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五、合本有新熏說▪P5

  ..續本文上一頁

  

  正難轉識望第八識不名因緣,但熏增長,同于業故。

  

  [35] 靈泰《抄》雲︰

  

  此文,即是護月師難也。若別有新熏種子,即現行熏成種子爲其因緣者,應一切時常從新熏種子上生現行,其本有種子應永不生現行,應常本有種子,唯應種子生種子,爲其因緣也。有新起種生故。

  

  [36] 道邑《義蘊》雲︰

  

  意說本、新同生一現,非不生也。

  

  [37] 智周《演秘》雲︰

  

  正義者釋。舊種生種,類同新種,生于現行,得名因緣。據護法新、舊合生,今者且隨,不正答也。

  

  [38] 智周《演秘》雲︰

  

  舊、新俱有,以舊類新,舊亦因緣。汝唯本有,無可爲類,故非因緣。

  

  [39] 「結」字,《金藏》有,余無。

  

  [40] 靈泰《抄》雲︰

  

  前引「諸法于識藏」等文,是違理難。

  

  [41] 靈泰《抄》雲︰

  

  論雲「又諸聖教,說有種子,由熏習生」等,即是違教難。

  

  [42] 「下」字,《金藏》無。

  

  [43] 此句意:入見道初念無漏苦法智忍,以世第一法爲其因緣。

  

  [44] 《俱舍論》卷七雲︰

  

  能爲彼種,故名取果;正與彼力,故名與果。

  

  [45] 《了義燈》雲︰

  

  假設許之,非小乘許。又六因中小乘許﹝屬﹞同類因故。

  

  《大毗婆沙論》卷十七雲︰

  

  前生善根,與後生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爲同類因;過去善根,與未來現在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爲同類因;現在善根,與未來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爲同類因。

  

  [46] 「毗婆阇婆提」,梵文爲「vibhajja-vadin」。

  

  [47] 《異部宗輪論》雲︰

  

  此中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心性本淨,客塵隨煩惱之所雜染,說名不淨。

  

  該論《述記》卷中雲︰

  

  無始時來,心體自淨,由起煩惱染,故名「染」。煩惱非心無始本性,故立「客」名。

  

  問︰有情無始有心,稱本性淨,心性本無染,甯非本是聖?答︰有情無始,心性亦然,有心即染,故非是聖。

  

  問︰有心即染,何故今言心性本淨,說染爲客?客主齊故。答︰後修道時,染乃離滅,唯性淨在,故「染」稱「客」。

  

  染心所等與心雖無始相應,而終離去,可知相應是「客」。

  

  [48] 「唯」字,《金藏》作「經」。

  

  [49] 「混」字,《金藏》作「園」。

  

  [50] 靈泰《抄》雲︰

  

  錯解義者,總名爲「心混師」也。

  

  [51] 「無法爾種」四字,《金藏》無。

  

  [52] 見《無垢稱經》卷二〈聲聞品〉第叁,如雲︰ 

  

  無垢稱言︰一切有情心性本淨,曾無有染,亦複如是﹝不出于如﹞。唯!優波離!若有分別、有異分別﹝藏文作「kun du rtog pa/」﹞,即有煩惱;若無﹝總﹞分別,無﹝別﹞異分別﹝藏文作「mi rtog pa rnam par mi rtog pa/」﹞,即性清淨。若有顛倒,即有煩惱;若無顛倒,即性清淨。若有取我,即成雜染;若不取我,即性清淨。

  

  《說無垢稱經疏》卷十雲︰

  

  空理義雲︰得聖證真,知心本空,所以不染。故知有情心性本淨,曾無有染,亦複如是,心空同故。

  

  應理義雲︰以凡因緣心例聖因緣心,本來不染,亦複如是,俱心性故。由此故知惡思是罪,如客暫有,染惱其心。證理智生,客罪便滅,故心斷惑已,名離相應縛。此不複緣境,名離所緣縛。由離二縛,名心解脫,證達理故。故達心理,名爲罪滅。

  

  《瑜伽》卷五十四雲︰

  

  又複諸識,自性非染,如世尊說一切心性本清淨故。所以者何?非心自性畢竟不淨能生過失,猶如貪等一切煩惱。亦不獨爲煩惱因緣,如色受等。所以者何?以必無有獨于識性,而起染愛,如于色等。是故唯識不立識住,是名識蘊由住差別。

  

  《略纂》卷二十八雲︰

  

  諸外道皆計四蘊,我住其中,今雲識住其中,非識性也。體性者,即四蘊爲體。問︰何以不取識蘊爲體?答﹝原作「義」﹞曰︰以如下文無獨緣識而起貪著,如色、受等,故不說識而爲識住,不如余四蘊皆增上故,緣得別起貪等。又佛說心性本清淨,不如貪等蓋性非淨,故非識住。

  

  又《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七雲︰

  

  複次,爲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心性本淨,如分別論者。彼說心本性清淨,客塵煩惱所染汙故,相不清淨。爲止彼執,顯示心性非本清淨,客塵煩惱所染汙故,相不清淨。若心本性清淨,客塵煩惱所染汙故,相不清淨者,何不客塵煩惱本性染汙,與本性清淨心相應故,其相清淨?若客塵煩惱本性染汙,雖與本性清淨心相應,而相不清淨,亦應心本性清淨,不由客塵煩惱,相不清淨,義相似故。

  

  以下複舉多難。以上則以「應理論者與分別論者相對問答、難通,

  

  廣顯無有愛,唯修所斷」,可證「分別論者」即諸邪分別,非定執何

  

  部何宗。

  

  《了義燈》卷九雲︰

  

  或大乘異師有種子故,或小乘諸部皆名「分別」,不定一部故。《攝論》﹝無性釋卷二﹞中「分別論者」,傳釋是化地部,《婆沙》﹝卷二十七﹞中「分別」,傳說是正量部,此論下文「分別論者」,雲是說假部。

  

  [53] 「此問經意」,《金藏》有,余無。

  

  [54] 「于中」二字,《金藏》無。

  

  [55] 取果即爲種子,與果即與以力而生。

  

  [56] 謂種子六義。

  

  [57] 《樞要》卷中雲︰

  

  一、相轉體常難,二、二性應同難,叁、惡與善俱難,四、不俱非善難,五、例惡非因難,六、治障性同難,七、凡夫起聖難,八、現種應同難。

  

  [58] 「有」字,靈泰《抄》釋文、《義演》牒文、《金藏》、金陵本作「有」,

  

  余作「無」。

  

  [59] 即「惡、無記心,又應是善」!

  

  [60] 謂如前所說空理。

  

  [61] 謂非有爲善無信等善心所相應。

  

  [62] 「別抄」謂如《雜集論述記》卷十叁雲︰

  

  善中,十叁善﹝《對法》本雲「謂自性故、相屬故、隨逐故、發起故、第一義故、生得故、加行故、現前供養故、饒益故、引攝故、對治故、寂靜故、等流故,是善義﹞。准《唯識》第叁,唯雲四種﹝如雲「法有四種︰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即種子、不相應等,皆等起中攝。由此種子可有隨本識是無記故,亦名「隨逐」。此中義用分之,立余八種也。十叁種分四︰初四、種類攝,次叁、別類攝,次叁、世間善,次叁、出世善。

  

  《對法》卷四解前六雲︰

  

  自性善者,謂信等十一心所有法;相屬善者,謂彼相應法;隨逐善者,謂即彼諸法習氣;發起善者,謂彼所發身業、語業;第一義善者,謂真如;生得善者,謂即彼諸善法由先串習故,感得如是報,由此,自性即于是處,不由思惟任運樂住;「即于是處」者,謂于信等處;「由此自性不由思惟」者,謂無功用不假善友力等;「任運樂住」者,非唯欲樂是生得,亦信等俱任運起故。

  

  [63] 如理《義演》雲︰

  

  牒外救我不善、無記心,性雖善,猶如色、聲,善無信等相應者,「此是何法」以下,論立征破。

  

  靈泰《抄》雲︰

  

  色、聲是等起善,故無信等也。

  

  [64] 如理《義演》雲︰

  

  意雲有漏善心名「雜染」者,以被煩惱所緣所縛,故名雜染。

  

  [65] 「梵雲」等叁十六字,《金藏》有,余無。其中「僧吉隸爍」爲梵

  

  文「sajklesa」音譯,《疏翼》原文脫落,以《佛光大辭典》之文增

  

  補。

  

  [66] 「所」字,《金藏》無。

  

  [67] 如理《義演》雲︰

  

  問︰若爾者,何故前量「性非無漏」,而非過耶?答︰前爲宗法,此爲有法。

  

  [68] 「過」字,《金藏》作「過」,余作「事」。

  

  [69] 「心」字,《金藏》作「之」。

  

  [70] 如《勝鬘經》卷一〈自性清淨章〉第十叁雲︰

  

  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

  

  該經《述記》卷四雲︰

  

  一、法界藏:通非情故。二、法身藏:唯情所收故。叁、出世間藏:出纏也。四、清淨藏:在纏也。

  

  〈自性清淨章〉又雲:

  

  此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可思議,如來境界。何以故?剎那善心非煩惱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雲何不觸法而得染心?

  

  該經《述記》卷四又雲︰

  

  言「剎那善心」者,謂無垢如也。「剎那不善心」者,有垢如也。即此二心,性非煩惱故。言「觸」者,和合一味義,此心與煩惱既不和合一味﹝即與心性相背而舍離﹞,何得說有染心耶?「心」者,真實義,謂真如也。

  

  道邑《義蘊》雲︰

  

  心有叁義︰一、緣慮義,二、積聚義,叁、真實義。真如既是諸法實性,即真實義,故名心也。

  

  《佛地經論》卷叁雲︰

  

  如佛自心真實清淨,本性光潔,本性淨故。一切衆生,心性亦爾,本性真實,本性清淨。

  

  心本性者,即是真如──一切衆生心平等性。如說:由何說心平等?由實性故,說心平等,如是廣說。

  

  心本性者,即心法性,遍在一切衆生心性,是故說名心平等性。爲辨如是心法性故,說由真實「不相舍離」。

  

  由是有情本淨心性,雖本性淨,複由今時客…

《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五、合本有新熏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