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佛教徒的人格說起

  從佛教徒的人格說起

  周叔迦

  第一章 佛教徒的叁重人格

  佛教自東漢明帝的時候由印度傳入中國,到唐朝算是極盛時代。自南宋以後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到了前清末年,佛法是衰極了。在那時的情形,是士大夫絕口不談佛法,認爲佛法是外道異端,土家子弟絕對無有出家的,以爲那是家庭中出了一個廢才,便是莫大的恥辱了。雖然土大夫也有與比丘往還的,只是世俗的酬應而已,絕不作教義上的商討。所以楊仁山居土家發心時想覓一兩部經典讀誦都極難得。一直到了民國更是認爲佛教是迷信,是應當打倒鏟除的了。

  但是在那時因爲士大夫的鄙夷佛教,無形中使佛教徒成爲閉關自守的形勢。所以在佛教本身之內,一切廟宇之中,尚能有相當行持的表現。破壞清規的也不敢過于顯著。于是楊仁山居士極力提倡佛教,從刊刻經典,流通講說入手。務在使土大夫能明白佛法的高尚,理論的幽深,自然不但不鄙夷佛教而且要崇拜的。並且由日本得回許多唐賢的佚典,全都校刻印行。其後仁山居土諸弟子在大學中講授印度哲學,來宏揚佛教法。一直到現在一般宗教家哲學家政治家無不知佛教含有最高深的哲學而生景慕之心。不可不認爲提倡佛教的成績。

  在世界上的定律是一法才定,一弊隨生的。經過這叁五十年提倡佛教的結果,一方面固然是使人明隙佛教的真理,一方面卻使人輕視佛教徒。這其中有兩種原因。第一是因民國無有僧錄司,僧衆無人管理。僧衆又因信佛的多了,與社會接觸也多了。所以廟宇中又因經濟的關系住了不少下級社會的民衆。于是社會上一切不良的習慣傳染到僧衆。第二是一般智識份子看看佛經,便根據佛經來指摘佛教徒。以爲佛教既然最高無上,佛教徒便必須賢良中正。但事實上不然。所以現在社會上的論調,是佛教應當提倡,而佛教徒是應當打倒的。而佛教徒本身中在家衆內文字程度較深,也附會著說:現在只有佛寶,法寶,而無僧寶了。所以鄙人認爲勢到今日不能再專在教典一方面提倡了。若是仍固守這方面做下去,仍然救不了佛教的潰敗。現在應當建立佛教徒的標准人格,使凡是佛教徒,無論在家出家,都明晴自己的地位,根據這佛教徒的標准人格來檢查自己的行爲,佛教徒的行爲能得到一般民衆的尊崇,自然對于佛教義高深更加信仰了。

  如何是佛教徒的標准人格呢?太簡了不足以表示佛教徒博大的精神,太繁了在實行上難以兼顧。所以鄙人綜集許多經論建立了佛教徒的叁重人格。世間上其他宗教家,社會事業家,哲學家,政治家各各就他的事業不同都只需要一重人格,便可以立足于社會。佛教徒既然負有最偉大的使命,人格也必須較其他的人物爲難及。

  第一重佛教徒的人格便是“善人”。善的標准及範圍固須要詳細規定的。但是簡單說,便是一切世間所公認的善。因爲善惡是有公理的而不是一人一教所能指定的。不是善人,便是惡人。佛學徒在社會能作一個惡人嗎?所以佛教徒在作一件事,說一句話之先,必須要審查審查,我這事若是作了,這話若是說了,社會上對于我是有好的批評呢?還是有不好的批評?假使有好的批評,便可作可說;若是有不好的批評便不應當作,不應當說。佛教徒不應當求名求利。但是因爲自己作錯了一件事,說錯了一句話,使世間人看輕了自己,看輕了佛教徒,也就看輕了佛法,這便是以身謗法。這是佛教徒所不應當做的。

  第二重佛教徒的人格便是“修行人”。任何人在社會上不能作惡人,所以只是善人一重不能便認爲佛教徒,也不足以表示佛教的全部精神。所以必須更加上是修行人。這有兩種義意。第一便是尚有一般世間所認爲善而佛教認爲不善,根據佛教的戒律來行持,社惡防非。便是將善字更嚴格的進一層來努力。第二便是世間一般人所不作的而佛教認爲必須作的,根據佛教的儀軌來行持,念佛參禅,誦經拜忏等。假使佛教徒但只能作善人而不能作修行人,那不能成爲佛教的忠實信徒的。

  第叁重佛教徒的人格便是“明白人”。任何宗教都有一種宗教的修養。那何以佛教的修養方法便是最純正的呢?佛教徒負有指導社會,指導人生的使命。假使佛教徒不能是一個明白人,那自己尚在盲修瞎煉之中,如何能教化一切?佛教徒要做一個明白人,必須將佛教一切經典,各宗派的教義事迹,詳細研究。所謂明白人便是凡世間一切人所不能解決與疑義,佛教徒都負有給他們解釋的義務。無論出家在家的佛教徒必須將以上的叁重人格具足了,方可以說是標准佛教徒。

  假使缺了任何一重,便有受人指摘的危險,便成以身謗法的罪過。大家一齊努力吧。

  這佛教徒的叁重人格有相互聯帶關系。便是善字作不到,縱使修行和明白也枉然,也可以說那修行也絕非是真正修行,明白也不是真正明白。修行二字做不到,也絕不是真善和真明白。明白二字做不到,也絕不真善和修行,但是就進行的次第上說,是修行建立在善字上,明白建立在修行上。便是不善而先修行,那修行無有用,不修行而求明白,也不能真明白。

  這佛教徒的叁重人格,必須有很詳密的解釋。現在爲求建立根本的信念,對這叁種人格建立“叁字訣”。第一善人的訣是“孝”。孝便是大悲心的曙光。世間人說:“孝爲百行先”。孔子有《孝經》。佛教說:“孝名爲戒”。世間一切善行都是從孝字做起的。第二修行人的訣是“信”。佛法大海,信爲能入。在修行上唯須要笃信。一切修行成就都是由信字得到的。第叁明白人的訣是“悟”。凡是由分別計校而得到的知識是“解”。這解不能是真明白。由心靈觀照而得到的智慧是“悟”。悟方是真明白,解是有分別的枝末知見,悟是無分別的根本智慧。

  第二章 诤友連瑣

  佛教徒的叁重人格是佛教徒的標准人格既然建立了,在實行上必須有徹底覺悟。鄙人十余年來研究佛教,從前不過閉戶讀書,不大與社會接觸。雖然在各大學擔任佛教講座,也只到時間上堂,到時間下堂便回家了。除了少數學者相往以外極少交遊。所以對于世間現況不太明白了,間接便對于佛法的某一部分也不能明了。近數年來因爲弘法事業的關系,遂常與社會接近。才知從前事理的不明,見解的錯誤,而生起四種感想。

  第一:從前雖然在經典中處處見到說娑婆婆世界五濁惡世,以爲這是單指世間一部分穢惡而言。總以爲婆婆世界未必完全壞到如是田地。到現在才明了娑婆世界無一人無一事無一時無一地不是五濁。可以說無有毫末的清淨。自己也是一樣的全身是穢,卻並不知道。

  第二:從前也從經典上見到釋迎如來在婆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是同(由?)于徹底大悲,是一切佛所不及的。當時雖然也相信,卻不知其所以然。大概也是由于不甚認識五濁罷。現在既然明白婆婆世界的濁惡,才知在此世界的修行非有極大的大悲心不可。假使無有極大的大悲心,別人起煩惱,自己也必起煩惱。別人用煩惱來對待自己,自己也必用煩惱來應付別人。如此便不是同流合汙,便是兩敗俱傷,結果必定墮落而後已。世人或以爲處世行菩薩道,若是無大悲心便要退大向小以求自了。其實是不然的。退大向小還是要有悲心,不過悲心不廣大而已。假如無有悲心,必定被環境轉而墮落的。

  釋迦如來由于昔無量劫在五濁惡世與我等煩惱深重的凡夫相結緣,才能在五濁惡世示現成佛。這要是無有極深重的大悲心能成功嗎?

  第叁:從前讀儒書,以爲《論語》上說:“曾子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當時雖然也知道作人的不易,卻以爲不至于如是的傈僳危懼。現在既然知道世間的染汙,所以也才知道作人實在是非要時時刻刻有臨深履薄的。已不可。世間人因爲一念之差而成爲千古之恨的實在是太多了。偶爾有一念的貪心或嗔心,而結果釀成不可收拾的大亂,這都是由于在起初貪嗔一念才起時,忘了臨深履薄的教誡了。反過來說,便是人若無有臨深履薄的恐懼,必定是要墮落的。而且這墮落的機會是時時在那裏等著呢。

  第四:從前雖然研究佛法,也知道行解並重。但是總以爲天地之大,而我一個人不過滄海之一粟。在我本分上固然應當學好。而事實上我好不好,不能在社會上有多大的影響。

  因爲分子太小了。現在知道不然。社會對于任何人都是用極;注意極嚴重的態度監視著的。一個人有一件小善,立刻便傳布全社會,全社會人人心裏便有一個善的影像。並且這善的”影像往往是放大數倍數十倍的。一個人有一件小惡,也立刻便傳動全社會,全社會人人心裏便有一個惡的影像,這惡影像也是放大數倍數十倍的。由此知道任何一人的善惡都與整個社會有關系。我們佛教徒中有一個能對于佛法忠實信仰,忠實行持,便可以使全社會佛教化。我們佛教徒中有一個人對于佛法不忠實信仰,不忠實行持,便可以使全社會對于佛教疑惑誹謗。由此我感覺我個人的責任太大了。可以說,我要是認真修行,便將佛法護持起來了;我要是不認真修行,便是等于我自己把世間上的佛法破壞鏟除了。

  這以上的四點:第一、世間的穢惡,第二、處在這穢惡的世界要有徹骨徹髓的大悲,第叁、墮落的機會太多,必須時時刻刻謹慎小心,第四、自己的責任是重大,並不能因爲自己放棄責任便與社會不相幹的。大概凡是做一個佛教徒必須對于這四種要切實明了的,才能有辦法去作一個純正佛教徒。什麼辦法呢?

  知道這四點,才知道但憑自己一個人的閉戶自修是不容易無錯失的。因爲佛教徒叁重人格是如此的難,四種境界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危險是時時有的,于是方能死心踏地,心悅誠服的去覓一位“淨友”。古人說:“士有淨友,不失于令名”。假使佛教徒要想做一個純正的佛教徒,至少必須有一位淨友互相規勸。這便是在佛教經典上叫作“善知識”,在戒律上叫作“仟悔主”。但是我們生在這未法的時代,都是煩惱深厚的。誰也不願意聽自己的錯處。假如有人來說自己的錯處,一定要反唇相譏,結果不是互相規勸,…

《從佛教徒的人格說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無情有佛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