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彼《发智》宗故。
[27] 「若直言」,《入论疏》作「若立为宗」。
[28] 此句意指「非佛语所不摄。」
[29] 「自」字下,《金藏》有「宗」字。
[30] 「今应」,《入论疏》作「为不定」。
[31] 《入论疏》作「今与大乘为自不定故」。
[32] 即《发智论》异称。
[33] 「二」字,《金藏》作「一」。
[34] 「此」字,《金藏》无。
[35] 「弥勒」,藏传亦作慈氏。
[36] 「天亲」,唐译作「无着」。
[37] 藏文有世亲、无性、安慧等释。
[38] 「梅呾利耶」,梵文为「maitreya」。
[39] 「梅呾啰曳尼」,梵文为「maitrayani」。
[40] 谓女声。
[41] 「慈」字下,《金藏》有「氏」字。
[42] 「今」,谓唐译《庄严论》。
[43] 作者并对勘藏文本。
[44] 「彼」,谓波罗颇迦蜜多罗。
[45] 藏文安慧释亦作八因。
[46] 《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分部品第十五〉云︰
未来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下、中、上,譬如海水,味无有异,如人有二十子,真实如来所说。文殊师利!根本二部从大乘出,从般若波罗蜜﹝多﹞出声闻、缘觉,诸佛悉从般若波罗蜜﹝多﹞出。
此乃以般若波罗蜜多为本,回顾其由来,亦所以由之而出。而《异
部宗轮论》却不然:
佛般涅槃后,适满百余年,圣部异部兴,便引不饶益展转执异故,随有诸部起,依自阿笈摩,说彼执令厌。世友大菩萨﹝真谛译《部执异论》亦作「大菩萨」﹞具大智觉慧,释种真苾刍,观彼时思择︰等观诸世间种种见漂转,分破牟尼语,彼彼宗当说。应审观佛教圣谛说为依。如采沙中金,择取其真实。
此亦叙分破后以四谛为依。
[47] 见《庄严论》卷一。
[48] 「也」字下,藏文有「先」字。
[49] 如《显扬》卷二十云:
先不记别故。
[50] 今面不见。
[51] 「可怖」二字,《金藏》作「怖事」。
[52] 「难」字,《金藏》作「虽」。
[53] 「中」字,《金藏》有,余无。
[54] 灵泰《抄》云︰
然和尚﹝宗哲﹞曾向西京诸处寻《制恶见论》不得,原无《制恶见论》也。
[55] 《莲华面经》卷上云︰
譬如师子命绝身死,若空,若地,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敢食彼师子身肉;唯师子身自生诸虫还身啖食师子之肉。阿难!我之佛法非余能坏,是我法中诸恶比丘,犹如毒刺,破我三阿僧祇劫积行勤苦所集佛法。
阿难!譬如有人入于大海,至宝渚中多取宝物,置于船上,欲渡大海,于中沉没。佛之正法,如彼宝船,当来破戒诸恶比丘,多乐造作种种恶业,灭我佛法,沉没不现。
阿难!如来涅槃不久之间正法当乱。正法乱已,复有种种诸恶比丘出现于世,不信如来得证无漏寂灭涅槃,况复信有世间余人得阿罗汉、入涅槃者!
[56] 「惑」字,《金藏》、《义演》、金陵本作「或」。
[57] 「甲」字,《金藏》无。
[58] 「而」字,《金藏》、金陵本作「初」。
[59] 「记」字,《金藏》有,余无。
[60] 「师子」字,《金藏》作「子师」。
[61] 灵泰《抄》云︰
其大乘人不非小乘教法而不是佛说。曾无大乘经中非汝等而不是佛说故。大乘论中但破小乘心外执法﹝即执法我﹞,而谤其小乘法也。
[62] 见《庄严论》卷一云:
声闻乘与大乘非先、非后,同一时行,云何知此大乘独非佛说?
[63] 「度」字,《金藏》有,余无。
[64] 「至教」,《金藏》作「至教」,余作「佛说」。
[65] 「契经摄故」四字,《金藏》有,余无。
[66] 「许」字,《金藏》有,余无。
[67] 《显扬》卷二十云︰
二、先不可知故。
[68] 即《庄严论》卷一。
[69] 「思量」,藏文作「rtog ge」。汉译作「寻思」或「忖度」、「干慧」
等。
[70] 「思量不及」,即非思量所行境界。
[71] 即指《解深密经》中阿陀那识颂云:
我为凡愚不开演。
[72] 谓十地、六波罗蜜多、二无我等。
[73] 见《庄严论》卷一以下第六颂。
[74] 「忖度人」,或作思量人、寻思人。
[75] 「智依教生,非证智故」,藏文作「寻思以不见真实性为依故,只
些许依教」。
[76] 「忖度世谛不及第一义谛故」,藏文作「只具世俗谛为境,非具第
一义为境」。
[77] 「虽缘世谛,但得少解,不解一切故」,藏文作「非以一切所知为
境故,亦名不普」。
[78] 「退屈」,藏文作「skyo ba can」。
[79] 「境」字以下,藏文作:
大乘者,由百千万众多教示故,由非无有依乃至无退屈,是故非是寻思人境界。
[80] 《显扬》卷二十,十因中第三当此。
《枢要》卷中云︰
七因证中有七比量,《显扬》第二十以十因说大乘言教是佛所说︰一、先不记,即此初因。二、今不可知,即此第二。三、多有所作。四、极重障故,此中所无。五、非寻伺境﹝界﹞故,即此第三因﹝《显扬》云「若不先闻不能如是寻思计度,是故若言是余所说,不应道理」﹞。六、证大觉故,即第五因中,若有大乘因也﹝《显扬》云「若未成佛,能说佛教,不应道理」﹞。七、无第三乘过失故。八、此若无有,应无一切智﹝者、成过失﹞故。九、有对治故,即此第六因也﹝《显扬》云「九缘此为境,如理思惟,对治一切诸烦恼故」﹞。十、不应如言取彼意故,即此即七因也,此七因中,一一更应思作比量。
《述记》前说此下,「和上《制恶见》等,一一皆有七个比量」,约
与此说通。
[81] 《庄严论》卷一云︰
第五、体者,若汝言余得菩提者,说有大乘,非是今佛说有大乘;若作此执,则反成我义,彼得菩提,亦即是佛如是说故。
[82] 见《庄严论》卷一,「体」即是「有」。
[83] 「非体」,即「无」。
[84] 即大乘为有。
[85] 「云」字,原作「言」。
[86] 《庄严论》卷一云︰
大乘非佛说,故无体。若作此执,有大过失。若无佛乘,而有佛出说声闻乘者,理不应故。
[87] 藏文述「有体因」时亦说︰
若大乘些许为有者,则成就此为佛说,此外别无大乘故。
[88] 此意云:若作此执,是义不然。
[89] 「三」字,《续藏》、金陵本作「二」。
[90] 见《显扬》卷二十第九因。
[91] 「法空」,藏文均作「法性」。
[92] 原文无「大乘」二字,而有「以」字。
[93] 「三理」,原作「三相」。
[94] 原作「汝以一切法无自性而为教授」。「法空」藏文均作「法性」。
[95] 《对法》卷十六云︰
秘密决择者,谓说余义。名、句、文身隐密转变,更显余义。如经言︰「逆害﹝藏文作「杀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闻﹝藏文作「gtsav sbra can」﹞。
《杂集论述记》卷三十云︰
西国国王多供养二多闻人,故以为喻。
[96] 《摄论‧无性释》卷五云︰
刚强流散,说名为「坚」,非此坚故,说名「不坚」──即是调柔无散乱定。即于此中起坚固慧,觉彼为「坚」。
[97] 即《庄严论》第二〈成宗品〉。
[98] 即第一颂略为八因。
[99] 「后」,谓后十五颂。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八、证大乘教是真佛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