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性释》卷二解第一缘起阿赖耶识分别自性云︰
谓于分别,有势力故,或于分别,有所须﹝即须现行分别为因熏成种子﹞故,说名分别,即阿赖耶识能分别自性。以能分析一切有生杂染法﹝自﹞性,令差别故。
前七转识与阿赖耶识如灯焰、灯炷,烧炷生焰更互为因,并如芦束
不倒,更互为依。种子现行,二种自体必依他起故,又必互为因果
转变故。自来亲因亲果,未有如是密切严合者。
[41] 种子不同时横生种子,而前灭后生相似相续,竖直引生,暴流飞湍,
默运不停。
[42] 灵泰《抄》云︰
「等流」者,是果名,即五果中等流果是也,故知不可望果说。何以故?等流体即说因生故,等流果还望同类等流种子故。云举等流习气之因以显等流自体,意显等流种通生有漏三性之法也。
[43] 谓善、恶、无记三性同。
[44] 七为能熏,八为所熏。
[45] 第七识为有覆无记。
[46] 「有分」,梵文为「bhavavga」;「有支熏习差别」,藏文为「yan lag」。
《摄大乘论》卷一列三种熏习中,第三为「有支熏习差别」
[47] 「所生」,即为异熟果体。
[48] 谓有覆无记识。
[49] 「可」字,《金藏》误作「唯」。
[50] 谓无覆无记之法。
灵泰《抄》亦云︰
「异熟」,唯是果名,故五果中有异熟果,今异熟望因说故,异熟不望果说。体既是果,果上更无果,故不望果说也。异熟望因说,因,谓善恶业种。
[51] 「虽」字,《金藏》、金陵本误作「唯」。
[52] 谓等流习气。
[53] 「熏」字下,《金藏》有「成」字。
[54] 《瑜伽》卷五此段原文为:
又建立因有七种相︰谓无常法是因,无有常法能为法因︰谓或为生因,或为得因,或为成立因,或为成办因﹝藏文更有「或为建立因」(藏文作「gnas pa”i rgyu」)﹞,或为作用因﹝藏文又多「或任何一因」,即常法非任何因﹞。又虽无常法,为无常法因,然与他性为因;亦与后自性为因,非即此剎那。又虽与他性为因,及与后自性为因,然已生、未灭,方能为因;非未生、已灭。又虽已生、未灭,然得余缘,方得为因;非不得余缘。又虽得余缘,然成变异,方能为因;非未成变异。又虽成变异,必与功能﹝藏文作「mthu」﹞相应,方能为因;非失功能。又虽与功能相应,然必相称相顺,方能为因;非不相称相顺。由如是七种相,随其所应诸因建立应知。
[55] 《摄论》卷一云︰
复次,此阿赖耶识差别云何?略说应知或三种,或四种。此中三种者,谓三种熏习差别故:一、名言熏习差别,二、我见熏习差别,三、有支熏习差别。
《摄论‧无性释》卷三解三熏习云︰
「名言熏习差别」者,谓我、法、用﹝藏文作「bya ba」﹞,名言多﹝藏文作「诸假立言说」﹞故。有人天等「我」、眼色等「法」、去来等「用」,熏习差别。由此我、法、用影,显现诸识生起功能﹝藏文作「nus」﹞差别。「我见熏习差别」者,谓四烦恼所染污意萨迦耶见力故,于阿赖耶识中,有能执我熏习差别﹝世亲《释》云「由此为因,谓自为我,异我为他,各有差别」﹞。「有支熏习差别」者,谓福、非福、不动行增上力故,于天等诸趣中,有无明等乃至老死熏习差别。
[56] 「此」,谓名言熏习、异熟熏习。
[57] 即「异性招感」。
智周《演秘》云︰
善恶种子生自现、种,名为等流。有余缘,助感后异熟,即名异熟。
灵泰《抄》云︰
诸佛由无我见故,即一切诸佛法身皆悉共同。若一切诸佛自受用身,周遍虚空不相障碍。若他用变化,或有众生宜见一身,或百千诸佛共成一身,无自他故。异生起我见执我妻子﹝为我所﹞,有自他简别。为即我见种子故,即名有自他身各各百千万种别,其﹝果报﹞身更互相碍也。凡夫有﹝俱生等﹞我见故,则别异于诸佛也。我见不能别招果﹝者﹞,名言中分出也。出生前﹝有支﹞熏习故,即五趣别。由福、非福行故,即欲界人天别。由不动﹝等﹞行故,即令色、无色界别也。
[58] 灵泰《抄》云︰
其第八现行识不能熏成种。
以是所熏,非能熏故。
[59] 谓「所熏能熏各具四义」。
[60] 下文作「有缘变」。
[61] 谓种子在因位,则非果能变。
[62] 又若体是果,为第八识所缘相分,为第八识自证分所变现,则亦是。
[63] 即次下文。
[64] 「果」字,《金藏》无。
[65] 「由」字,《金藏》无。
[66] 「等流能变」等二十字,《金藏》有,余无。
[67] 谓本论卷八。如云︰
然诸习气总有三种︰一、名言习气:谓有为法各别亲种。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二、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摄大乘论》谓之「意言」。藏文作「yid kyi brjod pa/」﹞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
二、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执。我执有二︰一、 俱生我执:即修所断我我所执。二、分别我执:即见所断我、我所执。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令有情等自他差别。
三、有支熏习: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果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应知我执、有支习气,于差别果是增上缘。
如是言,则我执不止从名言种子分离出。
灵泰《抄》云︰
若我执中通不善性者,即是有支熏习中收,故言不别招后有果。其我执不善性,能感异熟果。
[68] 种生种已;种生现已,现复生种,皆转变起。
灵泰《抄》云︰
若不尔者,现行为因熏成种子果时,其种子应名果能变!
[69] 上文说「此中果变谓有缘法,能变现义,故种子非」,依义不同。
[70] 上文作「有缘法」。
[71] 种子是第八识见分所缘相分,为第八识自证分变现生起。
[72] 「心」字,《金藏》、金陵本同作「种」。
[73] 灵泰《抄》云︰
佛位有种生种、种生现行,名生等流因能变。其八识现行,无有现行生种──因能变也;无有异熟因果──果能变也。
[74] 道邑《义蕴》解三界具几云︰
若因能变:欲界之中,等流通三性,异熟具善、恶。若上二界,等流无不善,异熟唯善性。若果能变:欲界具八识,色界缺鼻、舌,无色唯三识。果中三性,有漏因中,色、心等种三界多少,皆应准知,不能具说。
《枢要》卷中云︰
体相沉隐,名之为「因」,故唯在种。体用显现,立为「果」名,易见故不在种。不尔,应通。因、果能变中有五四句︰初、应总因果为句,次﹝第二、第三﹞,等流、异熟各别因果为句,次﹝第四﹞,以二相相对为句,及后﹝第五﹞、转变变现为句,合有五四句,思之。
有唯转变名变,非变现为变,谓一切种子;有唯变现名变,非转变名变,谓因第八,及六识等业果现行,并佛功德一切诸心、心所;有俱句者,谓因七识;俱非者,谓异熟相分。
但是所变故,一切因位有力相分为能熏故,亦转变名变,非变现名变,第一句摄。其因中六识业果相分,及一切第八、佛果诸心、心所相分,并为第四句。﹝以上第五四句。﹞
又有因变,非果变,谓成佛以去一切有为无漏种子,佛更无现行熏生故;有果变,非因变,谓第八﹝及﹞六识中业果,并佛一切现心、心所;俱句者,谓因七识能熏现行,及能生种;俱非者,谓佛果上一切相分。﹝以上第四四句。﹞
唯以等流为因果能变,作四句︰或唯等流因,非果变,大悲菩萨、佛果无漏法尔种子;有唯等流果,非因变,谓佛果现八识;有俱句,即因第七及六识无漏,并威仪、工巧、变化因种;有俱非句,谓佛果相分。﹝以上第二四句。﹞
以异熟为因果能变作四句中,唯有三句,无第三句故。有漏善恶业种子,为初句;第八及六识业果、现种,为第二句;无第三句;俱非者,谓第七及六识中,非善恶并业果心等是。﹝以上第三四句。﹞
于八识中,各为五四句,后别应思。
[75] 「料」字,《金藏》误作「显」。
[76] 「气」字,《金藏》无。
[77] 此句答生何。
[78] 此句答如何生。
[79] 灵泰《抄》云︰
「体」,谓体性,即自证分;「相」,谓相状,即是见、相分。
[80] 种与现、现与种,同时相似生。种与种,前后相似、相续生。
[81] 「已」字,《金藏》作「已」,余作「故」。
[82] 「异」字,金陵本误作「果」。
[83] 「不」字,《金藏》作「不」,余作「亦」。
[84] 即「从异熟起」。
[85] 即有覆无记。
[86] 《对法》卷五原文为:
又异熟者,唯阿赖耶识及相应法。余,但异熟生,非异熟。「余」者,谓眼、耳等,及苦、乐等,是阿赖耶识余,此唯得异熟生,从异熟生故。
[87] 「唯」字,《金藏》作「虽」。
[88] 此即第二问。
[89] 即〈决择分三摩呬多地〉。
[90] 「如彼」,《金藏》作「所以」。
《瑜伽》卷五十一云︰
阿赖耶识相应受,于一切时唯是不苦不乐,唯是异熟生。
本论卷八云︰
果有五种︰一者、异熟:谓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续异熟生无记。
本论《述记》卷四十五解云︰
然本识亦名异熟无记,如前第二卷﹝即今《述记》卷二十五﹞会。
[91] 「间」字,《金藏》无。
[92] 「体」字,《金藏》有,余无。
[93] 《瑜伽》卷五十七原文为:
问︰几有种子异熟?答︰一切皆有。
[94] 《对法》卷十一云︰
具知根者︰谓于无学道所有诸根。言「诸根」者,即前所谓九根﹝意、信、勤、念、定、慧、乐、喜、舍﹞,除忧根。于无学道中,说名具知根。「具知」者,谓阿罗汉等此所有根,名具知根。无学身中,无有忧根,所应学无故。
[95] 如理《义演》云︰
总有六门,分为五对;从狭至宽,渐次料简。第一、真异熟﹝及异熟﹞生分别,即总别相对,初二义是。第二、异熟生非异熟分别,即三性相对,第三义也。第三、有漏分别,即现种相对,第四义也。第四、有为无为分别,即因果相对,第五义也。第五、缘合非缘分别,即变不变相对,第六义也。
《枢要》卷中以三义定真异熟云︰
真异熟具三义︰一、业果,二、不断,三、遍三界,第七具后二义,非初。第六报心,具初后义,非中。非报心,具后一义,非初二。五识报心,具初,非后二。非报心,三义具无。故唯第八独得其名。
[96] 谓初位阿赖耶识之名。
[97] 「异」字,《金藏》作「异」,余作「易」。
[98] 谓合上四义,名异熟果。
[99] 论文已如上引,《述记》卷四十八解说名「异熟生无记」所以云︰
若但言「异熟」,即六识中报,非真异熟摄。今为总摄彼故,言「异熟生」。
[100] 谓心摄见、相分,故云「胜」。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九、略辨识相彰能变体》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