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等》五經之研究法
周叔迦
緒 說
《方等經》者,教菩薩法,隨機散說,部帙繁多。昔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叁百余會,分爲五時,而華嚴、般若、法華、涅架各部,不過二十余經,方等部經,單重別譯,乃有四百,有應諷讀者,有應思繹者,其最要者約有十經,關于法相五經研究之法,已如別述,茲述關于“法性五經”研究程序,即《大寶積經》、《大集經》、《維摩經》、《思益經》、《圓覺經》也。于中《寶積》、《大集》稱兩大部,既無疏解,但可諷讀;《維摩》、《思益》、《圓覺》,諸家疏鈔,應細思繹者也。
一 《大寶積經》
是經乃新舊重單合譯,凡百二十卷,四十九會。唐武後時菩提流支合成一部,共二十會單本,二十九會重譯。于中二十六會唐菩提流支新譯,二十叁會古譯,菩提流支勘梵本編人。其第五《無量壽如來會》,爲淨土根本叁經之一。第四十八《勝鬘夫人會》,爲法相要籍,古今疏解,已如別述。西土論記有關此經者有叁,于諷讀此經時,亦應研習。其名如下: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五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 釋《大寶積經》第四十一會。
《大寶積經》四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 釋《大寶積經》第四十叁會。
《寶髻經四法優波提舍》一卷 無親菩提造
元魏毗目智仙譯釋《大寶積經》第四十七會。但此會所說與《大集經·虛空目分·寶髻菩薩品》大致相同,是故亦可謂此論爲釋《大集經·寶髻菩薩品》者也。
又第二十四《優波離會》說叁十五佛禮忏滅罪之方最爲切要,與《決定毗尼經》同本,另有疏一卷,可以參考。至于《大寶積經》之目次,今具列之以下:
第一《叁律儀會》叁卷 唐菩提流支譯,與北涼昙無谶譯《大方廣叁戒經》同本。凡二譯,當第一卷至第叁卷。
第二《無邊莊嚴會》四卷 唐菩提流支譯,當第四卷至第七卷。
第叁《密迹金剛力士會》七卷 西晉竺法護譯,與趙宋法護譯《:口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同本。凡二譯,當第八卷至第十四卷。
第四《淨居天子會》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舊名《菩薩說夢經》,新改名《淨居天子會》,當第十五及十六卷。
第五《無量壽如來會》二卷
唐菩提流支譯,與後漢安世高譯《無量壽經》(缺),後漢支婁迦谶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吳支謙譯《阿彌陀經》,曹魏康僧铠譯《無量壽經》,曹魏帛延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缺),西晉竺護譯《無量壽經》(缺),東晉竺法力譯《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缺),東晉佛陀跋陀羅譯《新無量壽經》(缺),宋寶雲譯《新無量壽經》(缺),宋昙摩密多譯《新無量壽經》(缺),趙宋法賢譯《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同本。凡十二譯,五存七缺,當第十八卷。
第六《不動如來會》二卷
唐菩提流支譯,與後漢支婁迦谶譯《阿閦佛國經》,東晉支道根譯《阿閦佛刹諸菩薩學成出經》(缺)同本。凡叁譯,二存一缺,當第十九卷及二十卷。
第七《披甲莊嚴會》五卷 唐菩提流支譯,當第二十一卷至二十五卷。
第八《法界體性無分別會》二卷
梁曼陀羅仙譯,與姚秦鸠摩羅什譯《法界體性經》(缺)同本。凡二譯,一存一缺,當第二十六、二十七卷。
第九《大乘十法會》一卷 元魏佛陀扇多譯,與梁僧伽婆羅斯譯《大乘十法經》同本。凡二譯,當第二十八卷。
第十《文殊師利普門會》一卷
唐菩提流支譯,與西晉竺法護譯《普門品經》,東晉祗多密譯《普門品經》(缺)同本。凡叁譯,二存一缺,當第二十九卷。
第十一《出現明會》五卷 唐菩提流支譯,當第叁十卷至叁十四卷。
第十二《菩薩藏會》二十卷 唐玄奘譯,與趙宋法護譯《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同本。凡二譯,當第叁十五卷至五十四卷。
第十叁《佛爲阿難說處胎會》一卷 唐菩提流支譯,與西晉竺法護譯《胞胎經》同本。凡二譯,當五十五卷。
第十四《佛說人胎藏會》二卷
唐義淨譯,當第五十六卷及五十七卷,此《人胎藏會》本名《佛爲難陀說出家人胎經》,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第十一、十二卷,叁藏義淨析出別行。
第十五《文殊師利授記會》叁卷
唐實叉難陀譯,與西晉竺法護譯《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西晉白法祖譯《嚴淨佛土經》(缺),唐不空譯《文殊師利菩薩佛刹功德莊嚴經》同本。凡四譯,叁存一缺,當第五十八卷至六十卷。
第十六《菩薩見實會》十六卷 高齊那連提耶舍譯,與宋日稱譯《父子合集經》同本。凡二譯,當第六十一至第七十六卷。
第十七《富樓那會》叁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本名《菩薩藏經》,亦名《大悲心經》,與西晉竺法護《菩薩藏經》(缺)同本。凡二譯,一存一缺,當第七十七卷至七十九卷。
第十八《護國菩薩會》二卷 隋閣那崛多譯,與趙宋施護譯《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同本。凡二譯,當第八十卷及八十一卷。
第十九《郁伽長者會》一卷
曹魏康僧铠譯,與後漢安玄譯《法鏡經》,吳支謙譯《法鏡經》(缺),及西晉竺法護譯《郁伽羅越問菩薩行經》,西晉白法祖譯《郁伽羅越問菩薩經》(缺),宋昙摩密多譯《郁伽長者所問經》(缺)同本。凡六譯,叁存叁缺,當第八十二卷。
第二十《無盡伏藏會》二卷 唐菩提流支譯,當第八十叁卷及八十四卷。
第二十一《授幻師跋陀羅記會》一卷 唐菩提流支譯,與西晉竺法護譯《幻士仁賢經》同本。凡二譯,當第八十五卷。
第二十二《大神變會》二卷 唐菩提流支譯,當第八十六卷及第八十七卷。
第二十叁《摩诃迦葉會》二卷 元魏優禅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當第八十八卷及第八十九卷。
第二十四卷《優婆離會》一卷
唐菩提流支譯,與舊譯附東晉錄《決定毗尼經》同本。凡二譯,當第九十卷唐不空譯《叁十五佛禮仟文》,即此經中錄出別行。
第二十五《發勝志樂會》二卷 唐菩提流支譯,與隋阇那崛多譯《發覺淨心經》同本。凡二譯,當第九十一卷及第九十二卷。
第二十六卷《善臂菩薩會》二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當第九十叁卷及第九十四卷。
第二十七《善順菩薩會》一卷
唐菩提流支譯,與曹魏白延譯《佛說須賴經》,吳支謙譯《須賴經》(缺),前涼支施侖譯《佛說須賴經》,宋求那跋陀羅譯《貧子須賴經》(缺)同本。凡五譯,叁存二缺,當第九十五卷。
第二十八《勤授長者會》一卷
唐菩提流支譯,與吳支謙譯《菩薩修行經》(缺),曹魏白延譯《菩薩修行經》(缺),西晉白法祖譯《菩薩修行經》,趙宋施護譯《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同本。凡五譯,叁存二缺,當第九十六卷。
第二十九《優陀延王舍會》一卷
唐菩提流志譯,與西晉法炬譯《優填王經》,趙宋法天譯《大乘日子王所問經》同本。凡叁譯,當第九十七卷。
第叁十《妙慧童女會》一卷
唐菩提流支譯,與西晉竺法護譯《須摩提經》,姚秦鸠摩羅什譯《須摩提菩薩經》,及菩提流支譯《妙慧童女經》(缺)同本。凡四譯,叁存一缺,當九十八卷從初至半。
第叁十一《恒河上優婆夷會》一卷 唐菩提流支譯,當第九十八卷從半至末。
第叁十二《無畏德菩薩會》一卷
元魏佛陀扇多譯,與吳支謙譯《阿阇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缺),西晉竺法護譯《阿閣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東晉祗多密譯《阿術達經》(缺),宋法眷譯《阿述達菩薩經》(缺)同本。凡五譯,二存叁缺,當第九十九卷。
第叁十叁《無垢世菩薩應辯會》一卷
西晉聶道真譯,與西晉竺法護譯《離垢施女經》,及元魏般若流支譯《得無垢女經》同本。凡叁譯,當第一百卷。
第叁十四《功德寶華敷菩薩會》一卷 唐菩提流支譯,當第一百一卷從初至半。
第叁十五《善德天子會》一卷 唐菩提流支譯,與菩提流支譯《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境界經》同本。凡二譯,當第一百一卷從半至末。
第叁十六《善性意天子會》四卷
隋達摩笈多譯,與後漢安世高譯《如幻叁昧經》(缺),西晉竺法護譯《如幻叁昧經》;東晉祗多密譯《如幻叁昧經》(缺),前涼支施侖譯《如幻叁昧經》(缺),及元魏般若流支譯《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隋阇那崛多譯《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缺)同本。凡七譯,叁存四缺,當第一百二卷至第一百五卷。
第叁十七《阿阇世王子會》叁卷
唐菩提流支譯,與西晉竺法護譯《太子刷護經》,西晉失譯《太子和休經》同本。凡叁譯,當第一百六卷從初至半。
第叁十八《大乘方便會》二卷半
東晉天竺居士竺難提譯,與後漢嚴佛調譯《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缺),西晉竺法護譯《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姚秦鸠摩羅什譯《大善權經》(缺),北涼僧伽陀譯《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缺),趙宋施護譯《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同本。凡六譯,叁存叁缺,當第一百六卷半至一百八卷。
第叁十九《賢護長者會》一卷
隋閣那崛多譯,本名《移識經》,新改名《賢護長者會》。與唐地婆阿羅譯《顯識經》同本。凡二譯,當第一百九卷及一百一十卷。
第四十《淨信童女會》一卷 唐菩提流支譯,當第一百一十一卷初。
第四十一《彌勒菩薩問八法會》
元魏菩提流支譯,本名《彌勒菩薩所問經》,與後漢安世高譯《大乘方等要慧經》同本。凡二譯,當第一百一十一卷中。
第四十二《彌勒菩薩所問會》一卷
唐菩提流支譯,與西晉竺法護譯《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東晉祗多密譯《彌勒所問本願經》(缺)同本。凡叁譯,二存一缺,當第一百一十一卷末。
第四十叁《普明菩薩會》一卷
舊譯附秦錄,名《大寶積經》,新改名《普明菩薩會》,與後漢失譯《摩诃衍寶嚴經》,後漢支婁迦谶譯《佛遺日摩尼寶經》,趙宋施護譯《大迦葉大寶積正法經》同本。凡四譯,當第一百一十二卷。
第四十四《寶梁聚會》二…
《《方等》五經之研究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