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

  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

  周叔迦

  第一章 佛教徒的三重人格

  佛教自东汉明帝的时候由印度传入中国,到唐朝算是极盛时代。自南宋以后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到了前清末年,佛法是衰极了。在那时的情形,是士大夫绝口不谈佛法,认为佛法是外道异端,土家子弟绝对无有出家的,以为那是家庭中出了一个废才,便是莫大的耻辱了。虽然土大夫也有与比丘往还的,只是世俗的酬应而已,绝不作教义上的商讨。所以杨仁山居土家发心时想觅一两部经典读诵都极难得。一直到了民国更是认为佛教是迷信,是应当打倒铲除的了。

  但是在那时因为士大夫的鄙夷佛教,无形中使佛教徒成为闭关自守的形势。所以在佛教本身之内,一切庙宇之中,尚能有相当行持的表现。破坏清规的也不敢过于显著。于是杨仁山居士极力提倡佛教,从刊刻经典,流通讲说入手。务在使土大夫能明白佛法的高尚,理论的幽深,自然不但不鄙夷佛教而且要崇拜的。并且由日本得回许多唐贤的佚典,全都校刻印行。其后仁山居土诸弟子在大学中讲授印度哲学,来宏扬佛教法。一直到现在一般宗教家哲学家政治家无不知佛教含有最高深的哲学而生景慕之心。不可不认为提倡佛教的成绩。

  在世界上的定律是一法才定,一弊随生的。经过这三五十年提倡佛教的结果,一方面固然是使人明隙佛教的真理,一方面却使人轻视佛教徒。这其中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因民国无有僧录司,僧众无人管理。僧众又因信佛的多了,与社会接触也多了。所以庙宇中又因经济的关系住了不少下级社会的民众。于是社会上一切不良的习惯传染到僧众。第二是一般智识份子看看佛经,便根据佛经来指摘佛教徒。以为佛教既然最高无上,佛教徒便必须贤良中正。但事实上不然。所以现在社会上的论调,是佛教应当提倡,而佛教徒是应当打倒的。而佛教徒本身中在家众内文字程度较深,也附会着说:现在只有佛宝,法宝,而无僧宝了。所以鄙人认为势到今日不能再专在教典一方面提倡了。若是仍固守这方面做下去,仍然救不了佛教的溃败。现在应当建立佛教徒的标准人格,使凡是佛教徒,无论在家出家,都明晴自己的地位,根据这佛教徒的标准人格来检查自己的行为,佛教徒的行为能得到一般民众的尊崇,自然对于佛教义高深更加信仰了。

  如何是佛教徒的标准人格呢?太简了不足以表示佛教徒博大的精神,太繁了在实行上难以兼顾。所以鄙人综集许多经论建立了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世间上其他宗教家,社会事业家,哲学家,政治家各各就他的事业不同都只需要一重人格,便可以立足于社会。佛教徒既然负有最伟大的使命,人格也必须较其他的人物为难及。

  第一重佛教徒的人格便是“善人”。善的标准及范围固须要详细规定的。但是简单说,便是一切世间所公认的善。因为善恶是有公理的而不是一人一教所能指定的。不是善人,便是恶人。佛学徒在社会能作一个恶人吗?所以佛教徒在作一件事,说一句话之先,必须要审查审查,我这事若是作了,这话若是说了,社会上对于我是有好的批评呢?还是有不好的批评?假使有好的批评,便可作可说;若是有不好的批评便不应当作,不应当说。佛教徒不应当求名求利。但是因为自己作错了一件事,说错了一句话,使世间人看轻了自己,看轻了佛教徒,也就看轻了佛法,这便是以身谤法。这是佛教徒所不应当做的。

  第二重佛教徒的人格便是“修行人”。任何人在社会上不能作恶人,所以只是善人一重不能便认为佛教徒,也不足以表示佛教的全部精神。所以必须更加上是修行人。这有两种义意。第一便是尚有一般世间所认为善而佛教认为不善,根据佛教的戒律来行持,社恶防非。便是将善字更严格的进一层来努力。第二便是世间一般人所不作的而佛教认为必须作的,根据佛教的仪轨来行持,念佛参禅,诵经拜忏等。假使佛教徒但只能作善人而不能作修行人,那不能成为佛教的忠实信徒的。

  第三重佛教徒的人格便是“明白人”。任何宗教都有一种宗教的修养。那何以佛教的修养方法便是最纯正的呢?佛教徒负有指导社会,指导人生的使命。假使佛教徒不能是一个明白人,那自己尚在盲修瞎炼之中,如何能教化一切?佛教徒要做一个明白人,必须将佛教一切经典,各宗派的教义事迹,详细研究。所谓明白人便是凡世间一切人所不能解决与疑义,佛教徒都负有给他们解释的义务。无论出家在家的佛教徒必须将以上的三重人格具足了,方可以说是标准佛教徒。

  假使缺了任何一重,便有受人指摘的危险,便成以身谤法的罪过。大家一齐努力吧。

  这佛教徒的三重人格有相互联带关系。便是善字作不到,纵使修行和明白也枉然,也可以说那修行也绝非是真正修行,明白也不是真正明白。修行二字做不到,也绝不是真善和真明白。明白二字做不到,也绝不真善和修行,但是就进行的次第上说,是修行建立在善字上,明白建立在修行上。便是不善而先修行,那修行无有用,不修行而求明白,也不能真明白。

  这佛教徒的三重人格,必须有很详密的解释。现在为求建立根本的信念,对这三种人格建立“三字诀”。第一善人的诀是“孝”。孝便是大悲心的曙光。世间人说:“孝为百行先”。孔子有《孝经》。佛教说:“孝名为戒”。世间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字做起的。第二修行人的诀是“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在修行上唯须要笃信。一切修行成就都是由信字得到的。第三明白人的诀是“悟”。凡是由分别计校而得到的知识是“解”。这解不能是真明白。由心灵观照而得到的智慧是“悟”。悟方是真明白,解是有分别的枝末知见,悟是无分别的根本智慧。

  第二章 诤友连琐

  佛教徒的三重人格是佛教徒的标准人格既然建立了,在实行上必须有彻底觉悟。鄙人十余年来研究佛教,从前不过闭户读书,不大与社会接触。虽然在各大学担任佛教讲座,也只到时间上堂,到时间下堂便回家了。除了少数学者相往以外极少交游。所以对于世间现况不太明白了,间接便对于佛法的某一部分也不能明了。近数年来因为弘法事业的关系,遂常与社会接近。才知从前事理的不明,见解的错误,而生起四种感想。

  第一:从前虽然在经典中处处见到说娑婆婆世界五浊恶世,以为这是单指世间一部分秽恶而言。总以为婆婆世界未必完全坏到如是田地。到现在才明了娑婆世界无一人无一事无一时无一地不是五浊。可以说无有毫末的清净。自己也是一样的全身是秽,却并不知道。

  第二:从前也从经典上见到释迎如来在婆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成佛是同(由?)于彻底大悲,是一切佛所不及的。当时虽然也相信,却不知其所以然。大概也是由于不甚认识五浊罢。现在既然明白婆婆世界的浊恶,才知在此世界的修行非有极大的大悲心不可。假使无有极大的大悲心,别人起烦恼,自己也必起烦恼。别人用烦恼来对待自己,自己也必用烦恼来应付别人。如此便不是同流合污,便是两败俱伤,结果必定堕落而后已。世人或以为处世行菩萨道,若是无大悲心便要退大向小以求自了。其实是不然的。退大向小还是要有悲心,不过悲心不广大而已。假如无有悲心,必定被环境转而堕落的。

  释迦如来由于昔无量劫在五浊恶世与我等烦恼深重的凡夫相结缘,才能在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这要是无有极深重的大悲心能成功吗?

  第三:从前读儒书,以为《论语》上说:“曾子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时虽然也知道作人的不易,却以为不至于如是的傈僳危惧。现在既然知道世间的染污,所以也才知道作人实在是非要时时刻刻有临深履薄的。已不可。世间人因为一念之差而成为千古之恨的实在是太多了。偶尔有一念的贪心或嗔心,而结果酿成不可收拾的大乱,这都是由于在起初贪嗔一念才起时,忘了临深履薄的教诫了。反过来说,便是人若无有临深履薄的恐惧,必定是要堕落的。而且这堕落的机会是时时在那里等着呢。

  第四:从前虽然研究佛法,也知道行解并重。但是总以为天地之大,而我一个人不过沧海之一粟。在我本分上固然应当学好。而事实上我好不好,不能在社会上有多大的影响。

  因为分子太小了。现在知道不然。社会对于任何人都是用极;注意极严重的态度监视着的。一个人有一件小善,立刻便传布全社会,全社会人人心里便有一个善的影像。并且这善的”影像往往是放大数倍数十倍的。一个人有一件小恶,也立刻便传动全社会,全社会人人心里便有一个恶的影像,这恶影像也是放大数倍数十倍的。由此知道任何一人的善恶都与整个社会有关系。我们佛教徒中有一个能对于佛法忠实信仰,忠实行持,便可以使全社会佛教化。我们佛教徒中有一个人对于佛法不忠实信仰,不忠实行持,便可以使全社会对于佛教疑惑诽谤。由此我感觉我个人的责任太大了。可以说,我要是认真修行,便将佛法护持起来了;我要是不认真修行,便是等于我自己把世间上的佛法破坏铲除了。

  这以上的四点:第一、世间的秽恶,第二、处在这秽恶的世界要有彻骨彻髓的大悲,第三、堕落的机会太多,必须时时刻刻谨慎小心,第四、自己的责任是重大,并不能因为自己放弃责任便与社会不相干的。大概凡是做一个佛教徒必须对于这四种要切实明了的,才能有办法去作一个纯正佛教徒。什么办法呢?

  知道这四点,才知道但凭自己一个人的闭户自修是不容易无错失的。因为佛教徒三重人格是如此的难,四种境界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危险是时时有的,于是方能死心踏地,心悦诚服的去觅一位“净友”。古人说:“士有净友,不失于令名”。假使佛教徒要想做一个纯正的佛教徒,至少必须有一位净友互相规劝。这便是在佛教经典上叫作“善知识”,在戒律上叫作“仟悔主”。但是我们生在这未法的时代,都是烦恼深厚的。谁也不愿意听自己的错处。假如有人来说自己的错处,一定要反唇相讥,结果不是互相规劝,…

《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无情有佛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