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之研究法▪P2

  ..续本文上一页能甄简权实,而使一家教观,悉归于正。俾后之宗者,确知其守。

  《妙法莲华经大意》一卷

  唐释湛然撰。以三门广释《法华》二十八品大旨。第一述大义,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科判。与《法华文句》科文皆相符合。文极藻丽。虽于四教三观之义,一乘因果之宗,无多启发;然初学读此,于《法华》事相可以了然。日本诸家古目云是荆溪门人明旷作。

  《法华五百问论》三卷

  唐释湛然释。此论乃破窥基《玄赞》之作,凡有三百九十九则。言五百者,举大数耳。始自《玄赞》初六门分别,以迄文竟,凡科判之当否,撰义之允违,文字之乖顺,一切巨细难易之处,皆先设问征起,次举《玄赞》之义为答。后以难诘破斥,证其谬误。

  三 荆溪以下唐宋诸家解释疏记之作

  《妙法莲华经文句辅正记》十卷

  唐道暹撰。暹为湛然弟子。此乃其亲承教益时所作,兼释经文及智者《文句》,以《》,、记》之不足。《普门品》一章,《记》文甚略,亦广为补益,甚为精萃。所牒《记》文与今通行本间有不同处,盖是未定之稿。所述文字普训法相名数,皆极恳切简约。于慈恩、贤首之说,详辨差异。所引颇有佚典,如《法华圆镜》、《摩腾对咨录》等。为习荆溪《记》者,必应参考者也。

  《妙法莲华经义缵》六卷

  唐释智度撰。度为湛然弟子。日本传教大师最澄将来目录中,有《天台第七祖智度和尚传》,可见其学继踵荆溪。然此书中于天台之《文句》,荆溪之《记》,文义之深隐处,多因俱舍、唯识之说以诠释之。释智者《文句》,又多与荆溪不同,且往往用法相名义及己所见抉择荆溪《记》之未当,又多破嘉祥之说。《普门品》重颂,隋时补译,智者无疏,荆溪亦未释,此中略解之。

  《妙法莲华经文句私记诸品要义》二卷

  唐释智云撰。云事迹未详。所释只方便、化城喻、法师、见宝塔、达多、劝持、安乐行、涌出、寿量、分别功德、妙音,凡十一品,中智者《文句》之奥义,发其隐微,而于《法师品》、《安乐行品》发挥最详,可与荆溪之《记》相参证也。

  《妙法莲华经文句私志记》十四卷

  唐释智云撰,释智者《文句》而未完,唯至《譬喻品》释文初止,疑其后半佚失。以义推之,原书应有三十卷,卷一中有大历末年句,是作于贞元之际。所释较荆溪《记》为详,约可一倍有半,于疏文讹字多所考定,于荆溪《记》亦有微词,所引他家之说,如全云、定云、祥云等,未知何许人。又引真谛、元康之说,盖于三论、法相皆所精通。其《序品》中释佛字明六即义,于《方便品》释权实十双八门义,于十如是明相修之旨,及一实五浊等章,皆极明达。

  《法华三大部注》十二卷

  宋释有严撰。严为四明再传弟子。三大部中,唐贤但释《文句》、《记》,宋人始兼释《玄籤》及辅行,此三部注中释《玄籤》者名《玄释备检》,释《文句记》者名《文句记笺难》,释《辅行》者名《辅行备览》,各有四卷,淹贯教典,该通书史,难者易之,略者广之,讹误者刊正之,简明切要,可为良助。

  《法华三大部补注》十四卷

  宋释从义撰,义为四明三传弟子,虽系出山家正统,观门大途依据四明,而教理诠述实同山外,故《佛祖统记》黜于杂传世系之下。此注兼释经文及智者、荆溪之文,《玄义补注》三卷,《文句补注》七卷,《止观补注》四卷。于贤首、慈恩、禅宗、儒家多所弹刻,迨好辩之徒欤。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二十卷

  宋释法照撰。照为南宋时人,四明之六传弟子。此记不释文义,乃就天台宗诸义门,先汇集智者、荆溪、四明、孤山诸疏中要言,而后以己意贯通申叙之,总凡一百五十二章。《法华玄义》有七卷,凡六十四章。《文句》有七卷半,凡四十三章。《止观》有四卷半,凡二十八章。诸部谓《金光明》、《十六观》、《净名》诸疏,有二卷,凡十七章。可与窥基之《法苑义林》,慧远之《大乘义章》并称,诚可为习天台教者不可不读之书。

  《法华三大部格言》五卷

  宋释善月撰。月南宋时人,为四明下七世。三大部中今只存《玄义格言》二卷、《文句格言》三卷,专料简文段之会通,而无繁琐之训诂。

  《妙法莲华经玄籤证释》十卷

  宋释智诠撰。诠之事迹时代未详。此书释缘起序及玄义,与《释签》之文,一一求其证据,为之简要解释,多引用天台先德之著述及外典,为讲述《玄籤》者之良助,盖有严等作,多明义理而简略,此作侧重训诂而极详备。

  四 宋元明诸家节略疏记以注经之作

  《妙法莲华经义疏》十二卷 宋释道威撰。

  《妙法莲华经科注》十卷 宋释守伦撰。前附宋释与咸之《法华经》前六意,及宋释祥迈之《法华经弘传序注》。

  《妙法莲华经科注》八卷元徐行善撰

  《妙法莲华经科注》七卷 明释一如撰

  《妙法莲华经纶贯》一卷、《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二卷、《妙法莲华经会义》十六卷

  明智旭撰。以上五家皆是因智者《玄疏》、《文句》,重绎其辞义,俾简明易晓而已。五家之中,守伦之作详叙事缘,徐氏之作略申义趣,藕益之《会义》详述理致,一如之作,折衷事理,道威之作,最为该练。

  《妙法莲华经授手》十一卷

  清释智祥撰。前有康熙乙丑佘云祥、金简、熊震、廖连翼四序,次为自述缘起。谓受其师狮峰浮木老人之嘱,汇诸名解同为一解,庚申夏取《科注》、《直指》、《要解》、《知音》、《大寂》五书而融会之,四年而就。次为凡例,谓品节宗悬山,解文宗元愚谷之科注,折衷参订焉。次为大意及释弘传序,与科文合为卷首。疏文凡十卷,然要解、通议、大寂皆贤首宗作,是谓滥杂;然愚谷科注今不传,于此可知其大略焉。

  《妙法莲华经演义》二十卷

  清一松撰,广和治定。前有清光绪二年广和自序云:“《法华演义》,一松大师之讲录也。”师不知何许人,亦未明时代。原于咸丰八年东瓯寂光寺宇坚老人逝世,一切经书散尽,唯留是稿。惜当时门人灵述嘱康世缁居士转录者,字多错失。光绪丙子广和于古越传灯寺将此稿繁者删之,错者订之,失者补之,欠者足之,不得仍名讲录,易之曰演义。

  丁 贤首宗

  《妙法莲华经要解》七卷

  宋戒环撰。前有靖康丁未沙门及南序,及祥迈之弘传序注。环为温陵沙门。宋代贤首一宗有前四家后六家之称,温陵为后六家之一。此解先以五段开解:一通释经题,二通达己意,三通叙科判,四传译时人,五正解文义。贤首一宗解《法华》者,此为先著。

  《妙法莲华经击节》二卷、《妙法莲华经通议》七卷

  明释德清撰。憨山与雪浪同受业于无极悟勤,勤为普泰弟子。明末四大师者,莲池之于净土,紫柏之于禅宗,憨山之宏贤首,藕益以倡天台,晚世象教之中兴,于此为盛。

  《妙法莲华经大窾》

  明释通润撰。润万历间人,为雪浪洪恩弟子,于普泰为三传,盖以贤首而兼慈恩者。润有《圆觉》、《楞伽》、《楞严》、《起信》、《唯识》诸解,于明四大师外,独树一帜。

  《妙法莲华经大成》十二卷

  清释大义撰。义为康熙时人,乃高原明昱三传弟子。前有张希良序及自述论集始末,次为提纲一篇,次为悬谈一卷。于第九总释名题后,兼解南山弘传序。次为疏文九卷,首有科文一卷,则为弟子隆庆所排。末附音义一卷,为弟子净升所集。

  《妙法莲华经悬谈》一卷、《科拾》七卷

  清普德玄科,智一拾遗。德康熙时人,力弘教乘,称贤首再起。创立科文,未及再治,遽行迁化。弟子智一赞述其旨,性相不紊,台贤攸分,悬谈以七门总释,并释南山序。

  《妙法莲华经指掌疏》清释通理撰。理为乾隆时人。首载制疏始末,次列凡例,次为法古提纲一篇,次为科文一卷,悬示一卷,总启十门。十门之中至第八释南山序止。第九、第十释题解文,即是指掌疏。末附事义一卷。有清一代贤首独盛,南推柏亭,北称通理,赐阐教大师之号。贤宗法华疏中,此为首矣。

  戍 禅 宗

  《妙法莲华经合论》七卷

  宋慧洪、张商英合论。以禅而兼教者,永明之后,首推慧洪。洪于临济宗中为黄龙下二世,通《唯识论》。此论于每段华文下发挥其理致,多用唯识家八识四智之说,以法相宗判教解一代时教,又兼用天台、贤首、南山诸义,以述教禅不二、显密一致之理。每品之末附以张商英论,概括一品大意。然二家之说,为当时禅宗所未尝赞许者焉。

  《妙法莲华经句解》八卷

  宋闻达撰。达事迹来详。此书前有景定二年自序云:“直须向释迦老子未开口时,便知落处,分明荐取,不被他瞒。”今解字义,为彼初机而已。盖亦禅宗者流。句解者,每句经文下增益文字,使易了解而已,不加阐发也。

  《妙法莲华经大意》二卷

  明无相撰。前有嘉靖丁巳法聚序及无相自述开经启,唯于《序品》及《方便品》逐段经文发挥理致。《譬喻品》下二十六品,但解品题及一品大旨而已。

  《妙法莲华经知音》七卷 明如愚撰。疏题金陵石头庵沙门,事迹未详。前有自序,补作于万历三十年,言论多未究竟,不足取也。

  《妙法莲华经意语》一卷

  明圆澄撰。前有万历四十二年自序,及崇祯庚午门人明海序。但就经名及每品各述其大旨,为文二十九篇耳。澄有《思益经》、《金刚三昧经》注,皆前人所鲜道者也。

  

  

《《法华经》之研究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