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釋奉接,難陀龍王及跋難陀吐水而浴,摩尼跋陀大鬼神王執持寶蓋隨後侍立。地神化花以承其足,四方各行滿足七步。至于天廟,令諸天像悉起奉迎。阿私陀仙抱持占相,既占相已生大悲苦,自傷當終,不睹佛興。詣師學書、技藝、圖忏,處在深宮,六萬彩女娛樂受樂。出城遊觀,至迦毗羅園,道見老人及沙門。還詣宮中,見諸彩女形體狀貌猶如枯骨,所有宮殿,冢墓無異。厭惡出家,夜半逾城,至郁陀伽阿羅邏等大仙人所,聞說識處及非有想非無想定。既聞是已,深谛觀察,知非常苦不淨無我。舍至樹下六年苦行,便知是苦不能得道,爾時複到阿利跋提河中洗浴。爾時有二牧牛女人,欲祀神故,以千頭牛 取其乳,飲五百頭。如是展轉乃至一牛,即取其乳煮作糜,湧高九尺,不棄一滴。有婆羅門問言:『姊妹,汝煮此糜欲上何人?』女即答曰:『持祀樹神。』婆羅門言:『何有神祇能受斯食!唯有食者成一切智,乃能受汝若斯之供。』于是女人便奉菩薩,即爲納受而用食之,然後方詣菩提樹下,破魔波旬,成最正覺。于波羅奈爲五比丘初轉*輪。乃至詣于拘屍那城力土生地入般涅槃。如是等像皆悉圖畫。」
從以上所引證的律藏和佛傳所說的事實,雖很明顯是經纂述者加以渲染,但必定是有所依據的素材。由此可以肯定當佛在世時寺院中已有壁畫,而且在佛涅槃後,這些壁畫曾起了一定的作用。文中對繪畫內容的詳盡敘述很可能有纂述者的鋪張,但仍不失爲關于佛畫緣起的重要參考資料。
(二)佛畫的目的
佛畫的目的大約可分爲:第一是備佛教徒供養敬奉之用;第二是備寺院殿堂莊嚴之用;第叁是供人欣賞的畫家寫意之作,由于佛畫的目的不同,佛畫的內容也各不同。
佛教徒供養用的佛畫:(一)是尊像畫:就是一尊或多尊的佛菩薩像,莊嚴妙好,或坐或立。(二)是經變畫:根據佛經所敘的佛國莊嚴,繪畫成圖,如極樂淨土變、藥師佛淨土變、靈山淨土變等。(叁)是曼陀羅畫:是密宗修法所供養的圖畫,根據一定的經軌,以畫一佛或一菩薩爲中心,周圍層層環繞著菩薩、天神等。
殿堂莊嚴用的佛畫,可以是佛、菩薩、天龍鬼神的形象畫;也可以是佛傳圖,即根據佛傳所記釋迦如來一生教化的故事;也可以是本生圖畫,根據佛經中所說釋迦如來過去生中所修的種種菩薩行的故事,如舍身喂虎、舍身貿鴿等故事;也可以是經變圖,即根據佛經中所敘的故事,繪成形象,如維摩經變,地獄變等。
畫家寫意以供人欣賞的佛畫,便是畫在手卷、冊頁、屏風等處各種題材的佛畫,不拘于佛教的形式,不拘于佛教的法則,可以由畫家任意逞現其技巧,以供人欣賞。
(叁)佛畫的種類
佛教畫的種類,總的來說,可以分爲圖和像兩大類。所謂像,是指一幅畫中單獨畫一像,或一幅畫中雖畫有多像,其內容都只是側重在表現每一像的儀容形貌,別無其他的意義。所謂圖,是指一幅畫中以一尊像爲主體,或多尊像共同構成主體,其中有主有伴,共同體現一項故事。例如:「十八羅漢像」是在一幅畫中或多幅畫中畫十八羅漢,但只是繪出每位羅漢的儀容形貌,或降龍、或伏虎,各各羅漢不相聯系。至于「十八羅漢過海圖」便是在一幅畫中繪出十八羅漢共同渡越滄海的不同動作。
佛經畫就其內容來分,,可以有七類:(一)佛類,(二)菩薩類,(叁)明王類,(四)羅漢類(包括緣覺類),(五)天龍八部類,(六)高僧類,(七)曼陀羅類。佛圖就其內容來分,也可以有六類:(一)佛傳類,(二)本生類,(叁)經變類,(四)故事類,(五)山寺類,(六)雜類。此外還有「水陸畫」一種,是由像和圖混合組成的佛畫集。
現在就各類佛畫簡略說明如下:
佛像佛是梵語「佛陀」的略稱,義爲「覺者」,是佛教對徹底覺悟真理者的尊稱。人人都可以達致對真理的徹底覺悟,因此人人都可以成佛。成佛之後所作的事業就是教化衆生。佛教認爲在一世界之中同時只能有一佛教化,所以一世界又稱爲一佛土。佛教又認爲時間是無始終的,空間是無邊際的。因此就空間來說,世界既是無邊,十方佛也就是無數的;就時間來說,世界可以反複的由成而壞,一佛的教化也有其始起終盡的時期。一佛的教化終盡以後,又有他佛繼而教化,于是叁世,過去、現在、未來的佛也是無數的。在這十方叁世無數佛之中,宗教家、繪畫家便選擇佛經中所常稱道的佛而繪畫出來,以供瞻觐禮拜之用,這便是佛像畫的由來。經常繪畫的有現在世的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此世界中現在世的教主;未來世的彌勒佛;過去世的燃燈佛(一名定光佛);此世界現階段的賢劫千佛,其中包括釋迦佛(第四佛)和彌勒佛(第五佛);根據《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中所說的此世界過去世的五十叁佛;根據「決定毗尼經」中所說的現在十方世界中叁十五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
佛教中有兩大派別,所謂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注重在大悲救世,所以要敘述大悲救世的種種方法,也就是十方叁世佛土的情況。小乘佛教注重在個人修養,所以在空間上只須要談此世界的釋迦佛,在時間上只談釋迦佛以前的六佛,即所謂「七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是也。一般小乘寺院中只塑有一尊釋迦佛像,別無其他尊像。大乘佛教的寺院中便有種種不同的佛像、菩薩像、天人像等。小乘佛教以爲佛是由其形體和道德品質相結合的,其形體稱爲生身,其道德品質稱爲法身。在繪畫上便要求從形容上能體現佛的道德品質。大乘佛教的本質是徹底體證了絕對真理(真如),絕對真理和佛的智慧是一致的,從而說佛有叁身:絕對真理是佛的法身;體驗真如的智慧(如如智)是佛的報身;教化世間的尊勝儀容是佛的應身。這佛的叁身都要能從形容上表達出來,于是有叁個不同的佛名和叁種不同形態,就是:毗盧遮那佛(法身佛)、盧舍那佛(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應身佛)。無論其爲小乘佛教的釋迦牟尼佛,或者犬乘佛教的叁身佛,在雕塑上或繪畫上都要求具有能體現佛的道德品質的儀容形貌,這便是「叁十二相」和「八十隨形好」之說。這些相好是繪畫佛像所必須注意的。填
在大乘佛教中又有顯教和密教之分。顯教注重理論,密教注重事相。密教把所有佛教理論都用形象表達出來。顯教中對某一理論問題的系統解釋,密教便用有一定組織的形象來表達,這種形象名爲「曼陀羅」,譯爲「壇城」。例如顯教中「轉識成智」的問題,在密教中便用五方佛(中東南西北)來表達。中央毗盧遮那佛表法界體性智,東方阿閦佛表大圓鏡智,南方寶生佛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彌陀佛表妙觀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或妙聲佛表成所作智。此外,密教還有消除一切災難的熾盛光如來,布施餓鬼令得安樂的甘露王如來(即阿彌陀佛的異名)。自宋代以後,佛教中頗多不見經傳的附會之談,它也反映在繪畫之中。如清王毓賢《繪事備考》中記載宋蘇漢臣、顧師顔所繪的佛像,有旃檀香佛、日月珠幢佛、龍步鸾音佛等。這些佛像畫已不存在,不能知其內容如何,但是這些佛名是不見于佛經而出于杜撰,肯定其所繪的內容也是不符合佛畫原則的。
一切佛像從其形體容貌的相好來說,都是相同的。所以區別各各不同的佛,主要是從其手的姿勢;所謂「手印」來分辨的。例如釋迦牟尼佛像就有說法像、降魔像、禅定像之不同。右手上舉,以食指與大指作環形,余叁指微伸,是說法像。右手平伸五指,撫右膝上是降魔像。以右掌壓左掌,仰置足上當臍前,是禅定像。彌陀佛像是以右掌壓左掌置足上,掌中置寶瓶。藥師佛像是垂伸右手,掌向外,以食指與大指夾一藥丸。在漢地相傳有所謂「旃檀佛像」,是釋迦牟尼佛立像的一種,右手施無畏印(右手上舉,伸五指,掌向外),左手與願印(左手下垂,伸五指,掌向外),衣紋作水波紋形。相傳這是佛在世時,印度優填王用檀木所造佛像的形式,是最初的佛像。
繪畫佛像,除了相好和手印外,還應注意度量。就立像而言,以全身之長爲一百二十分。其肉髻高四分,就是佛頂上有肉塊高起如髻,狀如積粟覆瓯,名爲無見頂相;由肉髻之根下至發際也長四分;面長十二分;頸長四分;頸下列心窩與兩乳平,爲十二分;由心窩到臍爲十二分;由臍至胯爲十二分。以上是上身量,共爲六十分,當全身之半。胯骨長四分;股長二十四分;膝骨長四分;胫長二十四分;足踵長四分。以上是下身量,也是六十分,亦當全身之半。形象寬廣的量度,由心窩向上六分處橫量至腋爲十二分;由此向下量至肘爲二十分;由肘向下量至于腕爲十六分;由腕向下量至中指尖爲十二分。共爲六十分,當全身之半。左右合計,等于全身之量。坐像的量度,上身與立像相同。由胯下更加四分結跏雙趺交會處。由此向下再加四分是寶座的上邊。由趺會向上量至眉間白毫,即以其長爲兩膝外邊的寬度。兩踵相距是四分。這是畫佛像的量度。
菩薩像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義是覺悟,「薩埵」義是有情,凡是求覺悟的有情都可以稱爲菩薩。在佛教中一般習慣對于印度弘揚佛法、建教立宗的大德法師都稱爲菩薩,如馬鳴菩薩、龍樹菩薩、護法菩薩等。因爲這些菩薩是印度佛教曆史上的具體人物,所以這些菩薩的畫像都屬于高僧像之類。這裏所說的菩薩像是指佛經中所提出的,與佛同時共弘教化的菩薩的畫像。
菩薩像可以分爲四類:第一類是總的用形象來表達菩薩修行階次的畫像。根據佛教的理論,自凡夫而修行到達佛界,中間要經過四十二個階次,就是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妙覺共四十二階次。住、行、向叁十位又總稱爲叁賢位,十地又稱爲十聖位。等覺是等同于佛的菩薩,妙覺就是佛位。用四十二個不同形狀的人像來表達這四十二位,便是四十二賢聖像,又可…
《法苑談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