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虛空所由,叁、名擇滅所由,四、名非擇滅所由,五、名不動及想受滅所由。此即初文。
【述記‧卷十一】
釋法性名。
「性」者,體也,諸法真理,故名「法性」[75]。
【論文】
二‧八九 離諸障礙,故名虛空。
【疏翼】
第叁顯依義中,第二名虛空所由。
【述記‧卷十一】
如何依此假立空等?
即此真如,「離諸障礙,故名虛空[76]」。
【論文】
二‧九○ 由簡擇力,滅諸雜染,究竟證會,故名擇滅。
【疏翼】
第叁顯依義中,第叁名擇滅所以。
【述記‧卷十一】
由無漏慧簡[77]擇力故,滅諸雜染──「雜染」之言,通有漏法──究竟證會。即此真如,名爲擇滅,即由慧力方證會故[78]。
【論文】
二‧九一 不由擇力,本性清淨,或緣缺所顯故,名非擇滅。
【疏翼】
第叁顯依義中,第四名不擇滅所以。
【述記‧卷十一】
而[79]此本性,不由慧能而性清淨,名非擇滅;或有爲法,緣缺不生,不生之滅,顯真理故,名非擇滅;此[80]離無漏慧而自滅故。
【論文】
二‧九二 苦、樂受滅故,名不動;想、受不行,名想受滅。
【疏翼】
第叁顯依義中,第五名不動及想受滅所以。
【述記‧卷十一】
若離第叁靜慮欲時,得于一切苦樂受滅,即此真如,說名「不動」。乃至若離無所有處欲,想、受不行,即此真如,名想受滅。《對法》第二[81]及《瑜伽》第五十叁[82]、《顯揚》第一[83]、第十八[84]等說。然《顯揚》亦說:苦、樂等無爲,是暫時離系。此說二性無爲[85],下[86]叁性中,通計所執有、無、合說[87]。
【疏翼】
以上第叁顯依義訖。
【論文】
二‧九叁 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設名。
【疏翼】
第二顯第二無爲中,第四結依假。
【述記‧卷十一】
善等真如,約诠而論,體唯是一[88]。此五無爲,依真如上假名空等。而真如體非如、非不如。故「真如」名,亦是假立,如食油蟲[89]等。不稱彼體,唯言顯故。
【論文】
二‧九四 遮撥爲無,故說爲有。
【疏翼】
第二顯第二種無爲中,第五釋衆名。于中分四︰一、說有,二、說空,叁、說實,四、說真如。此即初文。
【述記‧卷十一】
遮惡取空,及邪見者,撥體全無,故說爲有,體實非有、非不有[90]。
【論文】
二‧九五 遮執爲有,故說爲空。
【疏翼】
第五釋衆名中,第二說空。
【述記‧卷十一】
遮化地部說定有執[91],故說爲空。非言「爲空」,而體即空,非空非不空故。
【論文】
二‧九六 勿謂虛幻,故說爲實。
【疏翼】
第五釋衆名中,第叁說實。
【述記‧卷十一】
何故論中說實物有?即《瑜伽論》五法中說[92],遮一說部一切皆假[93]。謂如爲「虛」,同依他法,故說爲「實」。又「虛」簡所執,「幻」簡依他,此真如非實、非不實。
【論文】
二‧九七 理非妄倒,故名真如。
【疏翼】
第五釋衆名中,第四說真如。文分爲二︰一、簡妄倒,二、簡離心等有實。此即初文。
【述記‧卷十一】
「真」以簡妄,「如」以別倒。初、簡所執,後、簡依他。
或「真」以簡有漏,非虛妄故。「如」以別無漏。非有爲故。「真」是實義,「如」是常義,故名「真如」。
【論文】
二‧九八 不同余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
【疏翼】
第四說真如名中,第二簡離心等實。
【述記‧卷十一】
若爾,此與化地部計實有善等真如,有何差別?我部所言,與色等法非一、異故,亦非是實,非不實故,不同于余化地部離色、心等定實有法。
【疏翼】
以上第叁破無爲中,第二顯正理。
【論文】
二‧九九 故諸無爲,非定實有。
【疏翼】
第叁破無爲中,第叁結非。
【述記‧卷十一】
此即第叁、總結非也。
然此無爲,四門分別[94]︰一、諸部增減,二、出體性,叁、釋名,四、釋妨難[95]。
第一、諸部增減[96]者,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立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叁、虛空,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緣起支性,九、聖道支性[97]。
化地部,舊雲[98]「正地部」,亦立有九︰一、擇滅,二、非擇滅,叁、虛空,四、不動,舊雲「無我」,訛也,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無記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緣起真如[99]。
經量[100]及譬喻師,立叁無爲無有體性[101]。毗婆阇婆提[102]說叁滅中立無常滅[103],亦是無爲[104]。薩婆多部亦立叁種,然是實有,乃至虛空[105],或說唯一[106],或說爲多[107]。
然大乘中,此及《百法》但唯說六[108]。《瑜伽》五十叁但[109]說二︰謂空、非擇滅[110]。《五蘊論》說有四,不說不動等[111],即擇滅故。
又《瑜伽論》[112]、《對法》[113]、《顯揚》[114]等論說有八種,于此六中,真如爲叁[115],約诠,約理,所望[116]別故。
第二、出體性[117]者,一、實體:八無爲體,皆是真如,由此論中依于真如立虛空等。二、假體:即隨有漏、無漏心中所現空等無爲之相,名虛空等[118]。或依障斷所依滅處假立擇滅、不動、想受[119]。無色之處,假說虛空。法緣缺時,義名非擇。約诠爲論,名善等如,即依假體,皆可說假。實,亦可然,皆可說實。若通[120]叁性,體遍有無[121]。
叁、釋名[122]者,無別釋名。虛空之體即是無爲,及[123]至真如,此即[124]無爲,皆持業釋。
四、釋妨難者,何故擇[125]滅外,別立不動及想受滅?唯于二受滅,立不動無爲。舍受滅時,立想受滅,非余受滅亦立無爲?且依勝定障說。據實,一切染汙[126]等法,無不障定。今約別行障定者說,不障一法得多無爲故[127]。
又斷所知障得無爲不[128],及釋諸論相違等妨,皆如此論第十卷說[129]。
于中複有內外[130],善等叁性,依他等攝[131],安立非安立、世俗勝義,苦、集、滅、道,及七真如體相攝等[132],得非得等[133],體性一多[134],五果[135],凡聖得之多少[136],其擇滅非擇滅隨有漏事,爲隨煩惱數多少等諸門分別[137],如別章說[138]。
《大般若經》、《辯中邊論》[139],說真如名有[140]十二種︰謂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虛空界、實際、不思議界[141]。《對法》第二[142]、《佛地論》[143]等,雖釋此名,然少于彼[144]。
上來[145]叁別破外道小乘法非有訖。
--------------------------------------------------------------------------------
[1] 「即」字,《金藏》有,余無。
[2] 《異部宗輪論》雲︰
其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者,……有爲事有叁種,無爲事亦有叁種﹝該論《述記》卷下雲「有爲謂叁世。無爲謂擇、非擇,及虛空」﹞。
該論又雲︰
此中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無爲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叁、虛空,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該論《述記》卷中雲「此四無色所依之處,別有無爲是滅所攝,要得此滅,依之生彼。能依細五蘊,自是無常,所依四無色,自是常住」﹞,八、緣起支性,九、聖道支性﹝該論《述記》雲「緣起支性,謂生死法。定無明後,方生行等,定行等前,有無明等。…
《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五、破諸無爲法實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