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甄簡權實,而使一家教觀,悉歸于正。俾後之宗者,確知其守。
《妙法蓮華經大意》一卷
唐釋湛然撰。以叁門廣釋《法華》二十八品大旨。第一述大義,第二釋品名,第叁入文科判。與《法華文句》科文皆相符合。文極藻麗。雖于四教叁觀之義,一乘因果之宗,無多啓發;然初學讀此,于《法華》事相可以了然。日本諸家古目雲是荊溪門人明曠作。
《法華五百問論》叁卷
唐釋湛然釋。此論乃破窺基《玄贊》之作,凡有叁百九十九則。言五百者,舉大數耳。始自《玄贊》初六門分別,以迄文竟,凡科判之當否,撰義之允違,文字之乖順,一切巨細難易之處,皆先設問征起,次舉《玄贊》之義爲答。後以難诘破斥,證其謬誤。
叁 荊溪以下唐宋諸家解釋疏記之作
《妙法蓮華經文句輔正記》十卷
唐道暹撰。暹爲湛然弟子。此乃其親承教益時所作,兼釋經文及智者《文句》,以《》,、記》之不足。《普門品》一章,《記》文甚略,亦廣爲補益,甚爲精萃。所牒《記》文與今通行本間有不同處,蓋是未定之稿。所述文字普訓法相名數,皆極懇切簡約。于慈恩、賢首之說,詳辨差異。所引頗有佚典,如《法華圓鏡》、《摩騰對咨錄》等。爲習荊溪《記》者,必應參考者也。
《妙法蓮華經義缵》六卷
唐釋智度撰。度爲湛然弟子。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將來目錄中,有《天臺第七祖智度和尚傳》,可見其學繼踵荊溪。然此書中于天臺之《文句》,荊溪之《記》,文義之深隱處,多因俱舍、唯識之說以诠釋之。釋智者《文句》,又多與荊溪不同,且往往用法相名義及己所見抉擇荊溪《記》之未當,又多破嘉祥之說。《普門品》重頌,隋時補譯,智者無疏,荊溪亦未釋,此中略解之。
《妙法蓮華經文句私記諸品要義》二卷
唐釋智雲撰。雲事迹未詳。所釋只方便、化城喻、法師、見寶塔、達多、勸持、安樂行、湧出、壽量、分別功德、妙音,凡十一品,中智者《文句》之奧義,發其隱微,而于《法師品》、《安樂行品》發揮最詳,可與荊溪之《記》相參證也。
《妙法蓮華經文句私志記》十四卷
唐釋智雲撰,釋智者《文句》而未完,唯至《譬喻品》釋文初止,疑其後半佚失。以義推之,原書應有叁十卷,卷一中有大曆末年句,是作于貞元之際。所釋較荊溪《記》爲詳,約可一倍有半,于疏文訛字多所考定,于荊溪《記》亦有微詞,所引他家之說,如全雲、定雲、祥雲等,未知何許人。又引真谛、元康之說,蓋于叁論、法相皆所精通。其《序品》中釋佛字明六即義,于《方便品》釋權實十雙八門義,于十如是明相修之旨,及一實五濁等章,皆極明達。
《法華叁大部注》十二卷
宋釋有嚴撰。嚴爲四明再傳弟子。叁大部中,唐賢但釋《文句》、《記》,宋人始兼釋《玄籤》及輔行,此叁部注中釋《玄籤》者名《玄釋備檢》,釋《文句記》者名《文句記箋難》,釋《輔行》者名《輔行備覽》,各有四卷,淹貫教典,該通書史,難者易之,略者廣之,訛誤者刊正之,簡明切要,可爲良助。
《法華叁大部補注》十四卷
宋釋從義撰,義爲四明叁傳弟子,雖系出山家正統,觀門大途依據四明,而教理诠述實同山外,故《佛祖統記》黜于雜傳世系之下。此注兼釋經文及智者、荊溪之文,《玄義補注》叁卷,《文句補注》七卷,《止觀補注》四卷。于賢首、慈恩、禅宗、儒家多所彈刻,迨好辯之徒欤。
《法華叁大部讀教記》二十卷
宋釋法照撰。照爲南宋時人,四明之六傳弟子。此記不釋文義,乃就天臺宗諸義門,先彙集智者、荊溪、四明、孤山諸疏中要言,而後以己意貫通申敘之,總凡一百五十二章。《法華玄義》有七卷,凡六十四章。《文句》有七卷半,凡四十叁章。《止觀》有四卷半,凡二十八章。諸部謂《金光明》、《十六觀》、《淨名》諸疏,有二卷,凡十七章。可與窺基之《法苑義林》,慧遠之《大乘義章》並稱,誠可爲習天臺教者不可不讀之書。
《法華叁大部格言》五卷
宋釋善月撰。月南宋時人,爲四明下七世。叁大部中今只存《玄義格言》二卷、《文句格言》叁卷,專料簡文段之會通,而無繁瑣之訓诂。
《妙法蓮華經玄籤證釋》十卷
宋釋智诠撰。诠之事迹時代未詳。此書釋緣起序及玄義,與《釋簽》之文,一一求其證據,爲之簡要解釋,多引用天臺先德之著述及外典,爲講述《玄籤》者之良助,蓋有嚴等作,多明義理而簡略,此作側重訓诂而極詳備。
四 宋元明諸家節略疏記以注經之作
《妙法蓮華經義疏》十二卷 宋釋道威撰。
《妙法蓮華經科注》十卷 宋釋守倫撰。前附宋釋與鹹之《法華經》前六意,及宋釋祥邁之《法華經弘傳序注》。
《妙法蓮華經科注》八卷元徐行善撰
《妙法蓮華經科注》七卷 明釋一如撰
《妙法蓮華經綸貫》一卷、《妙法蓮華經玄義節要》二卷、《妙法蓮華經會義》十六卷
明智旭撰。以上五家皆是因智者《玄疏》、《文句》,重繹其辭義,俾簡明易曉而已。五家之中,守倫之作詳敘事緣,徐氏之作略申義趣,藕益之《會義》詳述理致,一如之作,折衷事理,道威之作,最爲該練。
《妙法蓮華經授手》十一卷
清釋智祥撰。前有康熙乙醜佘雲祥、金簡、熊震、廖連翼四序,次爲自述緣起。謂受其師獅峰浮木老人之囑,彙諸名解同爲一解,庚申夏取《科注》、《直指》、《要解》、《知音》、《大寂》五書而融會之,四年而就。次爲凡例,謂品節宗懸山,解文宗元愚谷之科注,折衷參訂焉。次爲大意及釋弘傳序,與科文合爲卷首。疏文凡十卷,然要解、通議、大寂皆賢首宗作,是謂濫雜;然愚谷科注今不傳,于此可知其大略焉。
《妙法蓮華經演義》二十卷
清一松撰,廣和治定。前有清光緒二年廣和自序雲:“《法華演義》,一松大師之講錄也。”師不知何許人,亦未明時代。原于鹹豐八年東瓯寂光寺宇堅老人逝世,一切經書散盡,唯留是稿。惜當時門人靈述囑康世缁居士轉錄者,字多錯失。光緒丙子廣和于古越傳燈寺將此稿繁者刪之,錯者訂之,失者補之,欠者足之,不得仍名講錄,易之曰演義。
丁 賢首宗
《妙法蓮華經要解》七卷
宋戒環撰。前有靖康丁未沙門及南序,及祥邁之弘傳序注。環爲溫陵沙門。宋代賢首一宗有前四家後六家之稱,溫陵爲後六家之一。此解先以五段開解:一通釋經題,二通達己意,叁通敘科判,四傳譯時人,五正解文義。賢首一宗解《法華》者,此爲先著。
《妙法蓮華經擊節》二卷、《妙法蓮華經通議》七卷
明釋德清撰。憨山與雪浪同受業于無極悟勤,勤爲普泰弟子。明末四大師者,蓮池之于淨土,紫柏之于禅宗,憨山之宏賢首,藕益以倡天臺,晚世象教之中興,于此爲盛。
《妙法蓮華經大窾》
明釋通潤撰。潤萬曆間人,爲雪浪洪恩弟子,于普泰爲叁傳,蓋以賢首而兼慈恩者。潤有《圓覺》、《楞伽》、《楞嚴》、《起信》、《唯識》諸解,于明四大師外,獨樹一幟。
《妙法蓮華經大成》十二卷
清釋大義撰。義爲康熙時人,乃高原明昱叁傳弟子。前有張希良序及自述論集始末,次爲提綱一篇,次爲懸談一卷。于第九總釋名題後,兼解南山弘傳序。次爲疏文九卷,首有科文一卷,則爲弟子隆慶所排。末附音義一卷,爲弟子淨升所集。
《妙法蓮華經懸談》一卷、《科拾》七卷
清普德玄科,智一拾遺。德康熙時人,力弘教乘,稱賢首再起。創立科文,未及再治,遽行遷化。弟子智一贊述其旨,性相不紊,臺賢攸分,懸談以七門總釋,並釋南山序。
《妙法蓮華經指掌疏》清釋通理撰。理爲乾隆時人。首載製疏始末,次列凡例,次爲法古提綱一篇,次爲科文一卷,懸示一卷,總啓十門。十門之中至第八釋南山序止。第九、第十釋題解文,即是指掌疏。末附事義一卷。有清一代賢首獨盛,南推柏亭,北稱通理,賜闡教大師之號。賢宗法華疏中,此爲首矣。
戍 禅 宗
《妙法蓮華經合論》七卷
宋慧洪、張商英合論。以禅而兼教者,永明之後,首推慧洪。洪于臨濟宗中爲黃龍下二世,通《唯識論》。此論于每段華文下發揮其理致,多用唯識家八識四智之說,以法相宗判教解一代時教,又兼用天臺、賢首、南山諸義,以述教禅不二、顯密一致之理。每品之末附以張商英論,概括一品大意。然二家之說,爲當時禅宗所未嘗贊許者焉。
《妙法蓮華經句解》八卷
宋聞達撰。達事迹來詳。此書前有景定二年自序雲:“直須向釋迦老子未開口時,便知落處,分明薦取,不被他瞞。”今解字義,爲彼初機而已。蓋亦禅宗者流。句解者,每句經文下增益文字,使易了解而已,不加闡發也。
《妙法蓮華經大意》二卷
明無相撰。前有嘉靖丁巳法聚序及無相自述開經啓,唯于《序品》及《方便品》逐段經文發揮理致。《譬喻品》下二十六品,但解品題及一品大旨而已。
《妙法蓮華經知音》七卷 明如愚撰。疏題金陵石頭庵沙門,事迹未詳。前有自序,補作于萬曆叁十年,言論多未究竟,不足取也。
《妙法蓮華經意語》一卷
明圓澄撰。前有萬曆四十二年自序,及崇祯庚午門人明海序。但就經名及每品各述其大旨,爲文二十九篇耳。澄有《思益經》、《金剛叁昧經》注,皆前人所鮮道者也。
《《法華經》之研究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