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四、種子新熏說

  【論文】

  

  二‧二二○ 有義:種子皆熏故生。

  

  

  

  【疏翼】

  

  第七新熏本有分別中,第二唯新熏。

  

  

  

  【述記‧卷十叁】

  

  自下第二、唯新熏,即勝軍祖師[1]難陀尊者義。于中有四︰一、立宗,二、釋難,叁、引證,四、解違。此第一也。

  

  一切有漏無漏種子法爾新生。此第一,立宗也。

  

  

  

  【論文】

  

  二‧二二一 所熏、能熏,俱無始有,故諸種子,無始成就。

  

  

  

  【疏翼】

  

  第二唯新熏中,第二釋難。文分爲二︰一、會前引說,二、正釋所以。此即初文。

  

  

  

  【述記‧卷十叁】

  

  自下第二、釋難。

  

  非無漏能熏,亦無始有,故有漏種子,無始成就。即是難陀會前所引[2]一切無始有漏種文。

  

  

  

  【論文】

  

  二‧二二二 種子既是習氣異名,習氣必由熏習而有,如麻香氣,華熏故生。

  

  

  

  【疏翼】

  

  第二釋難中,第二正釋所以。

  

  

  

  【述記‧卷十叁】

  

  此「種子」者,習氣異名。習氣之法,爲由熏有,如胡麻中所有香氣,華熏故生。西方欲作塗身香油,以香華和于苣勝[3]聚之一處,令使[4]極爛,後以押油,油遂香馥,故《攝論》[5]第二說華熏苣勝[6]。非華習氣不熏苣勝,苣勝之氣而是本有,故諸習氣必由熏生,此即理也。

  

  

  

  【疏翼】

  

  以上第二唯新熏中,第二釋難訖。

  

  

  

  【論文】

  

  二‧二二叁 如契經說:諸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

  

  

  

  【疏翼】

  

  第二唯新熏中,第叁引證。文分爲二︰一有漏種證,二、無漏種證。初中又叁︰一、引《多界經》,二、引《攝論》,叁、約教申理。此即初中初文。

  

  

  

  【述記‧卷十叁】

  

  次第叁、引經證也。

  

  由此經中,不言不由染、淨熏習諸種積集,故知諸種,皆是新熏。此引,即是《多界經》也。

  

  

  

  【論文】

  

  二‧二二四 論說:內種定有熏習,外種熏習,或有或無。

  

  

  

  【疏翼】

  

  第叁引證中,第二引《攝論》。

  

  

  

  【述記‧卷十叁】

  

  《攝論》[7]第二,無著雲:外或無熏習,非內種應知;聞等熏習無,果生非道理。故無內種,不由熏有;外種之中,華熏苣勝,香氣是有[8],從炭、牛糞、毛等,隨其次第,生彼苣勝、青蓮華根,及蒲。非彼俱生俱滅,互相熏習,苣勝等生,名爲外種或無熏習[9]。

  

  

  

  【論文】

  

  二‧二二五 又名言等叁種熏習,總攝一切有漏法種,彼叁既由熏習而有,故有漏種必藉熏生。

  

  

  

  【疏翼】

  

  第叁引證中,第叁約教申理。

  

  

  

  【述記‧卷十叁】

  

  此中、即是約教申理。

  

  其名言等[10]熏習,總攝一切有漏種盡[11]。彼既由熏,其種方有,故有漏種必藉熏生。不爾,名言等應攝種不盡,以法爾種非此攝故。上來所引,有漏種證。

  

  

  

  

  

  【疏翼】

  

  以上第叁引證中,第一有漏種證訖。

  

  

  

  【論文】

  

  二‧二二六 無漏種生,亦由熏習。

  

  

  

  【疏翼】

  

  第叁引證中,第二無漏種證。文又分二︰一、立宗,二、立理。此即初文。

  

  

  

  【述記‧卷十叁】

  

  次第二、說無漏種證。此即立宗。

  

  

  

  【論文】

  

  二‧二二七 說聞熏習──聞淨法界等流正法,而熏習故。

  

  

  

  【疏翼】

  

  第二說無漏種證中,第二立理。文分爲二︰一、緣淨法界出,二、由出世心熏。此即初文。

  

  

  

  【述記‧卷十叁】

  

  何以知者?

  

  「等流正法」,從法界平等而流出,從正智等說[12],次第生故。《攝論》第叁卷[13]〈出世淨章〉[14]中說:聞熏習,聞淨法界等流正法而熏起故[15];又《瑜伽》五十二說︰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16];與此文同[17]。

  

  【論文】

  

  二‧二二八 是出世心種子性故。

  

  

  

  【疏翼】

  

  第二立理中,第二由出世心熏。

  

  

  

  【述記‧卷十叁】

  

  又《攝論》[18]說:聞熏,地前既是有漏,爲出世法之種子性。故知無有法爾無漏種,唯以有漏爲見道故。

  

  

  

  【疏翼】

  

  以上第二唯新熏中,第叁引證訖。

  

  

  

  【論文】

  

  二‧二二九 有情本來種姓差別,不由無漏種子有無,但依有障、無障建立。

  

  

  

  【疏翼】

  

  第二唯新熏中,第四解違。文分爲二︰一、會前五種姓文,二、會地獄有情有無漏種文。初中又叁︰一、種姓差別由障有無,二、引《瑜伽》五十二爲證,叁、以文證理。此即初中初文。

  

  

  

  【述記‧卷十叁】

  

  若唯新熏,如何五種種姓差別?本未熏故,如何說有五種姓別?即是約煩惱及所知障品有無建立。

  

  

  

  【論文】

  

  二‧二叁○ 如《瑜伽》說:于真如境,若有畢竟二障種者,立爲不般涅槃法姓;若有畢竟所知障種,非煩惱者,一分立爲聲聞種姓,一分立爲獨覺種姓;若無畢竟二障種者,即立彼爲如來種姓。

  

  

  

  【疏翼】

  

  第一會前五種姓文中,第二引《瑜伽》五十二爲證。

  

  

  

  【述記‧卷十叁】

  

  何以知者?五十二說于真如境二障畢竟不可斷者,立爲不般涅槃法姓。唯不可斷所知障者,一分立爲聲聞種姓,一分立爲獨覺種姓。

  

  此如何別?

  

  障雖齊等,解有利鈍,于煩惱斷中,修習差別故。煩惱、所知二障,皆非不定[19]可斷,即立此爲如來種姓。

  

  

  

  【論文】

  

  二‧二叁一 故知本來種姓差別,依障建立,非無漏種。

  

  

  

  【疏翼】

  

  第一會前五種姓文中,第叁以文證理。

  

  

  

  【述記‧卷十叁】

  

  以文證理,故依障立,非依無漏種子有無。

  

  上來即會前種姓文[20]。

  

  

  

  【論文】

  

  二‧二叁二 所說成就無漏種言,依當可生,非已有體。

  

  

  

  【疏翼】

  

  第四會違中,第二會地獄有情有無漏種文。

  

  

  

  【述記‧卷十叁】

  

  若爾[21],「成就叁無漏根,是種、非現」,《瑜伽》文等,如何通?

  

  約煩惱等可斷之義,說後無漏種子可生,名爲「成就」,非無漏種未熏之時即有體性。

  

  

  

  【疏翼】

  

  以上第七新熏本有分別中,第二唯新熏師說訖。

  

  

  

  

  

  

  

  

  --------------------------------------------------------------------------------

  

  [1] 「勝軍」,梵文爲「pryasena」,音譯爲「波斯匿」。

  

  [2] 「前所引」叁字,《金藏》作「諸經論」。

  

  [3] 「苣勝」,即胡麻,梵文爲「tila」;藏文爲「til」。

  

  [4] 「使」字,金陵本作「便」。

  

  [5] 見《攝論》本卷一,及世親、無性兩《釋》卷二。

  

  [6] 《攝論》卷一原文:

  

  熏習能诠,何爲所诠?謂依彼法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謂所诠。如苣勝中有華熏習,苣勝與華俱生俱滅,是諸苣勝帶能生彼香因而生。又如所立貪等行者,貪等熏習,依彼貪等俱生俱滅,此心帶彼生因而生。或多聞者多聞熏習,依聞作意俱生俱滅,此心帶彼記﹝藏文作「brjod pa」﹞因而生。

  

  [7] 見《攝論》本卷一,及世親、無性兩《釋》卷二。

  

  [8] 《攝論‧無性釋》卷二釋此頌原文:

  

  如苣勝等與華鬘等俱生俱滅,由熏習故,生香氣等﹝此段藏文作「由種植稻谷等種子,生稻芽等」,乃舉外種﹞。

  

  [9] 《攝論‧無性釋》卷二原文:

  

  非苣勝等與彼炭等俱生俱滅,互相熏習而從彼生,如是外種或無熏習。

  

  [10] 「等」,取我見、有支熏習。

  

  [11] 見《攝論》卷一末。

  

  [12] 「說」字,《金藏》有,余無。

  

  [13] 見《攝論》本卷一,及世親、無性兩《釋》卷叁。

  

  [14] 原作〈出世間淨章〉。真谛譯《攝論‧世親釋》卷叁〈釋引證品〉

  

  第叁分爲六章中,第五章之名。

  

  [15] 《攝論‧世親釋》卷叁雲︰

  

  爲顯法界異聲聞等,言「最清淨」,由佛世尊所證法界﹝真谛譯作「如理、如量、通叁無性以爲其體」﹞,永斷煩惱、所…

《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四、種子新熏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