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便繕那」也。味,即是文。然此疏主引文意,增妙等爲味,雲味即是文者,不相當。彼處言「文義增妙」,即約如來滅後,諸阿羅漢結集叁藏教法時,諸羅漢等若見佛經有不好實語處即改之。而就其好取結集者,善能綴絹﹝疑「貫」﹞其叁藏文無錯氣味,名爲文義增妙︰亦不約文能顯義,名之爲「味」也。
蓋文增文巧,故義得妙,有如鹽能顯味。
[100] 「故」字,《金藏》有,余無。
[101] 如僧伽跋摩譯《雜心論》,真谛譯《佛性論》等。
[102] 「又」字,《金藏》誤作「文」。
[103] 「彼」字《對法》原無。
[104] 「惡察羅」,梵文爲「aksara」。「羅」字,《對法》原文誤作「那」,
今改。
[105] 《對法》卷第二︰
此複名「字」。無異轉故。所以者何?如眼名眼,異此名外,更有照、了、導﹝藏文有「見」﹞等異名改轉。由彼同顯此想故﹝ 藏文作「de”i miv bid」﹞,非裒、壹﹝梵文爲「a」、「i」﹞等字離裒、壹等差別外,更有差別能顯此字,故無異轉﹝ 藏文作「”gyur med」﹞,說名爲字。無異轉者,謂不流變。
[106] 「缽陀」,梵文爲「pada」。
[107] 「播陀」,梵文爲「pada」。
[108] 《俱舍論》卷四、卷五:
頌曰︰心不相應行︰得、非得﹝即「異生性」﹞、同分、無想二定、命、相、名身等類。
[109] 《述記》原作「四」,今依《瑜伽》改。
《瑜伽》五十二及五十叁共有二十叁種,無「不和合」。即有「流轉、
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
[110] 《瑜伽》卷六,有二十四種,同卷叁。
[111] 「等」,即等取卷叁,及大乘《百法明門論》。
[112] 謂《顯揚》卷一。
[113] 「廿四」二字,《金藏》有,余無。
[114] 《廣五蘊論》有十四種。
[115] 《對法》第二卷有二十叁種,亦無「不和合」。
[116] 「無」字,《金藏》有,余無。
[117] 「異」字,《金藏》有,余無。
[118] 見《樞要》卷中、《雜集論述記》卷九。
[119] 如《樞要》雲︰
總十四不相應﹝《雜集》總二十叁﹞。此雖說非得,諸論多說異生性﹝《雜述》不說「非得」﹞。今依共有,說十四種,以十門分別:一、有之所由﹝《雜集》無。彼有「情非情」﹞,二、廢立﹝實即《雜集》「多少不同」﹞,叁、聚依處﹝《雜集》「假實門」﹞,四、現種依﹝《雜集》攝于第叁假實門中,彼並有「長養等流分別」﹞,五、有無漏,六、叁性,七、見斷等,八、五位,九、界系,十、地系﹝《雜集》界地合爲一門,加「名體門」﹞。然依《對法》有二十叁,除「不和合」,雖有「等」言,不別解釋。《瑜伽》第叁﹝僅列名﹞、五十六、《顯揚》第一、《百法》等,立二十四。《五蘊》﹝《俱舍》﹞及此論,立十四。《顯揚》﹝卷一﹞雲︰「複有所﹝原作「諸」﹞余如是種類差別應知。」各依一義以立,實可說多。一、說﹝假﹞有所由:以起屬主言論等,如《顯揚》十八﹝《瑜伽》卷十六﹞說﹝如《顯揚》雲「當知心不相應行皆是假有。假有之性略有六種。雲何爲六?謂若事能起六種言論。何等名爲六種言論?一、屬主相應言論,二、遠離此彼言論,叁、衆共施設言論,四、衆法聚集言論,五、不遍一切言論,六、非常言論。屬主相應言論者,謂諸言論配屬于主,方解其相,非不屬主。如言生時,此誰之生?觀所屬主,起此言論,所謂色之生,受想行識之生。非說『色』時,此誰之色待所屬主起此言論。如生,如是住、異、無常等心不相應行類,如其所應盡當知,是名屬主相應言論。若事能起如是言論,當知此是假相,遠離此彼言論者,謂諸言論非以此顯此,亦非以彼顯彼,此說名爲遠離此彼言論。若以此顯此言論,此言論于實處起,亦于假相處起。若以彼顯彼言論,此言論于實處起,亦于假相處起。若非以此顯此,亦非以彼顯彼言論,此言論一向于假相處起。雲何以此顯此言論于實相處起?如言『地之堅』。雲何此複于假相處起?如言『石之圓』。如『地之堅』、『石之圓』,如是『水之濕』、『油之滴』(原作「滑」,今依《瑜伽》漢藏兩譯改)、『火之暖』、『毀之焰』、『風之動』、『飄之鼓』(藏文作「風之力」),亦爾。雲何以彼顯彼言論于實相處起?如言『眼之識』、『身之觸』,如是等。雲何此複于假相處起?如言佛救(《瑜伽》作「授」)、德友之食、飲(《瑜伽》並有「車乘」)、衣服、嚴具,如是等。雲何非以此顯此亦非以彼顯彼言論一向于假相處起?如『舍之門』、『舍之壁』、『甕之口』、『甕之腹』、『軍之車』、『林之樹』、『百之十』、『十之叁』,如是等,是名遠離此彼言論。衆共施設言論者,謂六種相言說自體施設言論。六種相者,謂事相、應(《瑜伽》作「所」)識相、好等相、益等相、言說狀相、邪行等相。事相者,謂若相識所取。應識相者,謂若相由作意故,能起于識。好等相者,謂若相觸所取。益等相者,謂若相,受所取。言說狀相者,謂若相,想所取。邪行等相者,謂若相,思所取。衆法聚集言論者,謂于衆多和合,安立自體。如于內色、受、想、行、識,說我等言論。于外色、香、味、觸,安立差別說舍、甕、軍、林等言論。不遍一切言論者,謂諸言論有處隨轉,有處退還。如于舍,『舍』言唯隨舍轉;于村亭等,即便退還。于甕,『甕』言于余瓶器等即便退還。『軍』言,于別男女等退還。『林』言于別樹,根、莖、葉、華、果等,退還。非常言論者,當知四種因︰謂破壞故,不破壞故,加行故,轉變故。破壞故者,如瓶壞已,『瓶』言舍,『瓦』等言生。不破壞故者,如種種藥物共和合已,或丸,或散。種種藥言舍,藥物丸散等言生。加行故者,如于金段起諸加行,造環钏等異莊嚴具,爾對金段之言舍,異物環钏等言生。轉變故者,如飲食等轉變時,飲食等言舍,糞穢(藏文《瑜伽》作「糞便」)等言生。如是等類,應知非常言論。隨于諸物發起如是六種言論,當知此物皆是假有( 藏文作「brda 」)。問︰諸心不相應行皆是假有,雲何應知?答︰由二種過失故。一、因過失,二、體過失。因過失者,若言生是生因,能生生故,說名爲生,是即無別果生可得。此生爲誰能生因故,說之爲生?若言生是生體,是即從他生故,不應說爲能生。如是余心不相應行,如理應知」﹞。
二、廢立有別:即前次文﹝多少不同﹞是。
叁、辨聚法依處:依處有叁︰一、心,二、心所,叁、色。以有別依,有總依故,四類說之。有一唯依心種,謂命根。此據正義﹝《雜集論述記》卷九有會《顯揚論》卷一依六處立命根文﹞。叁唯依色立︰謂名、句、文身。亦依此土,非余佛土﹝《雜集論述記》說四,加「方」﹞。四依心、心所二法立︰謂二無心定及果、異生性﹝《雜集論述記》說五,加「命根」。並雲「依心立者,皆依種子,不依現行」﹞。五十六雲依「名滅分位,﹝建﹞立無想定」等故,唯依心、心所。六依叁法︰謂得、衆同分、四相。通依叁種立﹝《雜集論述記》約二十叁種,說「通依色心建立余十五種」﹞。
四、辨現種依:五唯依種︰謂命根、二無心定,及果、異生性。叁唯依現︰謂名、句、文。六通依現種︰謂得等﹝《雜集論述記》說「余通依色、心立者,通依現種」。又雲「方者,此論下文雲唯于色法非心等故。若依色種亦建立方,依心等亦應建立」﹞。
五、有漏無漏:一唯無漏︰謂滅定。叁唯有漏︰謂無想及果、異生性。十通二種,謂:得、同分、命根、名、句、文、四相﹝《雜集論述記》說「二十通有漏及無漏」﹞。佛等皆有故。
六、辨叁性:今四唯一性──二唯善︰謂無想、滅定。二唯無記︰謂異生性、無想異熟唯無覆﹝《雜集論述記》說異生性亦通不善﹞。四通二性──謂名、句、文、命根,四因唯無覆無記,果唯是善﹝《雜集論述記》說「方通無記及善,無漏是善故」﹞。六通叁性──謂得、同分、四相﹝《雜集論述記》說「余十五種通叁性」﹞。
七、辨見斷等叁:一唯見斷︰謂異生性。一唯不斷︰謂滅定。二通見修斷︰謂無想定及果。五十叁說唯見所斷,不生斷故﹝如雲「若學見迹,于卵、濕二生、北俱盧洲、無想天、若女、若扇搋迦、半擇迦、無形、二形等生,及于後有若愛,若願,所得非擇滅,一向決定」﹞。五十七說善法修所斷,斷緣縛故﹝《略纂》卷叁十一以憂根爲例解雲「憂根順離欲,說爲初二無漏根。(未知欲知根及已知根,各以信、勤、念、定、慧根、意、樂、喜、憂、舍根爲體。)二無漏根體不斷,相從說不斷。雖無學身無,以體善法故,唯緣縛斷;不是斷體,忻求涅槃故」。《瑜伽》卷六十六雲「謂一切善有漏法、一切無覆無記法,除先所說諸染汙法余染汙法,是名修道所斷法」﹞。余十種﹝或如《雜集論述記》說余二十種「名身等叁種,若有十八界,通不斷。若無者,唯見、修斷,以法處色亦有方故,不可爲難」﹞。通見、修,及不斷。
八、五位:謂見﹝道﹞、修﹝道﹞等。二唯資糧︰謂無想定及果。十信﹝原作「住」,今依《了義燈》卷十八、《雜集論述記》卷九改﹞第六心方不退﹝《了義燈》卷十八雲「十信第六,信心不退。于因果理,已生信解」﹞。即《優婆塞戒經》﹝卷一﹞說舍利弗六萬劫修道尚退故﹝原文爲「如舍利弗等六萬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脫分法」﹞。故前尚得起。《瑜伽論》﹝卷五十六﹞言非聖入﹝如雲「補特伽羅者,在異生相續」﹞。又十住第七名不退心﹝智周《大乘入道次第章》雲「七者、菩薩聞說叁寶叁際有無心堅不轉,名不退住」﹞。以後更不可起。一唯二位︰謂異生性在初二。一唯二位起︰謂滅定,非初叁。回心,可爾﹝通五位﹞﹝《雜集論述記》說「滅定中有直往,有回心。回心通五位,直往非初叁。(原作「二」)然入地以去有多文。如《楞伽》(唐譯卷五)等。如《唯識》第七卷解」﹞。叁唯四位,除見道︰謂名、句、文。七通五位︰謂得、同分、命根、四相﹝《雜集論述記》卷九對名句文等無文﹞。
九、界系:二唯一界︰謂無想定及果。叁通二界及非界︰謂名、句、文﹝《雜集論述記》合界地說「名、句、文,即語聲差別,故唯欲、色二界──初定、欲地有。若思惟名(即「意言」),名言熏習等名通叁界九地」﹞。一通叁界︰謂異生性。一非叁界︰謂滅定。七通叁界及非系︰謂得、同分、命根,及四相。命根,五十七說不通無漏。不說佛故。
十、九地:叁唯一地︰謂二無心定及果。叁通二地︰謂名等。叁或五地。八通九地︰謂異生性及余七﹝《雜集論述記》說「方唯二界,下五地有,余十叁,通叁界九地有」﹞。
[120] 《瑜伽》卷八十一,廣說文義差別,如雲︰
複有五相︰一者、所诠相,二者、能诠相,叁者、此二相應相,四者、執著相,五者、不執著相。
所诠相者,謂相等五法。如﹝卷七十二﹞五事中已說。
能诠相者,謂即于彼依止名等,爲欲隨說自性差別所有語言,應知此即是遍計所執自性相。此遍計所執自性,有差別名︰所謂亦名遍計所執,亦名和合所成,亦名所增益相,亦名虛妄分別,亦名言說所顯,亦名文字加行,亦名唯有音聲,亦名無有體相,如是等類差別應知。
此二相應相者,謂所诠能诠更互相應﹝相屬﹞,即是遍計所執自性執所依止。
執著相者,謂諸愚夫無始時來相續流轉遍計所執自性執,及彼隨眠。
不執著相者,謂已見谛者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及彼習氣解脫﹝ 藏文缺此一段文﹞。卷叁十六解《轉有經》顯諸法離言自性頌雲︰「謂于色等想法,建立色等法名,即以如是色等法名诠表隨說色等想法,或說爲色,或說爲受,或說爲想,廣說乃至說爲涅槃。于此一切色等想法,色等自性都無所有,亦無有余色等性法;而于其中,色等想法離言自性真實是有。當知即是勝義自性,亦是法性。
《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叁、破名句文身爲實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