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明,但局自体,名为自性;通他之上,名为差别;准相违中自性、差别。复各有自相、差别,谓言所带,名为自相,不通他故;言中不带,意所许义,名为差别,以通他故。
空、无我等,虽有两解,然以分别、言说,或智与诠之远离与否,可以界定。与因明论中自性、差别,可以相对移动者异趣,盖彼是假诠、假智中事;虽以无分别为现量,尚是五识等分别所资。
[58] 《因明入正理论》卷上续云︰
今凭因明,总有三重︰一者、局通:局体,名自性,狭故;通他,名差别,宽故。二者先后:先陈,名自性,前未有法,可分别故;后说,名差别,以前有法可分别故。三者、言许:言中所带,名自性;意中所许,名差别;言中所申之别义故。
[59] 「且如」二字,《金藏》作「又此」。
[60] 如理《义演》云︰
即牒前「一何乖返」难意,更重问也。
智周《演秘》云︰
前粗后微,故二别也。
[61] 原《疏翼》于「言」字下重一言字,《大正藏》无。
[62] 如理《义演》云︰
意说无常共相非是法体,体上可有诠得之义。
[63] 此句为答。
[64] 「唯」字,《金藏》、灵泰《抄》、《秘蕴》作「唯」,余作「准」。
[65] 道邑《义蕴》云︰
五根、五尘、第八心、心所得,五尘亦是五识并同时第六识得。此意说唯心、心所得法自相,岂名言等诠得法之自性耶?
[66] 智周《演秘》云︰
即共相差别义,差别之义句所得故。
道邑《义蕴》云︰
如言火,唯通一切火,名为共相。不得此木草等之差别义,故言火时,名得共相之自性,非谓言诠称共相之自体,名得自性也。
[67] 「中青」二字,《金藏》作「青黄」。
[68] 「黄」字,《金藏》有,余无。
[69] 谓随一树等之青黄。
[70] 谓树等之青黄。
[71] 谓枝等之青黄。
[72] 此句谓极微之青黄为自相。
[73] 「五」字,金陵本作「色」。
[74] 「能」字,《金藏》有,余无。
[75] 「夫」字,《金藏》无。
[76] 如理《义演》云︰
世共目火等为定量。
[77] 慧沼《义林章补缺》卷七〈二量章〉云︰
于彼二相为欲了知,心想行解贯比余法,方名比量所取共相。
智周《演秘》云︰
如所作因,通声、瓶故。
[78] 「自」字,《金藏》无。
[79] 「言」字,《金藏》作「之」。
[80] 《摄论》卷二云︰
当知意识是能遍计﹝ 藏文作「kun tu rtog pa/」﹞。有分别故。所以者何?由此意识用名言熏习为种子,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是故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 藏文作「kun tu brtags par bya ba/」﹞。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由此相者,是如此义。复次,云何遍计能遍计度?缘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执着?由何起语?由何言说?何所增益?谓缘名为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为﹞相貌。由见执着。由寻起语。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于无义﹝ 藏文作「med pa”i don/」﹞中,增益为有。由此﹝即如以上之﹞遍计,能遍计度。
《摄论‧无性释》卷四解云︰
「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者,由有显示﹝ 藏文作「ves par ston pa/」,相当《对法》卷二所说三分别中第三「计度分别(藏文为「mvon par dpyod pa”i rnam par rtog pa/」)」,「谓于去来今不现见事思构行分别」。随念( 藏文作「rjes su dran pa/」),「谓于昔曾所受诸行追念行分别」﹞分别所杂糅故。
「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者,无始生死所有意识戏论名言熏习种子为此生因。「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者,谓用无边色等影识﹝藏文作「显现无边色等识中」﹞、名言﹝藏文作「言说」﹞种子为因。似彼生故。是故一切无边行相分别而转。「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者,谓此一分眼等诸相,是所计业﹝藏文作「境」﹞。
「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者,谓由此品类缘相﹝ 藏文作「rnam pa rgyur gyur pa/」﹞,是名遍计所执自性。「是如此义」者,是如此品类缘相义。
「复次,云何遍计能遍计度」者,作问生起,为欲宣说遍计所执自性﹝之﹞差别。
「缘名为境」者,谓色、受等﹝藏文无「色受等」﹞,天与﹝ 藏文作「lhas byin」﹞等名,于义相应起诸遍计,说异行相,为识其名﹝「说异」等八字,藏文无﹞,非无有名能于其义起诸分别。
「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者,是执自相义。由能取相,说名为想,如其所想,作是言说﹝藏文作「如是随顺假立言说」﹞。或于依他起自性中,取眼等相。「由见执着」者,由五品类﹝见﹞推求﹝ 藏文作「ves par rtog pa」﹞行﹝相﹞转,起诸执着。取﹝色受等、眼等﹞相貌已,起执着故,是于相貌﹝ 藏文作「mtshan ma」﹞坚执着义。由见推求,于义决定,起执着已,欲为他说。「由寻起语」者,如契经说「由寻由伺而说语言,非无寻伺能说语言」。
「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者,由见、闻、觉﹝鼻、舌、身三识所受﹞、知﹝意识所受﹞四种言说而起言说。如缘似蛇﹝「似蛇」,藏文作「蛇名」﹞绳等相貌,取盘曲等种种相貌﹝似蛇义显现﹞,自执着已,为觉悟他说如是言︰我已见蛇,我已见蛇。此亦如是。他闻是已,复更增益,谓﹝我义、法义﹞为实有。
又《摄论》卷二除自性遍计与差别遍计外,有有觉遍计及无觉遍计,
如云︰
有觉者,谓善名言;无觉者,谓不善名言。
《摄论‧世亲释》卷四解云︰
「善名言」者,谓解名言;「不善名言」者,谓牛羊等,虽有﹝名言﹞分别,然于文字,不能解了。
安慧《大乘庄严经论释》﹝德格版, mi, 186b.7﹞云︰
如是若从习气因,此所遍计为果,二者密意说为遍计所执相;谓习气因亦说为遍计所执。由能作遍计所执法显现因故。诸善名言者假立说之为瓶﹝氆氇、黄、青等﹞。诸不善名言者﹝如婴孩等﹞见瓶时心想此者为何?如是亦名为遍计所执,由有所取及能取分别故。如是习气因及所遍计,二者俱名遍计所执。
[81] 「已」字,《金藏》作「具」。
[82] 《杂心论》卷十二:
句者,集诸名、味,究竟显义。味身者,是字身;名者,名诸法,以名显义,如名男女。
如《般若灯》卷四说。
[83] 「与」字,《杂心论》无。
[84] 「鼻」字下,《杂心论》原有「舌」字。
[85] 「云」字,《金藏》无。
[86] 《般若灯》卷一云︰
如偈曰︰不灭、亦不起,不断、亦不常,非一、非种种,不来、亦不去。……释曰︰彼句义次第解无间故,解此论义,是故初说如是句义。
[87]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总料简章〉云︰
句有二种︰一、集法满足句,二、显义周圆句。
[88] 又此依正常人主要用具说。
[89] 《说无垢称经》卷五云︰
时无垢称问彼土上方诸来菩萨︰汝等知不?彼土如来于其世界,为诸菩萨云何说法?彼诸菩萨咸共答言︰我土如来不为菩萨文词﹝ 藏文作「yi ge dav ves pa”i tshig/」﹞说法,但以妙香﹝ 藏文作「dri」﹞令诸菩萨皆悉调伏。
[90] 「此」字,《金藏》无。
[91] 原《疏翼》无「何」字,《大正藏》有,文意通。
[92] 灵泰《抄》云︰
「机」,谓根机;而「欲」得待教法。
[93] 谓非声处摄,而是法处不相应行摄。
[94] 即发身、语之思。
小乘《成实论》卷七〈无作品〉第九十六亦云︰
问曰︰已知有无作法非心,今为是色?为是心不相应行?答曰︰是行阴所摄。所以者何?作起相,名行。无作是作起相故。色是恼坏相,非作起相。
《成业论》云︰
是故所言谓过去业其体实有,能得当来所感果者,理定不成!﹝毗婆沙师救云︰﹞若尔,应许﹝如余宗所说﹞由善不善身语二业,蕴相续中引别法起其体实有,心不相应行所摄!
[95] 「等」字,《金藏》有,余无。
[96] 道邑《义蕴》云︰
此解无表但依一思,故非别摄,与长等同。问︰二解何胜?答︰后说为胜,前解难知。无表但从所防所发而得色名,不依身语;如何说依多法立耶?若尔,六处既是命根所持,所依种子亦非多法,命根应随第八种等,意处所收。答︰如前已解,无劳再述。
[97] 「缮」字,除灵泰《抄》、《秘蕴》外,《金藏》及余本均作「善」。
[98] 根形应男女有别。
[99] 灵泰《抄》云︰
意显此盐能显出此食中气味,犹如经文其义深远,其语增妙也。此中即言文增义妙也。此「巧妙」者,即是经中气味,故说增妙…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三、破名句文身为实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