等,汝大乘经非佛语所摄耶?为如《增一》等顺无我理,汝大乘经是佛语摄耶?为简此过,于前四因上加「契经摄故」。量云︰诸大乘经至教量摄。因云:皆顺无我,违数取趣,契经摄故。如《增一》等。
[4] 「为第」,《金藏》作「束为」。
[5] 道安序「增一」云:
比法条贯,以数相次也,数终十,令加其一。
[6] 「教」字下,《金藏》有「量或」二字,。
[7] 道邑《义蕴》云︰
至教有二种:若以言中于理真实之教,名为至教,即大乘论亦名至教;若唯以契经名为至教,诸论即非。今立大乘经至教,即是契经为至教也。设不定失︰为如诸论顺无我故,汝大乘经非至教耶?为如《增一》;顺无我故,汝大乘经是至教耶?故此四因各加第五,既云「契经摄故」,即简诸论无不定失。
[8] 「先」字,《金藏》有,余无。
[9] 「方」字,《金藏》有,余无。
[10] 智周《演秘》云︰
理实我无我义别,句句为宗,亦应无爽,为宗既八,作因亦尔。宗因皆有二三合等。其比量数,为宗别总,有三十六,为因别总,有四十五,合计总有八十一量。若约超间,超一二等,为量乃多。义准可知,恐繁不述。
[11] 「为」字,《金藏》无。
[12] 「字」字,《金藏》作「为」。
[13] 见《摄论‧无性释》卷三。
[14] 《摄论‧无性释》卷三云:
以无虚诳正论总相,成立大乘真是佛语。一切不违补特伽罗无我性故,阿赖耶识能诠之教,称所诠义佛所说故。如说剎那速灭等言,如佛余言。
此段文为藏文所无,别有异文。
[15]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云︰
他宗不许大乘不违无我理故。说有常我,违真理故。
[16] 即《六足》
[17] 「跋」,《入论疏》作「蹉」,似应作「跎」。
[18] 「抱跋迦」,梵文为「bhatta」。
[19] 即为王侯义。
[20] 此句即喻也。
[21] 「释」字,《金藏》作「识」,《入论疏》作「分」,金陵本无。此
书或为胜军所着《瑜伽》卷五十一等释。
[22] 「行」字下,《入论疏》有「无敢征诘」四字。
[23] 即萨婆多师。
[24] 《入论疏》作「亦余小乘」。
[25] 《入论疏》原文:
岂汝大乘许佛说耶?又谁许大乘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是诸小乘及诸外道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唯大乘者许非彼摄,因犯随一。
[26] 《入论疏》作:
因犯一分两俱不成,因不…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八、证大乘教是真佛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