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叁、種子本有說▪P3

  ..續本文上一頁心常迷亂、沒欲淤泥、多行谄曲、多行诳惑、不知報恩、成就惡欲、樂行惡行、毀壞屍羅、戒不清淨、毀壞正見、樂行魔境、好自稱譽、好譏毀他、愛重利養、貪著衣缽、潛行矯詐、好绮謬語、詐現異相、激磨求索、以利規利,此等種種穢惡﹞諸有情故,請問如來應等正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23] 「姓」字,《金藏》誤作「性」。

  

  [24] 《莊嚴經論》第一卷末〈種姓品〉雲:

  

  雲何名姓?「功德度義故」。「度﹝藏文作「sgrol ba」﹞」者,出生功德義。

  

  又雲︰

  

  此中先分別﹝種姓爲﹞有體。偈雲︰由界、及由信,由行,及由果,由此四差別,應知有姓體。

  

  釋曰︰種姓有體由四差別﹝安慧釋謂由四種因相(藏文作「gtan tshigs」)﹞:一、由界差別,二、由信差別,叁、由行差別,四、由果差別。由界差別者︰衆生有種種界,無量差別。如《多界修多羅》﹝藏文作「ba ru ra”i mdo」﹞說。由界差別故,應知叁乘種姓有差別﹝安慧釋(德格版, mi, 41B.6)雲「言『由界差別』者,所謂『界』,所謂『種子』,及所謂『種姓』等,乃同一義,僅由名異而別。此于有情界中,有情體性及種子均異。若分別有情體性者,則有無量。雲何耶?如是有有情具嗔行體性,有有情具貪行體性,有有情具癡行體性;有有情具聲聞種姓體性,有有情具獨覺種姓體性,有有情具大乘種姓體性,如是有無量不同。若一切有情唯一種姓,則或以喜貪爲體性,或以喜嗔等爲體性,何故不同?由顯現有情不同體性爲無量故,即所謂不僅種姓同一,而且各各有大小乘叁分種姓之義」﹞。

  

  由信差別者,衆生有種種信﹝藏文作「mos pa」﹞可得﹝藏文有「唯于無始」﹞。或有因力起﹝藏文無此句﹞,或有緣力起,能于叁乘隨信一乘,非信一切。若無姓差別,則亦無信差別﹝安慧釋(德格版, mi, 42A.2)雲「言『由信差別』者,謂諸有情勝解及淨信亦不同、差異。譬如有人嗜甘,而不嗜酸;有人嗜酸,而不嗜苦。無論由善相識引導或不引導,有人唯信聲聞乘,無論如何不相信大乘等,顯現信解差別。若唯一種姓而非多種多樣,何以得成多種不同信解?即是所謂由顯現差別信解故,不僅種姓同一可知有叁種種姓之義。此即第二因相」﹞。

  

  由行差別者,衆生行行,或有能進﹝藏文作「決定進行」﹞,或有不能進。若無姓差別,則亦無行差別﹝安慧釋(德格版, mi, 42A.5)雲「言『由行差別』者,謂有具聲聞種姓補特伽羅由以善相識爲緣,于與具大乘種姓相似大乘法中,生起勝解及淨信,或有人能進行地及波羅蜜多;或有人不能進行。譬如舍利子由大乘善相識度已,經二十劫行大乘法;而其後由外道取眼,便不能進行而舍菩薩行,終于聲聞乘中般涅槃。若唯一種姓,則有人能行大乘,何故有人不能?一切皆能進行始爲應理。如是即是所謂由有人能進行、有人不能進行故,叁乘種姓各各別有之義。此爲第叁因相」﹞。

  

  由果差別者,衆生﹝藏文無「衆生」﹞菩提有下、中、上,子果相似故。若無姓差別,則亦無果差別﹝安慧釋(德格版, mi, 42B.1)雲︰「言『由果差別』者,謂果佳劣亦有叁種可得。雲何耶?如聲聞果爲劣下,如獨覺果爲次中,如大乘爲勝上菩提。由果佳劣叁種可得故,能生之因無有叁種,則不相宜。猶如世間亦顯現米麥等及果品,種種不同果實差別,彼等不止同一有因,而且種種亦各有因,如是由果既有叁種菩提,其因種姓無有叁種,則不相宜。若唯一種姓,何故能成叁種果法?此即第四因相」﹞。

  

  由此四差別,是故應知種姓有體。

  

  [25] 《瑜伽》第二十一〈聲聞地〉分別有種姓及無種姓,兩種定性種姓,

  

  則不定種姓可以比知。舉二乘定姓,則無上乘種姓可以比知,由均

  

  相對而別安立故。如雲︰

  

  雲何住種姓者所有諸相﹝藏文作「rtags」。論列二十叁標相及六位。其總標相﹞?謂與一切無涅槃法補特伽羅諸相﹝論出六種標相﹞相違,當知即名安住種姓補特伽羅所有諸相。

  

  問︰何等名爲無涅槃法補特伽羅所有諸相,成就彼故,應知說名無涅槃法補特伽羅?答︰無涅槃法補特伽羅有衆多相,我當說彼相少分。﹝即六種標相。﹞

  

  [26] 「姓」字,《金藏》誤作「性」。

  

  [27] 謂引無漏本有種子證文。

  

  [28] 「叁無漏根」謂:未知當知、已知、具知叁根。

  

  [29] 《瑜伽》卷五十七原文:

  

  叁約現行不成就,約種子或成就。謂般涅槃法;或不成就,謂不般涅槃法。

  

  [30] 《地持經》,北涼昙無谶﹝梵文爲「dharmaraksa」﹞譯,八卷。

  

  [31] 《善戒經》,宋求那跋摩﹝梵文爲「gunavarman」﹞譯,十卷。

  

  [32] 即《瑜伽》卷叁十五。

  

  [33] 見《瑜伽》卷叁十五〈初持瑜伽處種姓品第一〉︰

  

  又﹝原文﹞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姓。

  

  [34] 「彼」,謂《瑜伽》前文。有「﹝菩薩﹞六處﹝殊勝﹞」。

  

  [35] 亦連同以上引經論通證中如《瑜伽》卷二十一等文,均能證「定有

  

  法爾無漏種子,不由熏生」。

  

  [36] 靈泰《抄》雲︰

  

  即如前無始時來有種種界。

  

  [37] 智周《演秘》雲︰

  

  據本名「初」。如一貪心,本唯一種。此種生現,現行滅已,此還自類前後引生;至對治道,種方永斷,故無雜亂、中斷等過。

  

  [38] 靈泰《抄》雲︰

  

  量雲︰後念七識定能熏新熏種。因雲能熏攝故。猶如前念。

  

  [39] 「姓」字,《金藏》有,余無。

  

《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叁、種子本有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