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之研究法
周叔迦
绪 言
《法华经》为如来一代时教之总旨归,亦即如来家业之总簿记,明乎此而后知如何发心,如何进趣,如何归宿。是故欲研习经教,必以此经为首。初是经全本,凡有六译,三存三缺。别生单品,凡有二译,一存一缺。其目如下:
《法华三昧经》六卷吴支疆梁接译。缺。
《萨芸芬陀利经》六卷 西晋竺法护译。缺。
《正法华经》十卷 西晋竺法护译。
《方等法华经》五卷东晋支道根译。缺。
《妙法莲华经》七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凡二十八品。但《提婆达多品》于译初成时,长安宫人请人禁中,淹留在内。故江东所传,止得二十七品。至梁陈间始补人。又《普门晶》无重颂,至隋时补人。
《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
隋闍那崛多、达摩笈多译。即于秦译添药品喻品后生盲一喻,《提婆达多品》合人《见宝塔品》,《陀罗尼品》次《神力品》后,为第二十一,《嘱累品》在卷终,余诸字句间亦间有改定。以上皆全经也。
《佛以三车喻经》一卷 吴支谦译。即《譬喻品》异译。缺。
《萨昙芬陀利经》西晋失译。即《宝塔品、天授品》少分异译。以上别生也。
研习之法,约可分为四重次第:第一,先讽读经文,第二,精思西土论轨,第三,阅览东土古德疏记,第四,分宗研究。今略言之。
第一讽读经文
《法华经》初《序品》中言佛说《无量义经》已,人无量义处三昧,从是定起说《法华》。可见《无量义经》乃《法华》之前茅,故于《序品》特述其名,以示后人欲习《法华》,当先读《无量义经》。《法华》中言,佛一切差别教门,皆为令一切众生得佛知见,所谓究竟诸法实相。而《无量义经》云,一一教门,具无量义。此无量义,从实相生。是故如来所说是一法,而众生随类得解。是故必先知《无量义经》所说一切末从本起,而后方能信《法华》所说一切末皆归于本也。此经古有二译:一,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今佚。二,萧齐昙摩伽陀耶舍译,即今流通本。世无注解,古有萧齐刘虬注,今失传,但存序一篇。云如来设教之次第及渐顿之义,载在经首,可玩习也。
《法华经》最后为《普贤菩萨劝发品》,略说持经之法,当行普贤行,而未详说修行之方。《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说忏悔六根罪及端坐观实相之法,智者大师《法华三昧行仪》完全用《观普贤经》中文,可见《观普贤经》为《随喜品》中持经最要之方。此经有三译,两阙一存。第一为东晋祗多密译《普贤观经》,二为姚秦鸠摩罗什译《观普贤菩萨经》,此两译本皆佚。三为刘宋昙摩密多译《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即今流通本。其注解传世仅有宋如本之《普贤观经义疏》;虽宗天台,而于天台教观懵然未解,不足取也。是故历代以《无量义》、《法华》、《普贤观》三经称为“法华三经”,欲研习《法华》,先将此三经轮流讽读,使经中大旨,仿佛能了贯于心。
第二 精思西土论轨
既于经文讽读有素,然后应阅西土释经之论。良以解经须重传承,不可妄逞臆说。古代大德所有疏解者,非得自译场,面禀教益,即是遥宗西土之论,而申明发挥。所以西土诸论为一切经解之祖。《法华》之论,约有二部:
一,世亲菩萨造《妙法莲华经优婆提舍》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广释《序品》及《方便品》,略及七喻,以十无上发明经宗,为千古之定论。此论有二疏:一为三论宗之作,唐吉藏撰《法华论疏》三卷,二为法相宗之作,唐失名撰《法华论述记》,原本二卷今只存上卷。
二,唐不空译《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此轨乃是密教行者依经修观之轨,亦即法华三昧之行仪。先有归命二十八品偈,次如欲成就此法者,须具四缘:一亲真善知识,二听闻正法经王,三如理作瑜伽观,四随法行修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夫智者之法华三昧行仪,虽明忏悔诸罪净六根之法,而于实相禅观,所说甚简。此轨所说瑜伽观行,深可为助。又姚秦鸠摩罗什译《思惟要略法》中,有法华三昧法一则,可互证之。
第三 阅览东土古经疏记
西土论轨既已蕴藉于胸,然后阅东土疏记。两晋六朝经师之作,言简而义醇,文显而旨远,最可为人道之基。且其时佛法东来未久,尚无门户之见,习之不致有偏执之弊。但《法华》古注传世者希,今有二家:
“
一、宋竺道生之《妙法莲华经疏》二卷。此疏但略解文句,兼申要论,标宗而已,无多发挥也。
二、梁法云之《妙法莲华经义疏》三十卷。云公讲《法华》,感天雨华,空中声云,灯明佛时已讲此经,故时称之为云法华。以一乘因果为经宗,开三显一以明因,开近显远以明果,深得经旨也。
第四 分宗研究
《法华》为众经中王,是故各宗无不奉为根本。今世言教者为三论、慈恩、天台、贤首四家,旨归虽一,方便不同。学者应就性之所近,各习一宗。
甲 三论宗
三论源流至唐而斩,令所传者只唐初嘉祥大师之作。然嘉祥学说迭有变迁,晚年定论多是新解,不复依关中、摄山之说,故其《法华》之注先后三本,各有所长。学者应将三疏互相考证,辨其同异,方得深入。
一、《法华玄论》十卷
凡有六重玄义:一弘经方法,二大义,三释名,四立宗,五决疑,六随文解释。此论作于开皇十五年居嘉祥寺时,纯是三论宗本来面目,一以三论宗旨为归,多明关中睿、朗旧义。
二、《法华游意》二卷、《法华义疏》十二卷
此为嘉祥之第二作。《游意》中十门分别玄义:一大意门,二旨归门,三释名题门,四辩教意门,五显密门,六三一门,七功用门,八弘经门,九部党门,十缘起门。盖与《义疏》同是开皇、仁寿间居京兆时所作。其时已从灌顶习天台教观,故所立义与玄论多有不同。
三、《法华统略》六卷 此为藏公晚年定论,所谓新三论宗之说也。多有抉择前二作处,大旨则依天亲论也。
乙 慈恩宗
窥基大师之《妙法莲华经玄赞》四十卷·习慈恩者研习《法华》所当以奉为圭臬者,厥为《玄赞》一书。不仅在基公著作之中为最善,即在各家经疏之内,罕得其匹,故唐代此书风行一世。学者先将《玄赞》细绎其科判义旨,三五遍后,再考证唐贤之《玄赞》释记等。凡有六书如下,
《妙法莲华经宗要》一卷
唐新罗元晓撰。文开六门:初述大意,次辨经宗,三明经用,四释题目,五显教摄,六消文义。但第六门无文。谓此经以一乘实相为宗,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为用,以四义释妙法,以四义释莲华。元晓于海东独树一帜,遥宗慈恩,兼通性相。虽非正传,亦可参证。
《妙法莲华经玄赞义决》一卷
唐慧沼撰。就窥基《玄赞》引申其义,发明幽奥,别进殊解。凡有一百一十则,于法相宗义颇能提絮纲领。间引南岳嘉祥师说,盖是宣演《玄赞》时发挥己意之作。
《妙法莲华经玄赞摄释》四卷
唐释智周撰。周为慧沼弟子。此释作于开元四年。约于分为七例:一明法数,二破疑难,三述异解,四记因缘,五明训诂,六详古义,七正错误。文中亦引吉藏师解及慧沼《义决》中已通辩者,此中但牒云具释如决而已。
《妙法莲华经玄赞抉择记》二卷
唐释崇俊撰,法清集。此记原八卷,今仅存前两卷。释玄赞自序王始至释经序分护众叹德止。前有大历三年沙门藏诸序,称其博考旧文,或据新义。考,俊为义净弟子,故此记中称为荐福三藏而不名。法清又为崇俊弟子而旁承智周者。记义颇精审,虽未全,然不可废也。
《妙法莲华经玄赞释》一卷
唐失名撰。乃《续藏》中所收敦煌经藏本。释玄赞六门分别中第二明经宗旨,至第六释文通序中说教时分止。简明而切要,于诸家解《玄赞》诸记中,最为平允精确,堪为入门之要助。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三十一卷
唐释栖复撰。复事迹未详。此书前自序云,,作于太和以后。原本三十五卷,今阙卷二十二、二十三、三十、三十四卷。唐世《玄赞》,盛行于世。钞释殆数十家,今多不传,存者不过五家。此书最晚出,故能集诸异说,近二十家,可谓集大成者矣。
丙 天台宗
凡天台宗徒,欲研习《法华》,于经文论轨古注之后,更可分为四重步骤:一、研习智者大师之《玄义》、《文句》。二、研习荆溪之《玄义释簸文句记》。三、研习荆溪以下各家关于疏记之钞释。四、宋元以降各家节略疏记以注经,但以资参考而已。
一南岳天台诸作
《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
陈慧思撰。南岳教人修习法华三昧,恒以安乐行为方便。此为兼明《法华玄义》,以三法、四念处释安乐行,实为南岳教授门人之口诀也。
《妙法莲华经玄义》十卷
《妙法莲华经文句》十卷隋智颤撰。智者大师亲证法华三昧,照了法华经义,若高晖之临幽谷。达诸法相,如长风之游太虚。《玄义》总明旨趣,《文句》消释章段。《玄义》五重:谓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也。《文句》有四释:谓因缘释、约教释、本迹释、观心释也。以十法界、十如是、三世间明心念。以四十生、四悉檀、三谛明观法,三惑以示迷,六即以昭位。佛法东渐以来,立纲陈纪,为万世法者,斯为上首矣。
二 荆溪诸作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籤》四十卷
唐释湛然撰。世称荆溪尊者。天台一宗自灌顶而后,百年之间,明道若昧。至荆溪而大弘。所撰《玄义释籤》、《文句记》、《止观辅行》,称为天台三大部。名释籤者,谓随诸问者,籤下所录,积久遂添润成书耳。于百界千如备彰诸法实相之旨,顿显十方佛土中无二无三之说。佛之知见,得此开示,了无余蕴。释迹妙末,立十不二门,以融会观教,尤为精妙。
《妙法莲华经文句记》三十卷
唐释湛然撰。盛唐之际,慈恩、贤首、三论诸家,门庭施设,其端非一。台宗圆义,将近晦蒙,是故荆溪揭厉法流,祖述章句,以决前疑,开发后滞。记中申宗旨,辩曲直,考同异,定品次,皆…
《《法华经》之研究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