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七、引大乘教证有第八▪P7

  ..续本文上一页「圆」字,《金藏》无。

  

  [78] 《摄论》卷二云︰

  

  云何应知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何等名为四清净法?一者、自性清净:谓空、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法界。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三者、得此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教清净缘故,非遍计所执自性。最清净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如是四法总摄一切清净法尽。

  

  《摄论‧世亲释》卷五云︰

  

  「自性清净」者,谓此自性本来清净。即是真如自性实有,一切有情平等共相。由有此故,说一切法有如来藏。

  

  《摄论‧无性释》卷五云︰

  

  「自性清净」者,谓此自性,异生位中亦是清净。谓由此故,圣教中说一切有情有如来藏。

  

  无性又解「自性清净」六异名云︰

  

  「空」者,谓于依他起上,遍计所执永无所显真实理性。言「实际」者,真故,名「实」;究竟,名「际」。「际」声,即是边际言故,如弓边际﹝藏文无喻﹞。言「无相」者,永离一切色等相故。言「胜义」者,即是胜智所证义故。言「法界」者,谓是一切净法因故。此「法界」声,是法界因,言如金界﹝即「金」矿「界」,「界」字,藏文作「”byuv-khovs」,即来源﹞等。

  

  《摄论‧世亲释》卷五解「生此境清净」云︰

  

  生此能证菩提分法所缘境界。生此﹝得此道清净﹞境界,即是清净,故名「生此境清净」,即契经等十二分教。何以故?若此圣教是遍计所执,应成杂染因。若依他起,应成虚妄。既离二自性故,成圆成实。又此四种,于大乘中随说一种,应知是说圆成实性。于中初二,无有变异圆成实故,名圆成实。后之二种,无有颠倒圆成实故,名圆成实。

  

  [79] 见《摄论》卷二、两《释》卷五。

  

  [80] 「依他」二字,《金藏》无。

  

  [81] 「起」字,《金藏》有,余无。

  

  [82] 如《摄论》言︰

  

  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计所执分成生死,由圆成实分成涅槃故。

  

  《摄论‧无性释》云︰

  

  若遣遍计永无复余,不得生死。不得此时、便得观见寂灭涅槃。然此中说遍一不成,无差别性。为遣愚夫定性﹝藏文无「定性」二字﹞差别颠倒执着,亦即显示依他起义,依二自性不决定故。

  

  [83] 灵泰《抄》云︰

  

  第三句是灭谛。诸趣向义,即是涅槃是所趣向处也。

  

  [84] 谓第一颂。

  

  [85] 第二科。

  

  [86] 即下文「第三、总结」处当释。

  

  [87] 「取」字,《金藏》无。

  

  [88] 即本论卷一。

  

  [89] 「定」字,《金藏》作「是」。

  

  [90] 编按:《疏翼》依韩老原有的论文编号而行文。若依《大正藏》,原

  

  文作:

  

  ﹝述曰:﹞今阿赖耶识。

  

  ﹝成唯识﹞论:非如胜性至体非一故。

  

  述曰:此遮僧佉计为胜性,即自性体……。

  

  综合而言,即:今阿赖耶识非如僧佉所计之胜性,是常、是一。

  

  [91] 「为」字,《金藏》作「有」。

  

  [92] 《摄论‧无性释》卷一云︰

  

  能「摄藏诸法」者,谓是所熏,是习气义,非如大等显了法性藏﹝藏文有「以不显了为体性」﹞。最胜中,阿赖耶识摄藏诸法亦复如是。为简彼义,是故复言「一切种子识」。与一切种子俱生俱灭故。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互为缘故,展转摄藏,是故说名阿赖耶识,非如最胜即显了性﹝藏文作「与最胜即是显了又是自体性者相违」﹞。

  

  [93] 「义具」二字,金陵本作「我者」。

  

  [94] 见《摄论》卷一、两《释》卷一,如云︰

  

  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95] 谓《摄论》中义意增说。

  

  [96] 「阿赖耶」名共有三解︰一、但以能藏为名,二、三种藏义具备为

  

  名。第三解如《枢要》卷中云︰

  

  第三义云︰据实,赖耶但以执藏。今据能藏有自在,似常、一故,可似于我,显为我爱之所执藏;义意正以所执藏故,名阿赖耶。若以能藏解阿赖耶,佛果应得此名!若能藏、所藏义解,二乘无学,八地以去,应得此名!故唯执藏名阿赖耶,缺,即非也。今举能藏,影杂染藏,佛唯一能藏;二乘无学、八地以去,有能、所藏;以外有三藏,故以执藏名「阿赖耶」。

  

  [97] 「藏」字下,《金藏》有「识」字。

  

  [98] 《枢要》卷中云︰

  

  「胜者我开示」中,论文唯据究竟证果而说,故立「正」名,「正」名亦通地前等故。不定姓者,理在其中,地上、地前,随应摄故。决定二乘生无色界,信有第八识得入灭定,明亦为说,然非正故,究竟不能得大果故,此中简之。

  

  《摄论‧世亲释》云︰

  

  「胜者」,即是菩萨众。

  

  《摄论‧无性释》云︰

  

  即大﹝藏文作「殊胜」﹞菩萨有堪能﹝藏文作「”os yin pa」﹞故,名为「胜者」。为彼开示﹝藏文作「bwad pa」﹞非余劣者﹝藏文作「”os ma yin pa」﹞。

  

  [99] 「得真唯识」,即谓能取、所取二取并离。

  

  [100] 「机」字,《义演》、灵泰《抄》均作「机」,余作「我」。

  

  [101] 如令重净及令进修。

  

  [102] 「一」字,原作「二」,今改。

  

  [103] 「总相言」三字,《金藏》有,余本无。

  

  [104] 「等」取《摄论》卷一、《显扬》第一。

  

  [105] 智周《演秘》释「解深密」云︰

  

  此经梵本名曰「珊地涅嫜折那」﹝梵文为「sajdhi-nirmocana-sutra」﹞。「涅嫜折那」,此翻为「解」;「珊地」之声,含于三义︰一、诸物相续,二、骨节相连,三、深密之义。

  

  [106] 如《摄论》卷一云:

  

  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

  

  但《摄论‧世亲释》卷一曾引该经长行解释此颂,即有二执受中第

  

  二执受「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文。

  

  [107] 「子」字,《金藏》无。

  

  [108] 《摄论‧世亲释》卷一云︰

  

  谓即由此识是相续识故,于相续正结生时,能摄受生。一期自体亦为此识之所摄受。由阿赖耶识中,一期﹝藏文作「一切」﹞自体熏习位故。彼体起故,说名「彼生」;受彼生故,名「取彼生」;由能取故,执受自体。

  

  [109] 「为」字,《金藏》无。

  

  [110] 「颂」字,《金藏》作「偈」。

  

  [111] 「上三字」,即「阿陀那」。

  

  [112] 灵泰《抄》云︰

  

  「愚」者,暗昧义,即是所知障也。

  

  [113] 「等」字,《金藏》有,余无。

  

  [114] 谓除凡夫、二乘。即总说大菩萨众,非是劣者。

  

  [115] 「二」字,《金藏》作「二」,余作「故」。

  

  [116] 灵泰《抄》云︰

  

  此趣寂种姓未证圣者,若为说之,法执坚深,便增我执。既执我、法,诸见遂生,便障证圣道。如执穷生死蕴,即其类也。

  

  [117] 可能是契咤国,梵文为「kheda」,亦名「北罗罗国」。

  

  [118] 「般若鵋多」,梵文为「prajbagupta」。

  

  [119] 「论」字,《金藏》无。

  

  [120] 即不达不开演义。

  

  [121] 「生」字,《金藏》有,余无。

  

  [122] 「辞」字,《金藏》作「词」,下二同。第三亦作「辞」。

  

  [123] 灵泰《抄》云︰

  

  此文即是疏主彰三藏师。

  

  [124] 如胜性等。

  

  [125] 《枢要》卷中云︰

  

  「我, 于凡愚不开演」者,《无性‧摄论释》卷一云︰怀我见者不为开示。恐彼分别执为实我,何容彼类分别计执?穷生死际,行相一类无改转﹝原作「易」﹞故。为显二乘定姓,凡夫俱生之见未除,不得为说;恐增分别见故,非得圣者不为说也。

  

  今难云︰若以凡夫有俱生见,不为说;二乘已断,不应为说。若为不愚法者说,凡夫定姓亦有不愚,何故不说

  故知不为凡夫正说,非不兼说。无性虽言「怀我见者不为开示」,非尽理言。又此论言「障生圣道」,凡决定姓,可尔,与无性同,非圣者身,更障生圣道故。又非二乘圣者不为说,多分不愚法故,非同异生,此意不为正说,非不兼说。

  

  [126] 「次下」,《金藏》作「下次」。

  

  [127] 「楞伽」,梵文为「lavka」。

  

  [128] 「王神」,《金藏》作「神王」。

  

  [129] 七卷《楞伽》亦第二卷。

  

  [130] 「溟」字,十卷本《楞伽》作「冥」。

  

  [131] 「壑」字,《金藏》作「豁」。

  

  [132] 「藏识」,十卷本作「梨耶」。

  

  [133] 十卷本作「亦尔」,七卷本作「常住」。

  

  [134] 「所动」,十卷本作「吹动」。

  

  [135] 以下复有颂文云︰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动,种种波浪转;梨耶识亦尔,种种诸识生。

  

  心、意及意识,为诸相故说;诸识无别相,非见所见相。

  

  譬如海水波,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136] 「彼」,谓十卷本。

  

  [137] 「迦」字,今刻本自作「伽」。

  

  [138] 即第八识自境界。

  

  [139] 「说」字,《金藏》作「从」。

  

  [140] 「所」字,《金藏》有,合原文,余无。下一同。

  

  [141] 《显扬》卷一原文为:

  

  又说如五种子,此则名为有取之识。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七、引大乘教证有第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