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性釋》卷二解第一緣起阿賴耶識分別自性雲︰
謂于分別,有勢力故,或于分別,有所須﹝即須現行分別爲因熏成種子﹞故,說名分別,即阿賴耶識能分別自性。以能分析一切有生雜染法﹝自﹞性,令差別故。
前七轉識與阿賴耶識如燈焰、燈炷,燒炷生焰更互爲因,並如蘆束
不倒,更互爲依。種子現行,二種自體必依他起故,又必互爲因果
轉變故。自來親因親果,未有如是密切嚴合者。
[41] 種子不同時橫生種子,而前滅後生相似相續,豎直引生,暴流飛湍,
默運不停。
[42] 靈泰《抄》雲︰
「等流」者,是果名,即五果中等流果是也,故知不可望果說。何以故?等流體即說因生故,等流果還望同類等流種子故。雲舉等流習氣之因以顯等流自體,意顯等流種通生有漏叁性之法也。
[43] 謂善、惡、無記叁性同。
[44] 七爲能熏,八爲所熏。
[45] 第七識爲有覆無記。
[46] 「有分」,梵文爲「bhavavga」;「有支熏習差別」,藏文爲「yan lag」。
《攝大乘論》卷一列叁種熏習中,第叁爲「有支熏習差別」
[47] 「所生」,即爲異熟果體。
[48] 謂有覆無記識。
[49] 「可」字,《金藏》誤作「唯」。
[50] 謂無覆無記之法。
靈泰《抄》亦雲︰
「異熟」,唯是果名,故五果中有異熟果,今異熟望因說故,異熟不望果說。體既是果,果上更無果,故不望果說也。異熟望因說,因,謂善惡業種。
[51] 「雖」字,《金藏》、金陵本誤作「唯」。
[52] 謂等流習氣。
[53] 「熏」字下,《金藏》有「成」字。
[54] 《瑜伽》卷五此段原文爲:
又建立因有七種相︰謂無常法是因,無有常法能爲法因︰謂或爲生因,或爲得因,或爲成立因,或爲成辦因﹝藏文更有「或爲建立因」(藏文作「gnas pa”i rgyu」)﹞,或爲作用因﹝藏文又多「或任何一因」,即常法非任何因﹞。又雖無常法,爲無常法因,然與他性爲因;亦與後自性爲因,非即此剎那。又雖與他性爲因,及與後自性爲因,然已生、未滅,方能爲因;非未生、已滅。又雖已生、未滅,然得余緣,方得爲因;非不得余緣。又雖得余緣,然成變異,方能爲因;非未成變異。又雖成變異,必與功能﹝藏文作「mthu」﹞相應,方能爲因;非失功能。又雖與功能相應,然必相稱相順,方能爲因;非不相稱相順。由如是七種相,隨其所應諸因建立應知。
[55] 《攝論》卷一雲︰
複次,此阿賴耶識差別雲何?略說應知或叁種,或四種。此中叁種者,謂叁種熏習差別故:一、名言熏習差別,二、我見熏習差別,叁、有支熏習差別。
《攝論‧無性釋》卷叁解叁熏習雲︰
「名言熏習差別」者,謂我、法、用﹝藏文作「bya ba」﹞,名言多﹝藏文作「諸假立言說」﹞故。有人天等「我」、眼色等「法」、去來等「用」,熏習差別。由此我、法、用影,顯現諸識生起功能﹝藏文作「nus」﹞差別。「我見熏習差別」者,謂四煩惱所染汙意薩迦耶見力故,于阿賴耶識中,有能執我熏習差別﹝世親《釋》雲「由此爲因,謂自爲我,異我爲他,各有差別」﹞。「有支熏習差別」者,謂福、非福、不動行增上力故,于天等諸趣中,有無明等乃至老死熏習差別。
[56] 「此」,謂名言熏習、異熟熏習。
[57] 即「異性招感」。
智周《演秘》雲︰
善惡種子生自現、種,名爲等流。有余緣,助感後異熟,即名異熟。
靈泰《抄》雲︰
諸佛由無我見故,即一切諸佛法身皆悉共同。若一切諸佛自受用身,周遍虛空不相障礙。若他用變化,或有衆生宜見一身,或百千諸佛共成一身,無自他故。異生起我見執我妻子﹝爲我所﹞,有自他簡別。爲即我見種子故,即名有自他身各各百千萬種別,其﹝果報﹞身更互相礙也。凡夫有﹝俱生等﹞我見故,則別異于諸佛也。我見不能別招果﹝者﹞,名言中分出也。出生前﹝有支﹞熏習故,即五趣別。由福、非福行故,即欲界人天別。由不動﹝等﹞行故,即令色、無色界別也。
[58] 靈泰《抄》雲︰
其第八現行識不能熏成種。
以是所熏,非能熏故。
[59] 謂「所熏能熏各具四義」。
[60] 下文作「有緣變」。
[61] 謂種子在因位,則非果能變。
[62] 又若體是果,爲第八識所緣相分,爲第八識自證分所變現,則亦是。
[63] 即次下文。
[64] 「果」字,《金藏》無。
[65] 「由」字,《金藏》無。
[66] 「等流能變」等二十字,《金藏》有,余無。
[67] 謂本論卷八。如雲︰
然諸習氣總有叁種︰一、名言習氣:謂有爲法各別親種。名言有二︰一、表義名言:即能诠義音聲差別。二、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隨二名言﹝《攝大乘論》謂之「意言」。藏文作「yid kyi brjod pa/」﹞所熏成種,作有爲法各別因緣。
二、我執習氣:謂虛妄執我、我所執。我執有二︰一、 俱生我執:即修所斷我我所執。二、分別我執:即見所斷我、我所執。隨二我執所熏成種,令有情等自他差別。
叁、有支熏習:謂招叁界異熟業種。有支有二︰有漏善:即是能招可愛果業。二、諸不善:即是能招非愛果業。隨二有支所熏成種,令異熟果善惡趣別。應知我執、有支習氣,于差別果是增上緣。
如是言,則我執不止從名言種子分離出。
靈泰《抄》雲︰
若我執中通不善性者,即是有支熏習中收,故言不別招後有果。其我執不善性,能感異熟果。
[68] 種生種已;種生現已,現複生種,皆轉變起。
靈泰《抄》雲︰
若不爾者,現行爲因熏成種子果時,其種子應名果能變!
[69] 上文說「此中果變謂有緣法,能變現義,故種子非」,依義不同。
[70] 上文作「有緣法」。
[71] 種子是第八識見分所緣相分,爲第八識自證分變現生起。
[72] 「心」字,《金藏》、金陵本同作「種」。
[73] 靈泰《抄》雲︰
佛位有種生種、種生現行,名生等流因能變。其八識現行,無有現行生種──因能變也;無有異熟因果──果能變也。
[74] 道邑《義蘊》解叁界具幾雲︰
若因能變:欲界之中,等流通叁性,異熟具善、惡。若上二界,等流無不善,異熟唯善性。若果能變:欲界具八識,色界缺鼻、舌,無色唯叁識。果中叁性,有漏因中,色、心等種叁界多少,皆應准知,不能具說。
《樞要》卷中雲︰
體相沈隱,名之爲「因」,故唯在種。體用顯現,立爲「果」名,易見故不在種。不爾,應通。因、果能變中有五四句︰初、應總因果爲句,次﹝第二、第叁﹞,等流、異熟各別因果爲句,次﹝第四﹞,以二相相對爲句,及後﹝第五﹞、轉變變現爲句,合有五四句,思之。
有唯轉變名變,非變現爲變,謂一切種子;有唯變現名變,非轉變名變,謂因第八,及六識等業果現行,並佛功德一切諸心、心所;有俱句者,謂因七識;俱非者,謂異熟相分。
但是所變故,一切因位有力相分爲能熏故,亦轉變名變,非變現名變,第一句攝。其因中六識業果相分,及一切第八、佛果諸心、心所相分,並爲第四句。﹝以上第五四句。﹞
又有因變,非果變,謂成佛以去一切有爲無漏種子,佛更無現行熏生故;有果變,非因變,謂第八﹝及﹞六識中業果,並佛一切現心、心所;俱句者,謂因七識能熏現行,及能生種;俱非者,謂佛果上一切相分。﹝以上第四四句。﹞
唯以等流爲因果能變,作四句︰或唯等流因,非果變,大悲菩薩、佛果無漏法爾種子;有唯等流果,非因變,謂佛果現八識;有俱句,即因第七及六識無漏,並威儀、工巧、變化因種;有俱非句,謂佛果相分。﹝以上第二四句。﹞
以異熟爲因果能變作四句中,唯有叁句,無第叁句故。有漏善惡業種子,爲初句;第八及六識業果、現種,爲第二句;無第叁句;俱非者,謂第七及六識中,非善惡並業果心等是。﹝以上第叁四句。﹞
于八識中,各爲五四句,後別應思。
[75] 「料」字,《金藏》誤作「顯」。
[76] 「氣」字,《金藏》無。
[77] 此句答生何。
[78] 此句答如何生。
[79] 靈泰《抄》雲︰
「體」,謂體性,即自證分;「相」,謂相狀,即是見、相分。
[80] 種與現、現與種,同時相似生。種與種,前後相似、相續生。
[81] 「已」字,《金藏》作「已」,余作「故」。
[82] 「異」字,金陵本誤作「果」。
[83] 「不」字,《金藏》作「不」,余作「亦」。
[84] 即「從異熟起」。
[85] 即有覆無記。
[86] 《對法》卷五原文爲:
又異熟者,唯阿賴耶識及相應法。余,但異熟生,非異熟。「余」者,謂眼、耳等,及苦、樂等,是阿賴耶識余,此唯得異熟生,從異熟生故。
[87] 「唯」字,《金藏》作「雖」。
[88] 此即第二問。
[89] 即〈決擇分叁摩呬多地〉。
[90] 「如彼」,《金藏》作「所以」。
《瑜伽》卷五十一雲︰
阿賴耶識相應受,于一切時唯是不苦不樂,唯是異熟生。
本論卷八雲︰
果有五種︰一者、異熟:謂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續異熟生無記。
本論《述記》卷四十五解雲︰
然本識亦名異熟無記,如前第二卷﹝即今《述記》卷二十五﹞會。
[91] 「間」字,《金藏》無。
[92] 「體」字,《金藏》有,余無。
[93] 《瑜伽》卷五十七原文爲:
問︰幾有種子異熟?答︰一切皆有。
[94] 《對法》卷十一雲︰
具知根者︰謂于無學道所有諸根。言「諸根」者,即前所謂九根﹝意、信、勤、念、定、慧、樂、喜、舍﹞,除憂根。于無學道中,說名具知根。「具知」者,謂阿羅漢等此所有根,名具知根。無學身中,無有憂根,所應學無故。
[95] 如理《義演》雲︰
總有六門,分爲五對;從狹至寬,漸次料簡。第一、真異熟﹝及異熟﹞生分別,即總別相對,初二義是。第二、異熟生非異熟分別,即叁性相對,第叁義也。第叁、有漏分別,即現種相對,第四義也。第四、有爲無爲分別,即因果相對,第五義也。第五、緣合非緣分別,即變不變相對,第六義也。
《樞要》卷中以叁義定真異熟雲︰
真異熟具叁義︰一、業果,二、不斷,叁、遍叁界,第七具後二義,非初。第六報心,具初後義,非中。非報心,具後一義,非初二。五識報心,具初,非後二。非報心,叁義具無。故唯第八獨得其名。
[96] 謂初位阿賴耶識之名。
[97] 「異」字,《金藏》作「異」,余作「易」。
[98] 謂合上四義,名異熟果。
[99] 論文已如上引,《述記》卷四十八解說名「異熟生無記」所以雲︰
若但言「異熟」,即六識中報,非真異熟攝。今爲總攝彼故,言「異熟生」。
[100] 謂心攝見、相分,故雲「勝」。
《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九、略辨識相彰能變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