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方等》五經之研究法▪P2

  ..續本文上一頁卷 北涼沙門釋道龔譯,當第一百一十叁卷及一百一十四卷。

  第四十五《無盡慧菩薩會》一卷 唐菩提流支譯,當第一百一十五卷初。

  第四十六《文殊所說般若會》一卷

  梁曼陀羅仙譯,與《大般若經·曼殊室利分》及衆铠所譯《文殊般若經》同本。凡叁譯,當第一百一十五卷中至一百一十六卷末。

  第四十七《寶髻菩薩會》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亦名《菩薩淨行經》,與《大集經》中之《寶髻品》及吳康僧會譯《菩薩淨行經》(缺)同本。凡叁譯,二存一缺,當第一百一十七卷及一百一十八卷。

  第四十八卷《勝鬘夫人會》一卷

  唐菩提流支譯,與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師子吼一乘方便經》,北涼昙無谶譯《勝鬘經》(缺)同本。凡叁譯,二存一缺,當第一百一十九卷。

  第四十九《廣博仙人會》一卷 唐菩提流支譯,與元魏般若流支譯《毗耶娑問經》同本。凡二譯,當第一百二十卷。

  二 《大集經》

  《大集經》文來未竟,中土新舊別譯,未嘗勘合,是以古今記述多寡不等。今參酌衆家,編次爲本經、異譯、支派叁分。

  甲 本 經

  《大方等大集經》叁十卷

  北涼昙無谶譯,與後漢支婁迦谶譯《大方等大集經》(缺),姚秦鸠摩羅什譯《大方等大集經》(缺)同本。凡叁譯,一存二缺。是經凡有十一分:第一《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第二《寶女品》,第叁《不眴品》,第四《海慧菩薩品》,第五《虛空藏菩薩品》,第六《無言菩薩品》,第七《不可說菩薩品》,第八《寶幢分》,第九《虛空目分》,第十《寶髻菩薩品》,第十一《日密分》。

  乙 異 譯

  《大哀經》八卷 西晉竺法護譯,即《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異譯。

  《寶女所問經》四卷 西晉竺法護譯,即《大集經·寶女品》,異譯。

  《海慧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十八卷 趙宋惟淨共法護譯,即《大集經·海慧菩薩品》異譯。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八卷

  唐不空譯,即《大集經·虛空藏菩薩品》異譯,與乞伏秦釋聖堅譯《方等主虛空藏經》(缺)同本。

  《無言章子經》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即《大集經·無言品》異譯。

  《寶星陀羅尼經》八卷 唐波羅頗密多羅譯,即《大集經·寶幢分》異譯。

  《大方等大集日藏經》十卷 隋那連提耶舍譯。即《大集經·日密分》,但《日密分》中文略缺少,此中較廣。

  丙 支 派. 《大方等大集月藏經》十卷 高齊那連提耶舍譯。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 唐玄奘譯,與北涼失譯《方廣十輪經》同本,凡二譯。

  《大集經須彌藏經》二卷 高齊那連提耶舍譯。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

  隋闍那崛多譯,與姚秦鸠摩羅什譯《虛空藏菩薩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虛空藏菩薩經》(缺),劉宋昙摩密多譯《虛空藏菩薩神咒經》同本。凡四譯,叁存一缺。

  《觀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劉宋昙摩密多譯。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叁昧經》十卷 隋達摩笈多譯,與劉宋功德直共玄暢譯《菩薩念佛叁昧經》同本,凡二譯。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五卷

  隋闍那崛多譯,與後漢支婁迦谶譯《般舟叁昧經》,後漢竺佛朔譯《般舟叁昧經》(缺),後漢支婁迦谶重譯《般舟叁昧經》(缺),後漢失譯《般舟叁昧念佛章經》缺,後漢失譯《披陂菩薩經》,西晉竺法護譯《般舟叁昧經》(缺)同本。凡七譯,叁存四缺。

  《大集譬喻王經》二卷 隋閣那崛多譯。

  《明度五十校計經》二卷 後漢安世高譯,隋僧就題爲《十方菩薩品》。

  《無盡意菩薩經》六卷

  劉宋智嚴共寶雲譯,與吳維祗難譯《阿差末菩薩經》(缺),吳支謙譯《阿差末菩薩經》(缺),西晉竺法護譯《阿差末菩薩經》,劉宋竺法眷譯《無盡意經》(缺)同本,凡五譯,二存叁缺。

  《自在王菩薩經》二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與元魏般若流支譯《奮迅王問經》同本,凡二譯。

  叁 《維摩經》

  《維摩經》爲叁論宗之根本,智者大師據此立四教、叁觀、四悉檀義,是故亦爲天臺之根本經,凡有七譯,叁存四阙。如下:

  《古維摩诘經》二卷後漢嚴佛調譯今缺

  《維摩诘經》二卷吳支謙譯

  《毗摩羅诘經》二卷 西晉竺叔蘭譯今缺

  《維摩诘所說法門經》一卷西晉竺法護譯今缺

  《維摩诘經》四卷 東晉祗多密譯今缺

  《維摩诘所說經》叁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

  《說無垢稱經》六卷·唐玄奘譯

  今代通行,皆用羅什譯本。至于疏記,約有叁宗:一爲叁論,二爲天臺,叁爲慈恩。

  甲 叁論宗疏記

  《維摩經集解》十卷

  又名《維摩經注》,乃集羅什、僧肇、道融、道生四家之注。肇、融、生皆羅什弟子,纂述親聞于什者,故頗多奧義。後世又就四家解中,刪其重複,多存肇說,名曰《維摩經肇注》四卷,清代曾編人《大藏》,然不及十卷本完美也。

  《維摩經集解關中疏》二卷 唐道液撰。液爲貞元時天臺學者,此疏乃就《集解》增以科判,略補解釋而已。

  《維摩經關中釋鈔》二卷

  唐道液撰。此鈔初依臺宗法式,立五重玄義,有略廣兩番。于《集解》疏文中所有名義,隨要诠釋,于教理多引天臺宗說,于名相多用法相宗言也。

  《淨名玄論》八卷

  唐吉藏撰。此論作于開皇末年,凡叁章,初釋名題,凡叁卷;次釋宗旨,有叁卷;末釋會處,有兩卷。詞旨鋪發,注辯滔然,習叁論者,不可不讀。

  《維摩诘所說經略疏》五卷

  唐吉藏撰。此疏乃仁壽二年,因講《淨名》,奉命之作,十有六七用智者義,雖不用四教觀心之釋,但采其一句一言之旨而發揮之。

  《維摩诘所說經義疏》六卷

  唐吉藏撰。此疏最晚作,較《略硫》約增叁分之一,所诠詳略,互有不同,科文分章,立言措義,全無一合,蓋《略疏》所已說者,《義疏》中不複及矣。

  乙 天臺宗疏記

  《維摩诘所說經玄義》六卷

  隋智顫撰。凡五重玄義,先以六門通釋五重,其第六爲四悉檀義。次別釋五重,初釋名中,明四教叁觀之旨,然後出體、明宗、辨用、判教,天臺大旨,備于斯矣。

  《維摩诘所說經文疏》二十八卷

  隋智顗撰。此疏與《玄義》,皆受晉王之請所作,至《佛道品》因疾而止,其下六品弟子灌頂續成之。文古義幽,旨淵趣博,精采教門,辨明觀道,以扶翼宗旨,抉擇迷網。叁觀叁德,一念叁千,性善性惡,自行化他,一切若正若助,權實之道,無不備舉。依正相在之義,心外無境之談,統說四種淨域,該括五種依因,不唯圓頓宗眼,盡在于此疏,淨土法門,亦由斯而究竟矣。

  《維摩诘所說經略疏》十卷

  隋智顗撰,唐湛然略。智者《文疏》,學者弊其繁廣,荊溪乃刪裁去取,要義必存,言繁則刪,叁分取二,舊體宛然。

  《維摩诘所記經廣疏記》六卷

  唐湛然撰。釋智者廣疏中難文要義,精簡教門,辨明觀道,以扶翼宗旨,于叁谛叁觀,一念叁千之理,一心一念之法,無不深顯明示,普解方便。末卷明性具法門,尤爲昭然。

  《維摩诘所說經疏記鈔》二卷

  唐道暹撰。此鈔原本六卷,今存卷四卷五,釋智者略疏及荊溪記,凡語意不明,意趣難解者,簡約诠釋。但訓诂名相,于教理觀行不加闡發也。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十卷

  宋智圓撰。智者撰《維摩文疏》,而荊溪既撰記以釋之,又刪治文疏,號爲略疏,其後略疏行而文疏廢,故《荊溪記》與《略疏》文義回互,難以通曉。道暹乃撰鈔以釋《略疏》及《荊溪》記。今孤山此記,則兼引荊溪、道暹之文,申明己意,以釋《略疏》。

  《維摩經無我疏》十二卷

  明傳燈撰。傳燈號幽溪,爲明代中興天臺之祖。然此疏自序雲:“關中師弟業存成解,陳隋智者,疏已雲亡。”蓋幽溪未嘗見天臺疏,故此疏中多引什肇《集注》,而益以科判,附以圖解,文頗簡要也。

  丙 慈恩宗疏記

  《維摩诘所說經義記》十六卷

  隋慧遠撰。遠爲地論師,以叁會科經,多就身土、因果、權實、行願、真俗、邪正、魔外、自分勝進、自利利他、斷德行德、以及體相用、信解行、法報應、叁寶、叁業、俪偶以分別之,此其師承如是也。

  《說無垢稱經疏》二十二卷

  唐窺基撰。此疏釋唐譯,先以六門分別。釋文中處處有依理依事兩釋,依理之中,又有據空理義,應理義兩解,空理約二谛,應理約叁性也,于羅什譯多所指摘。

  四 《思益經》

  此經爲性宗要籍,以無古疏,世鮮研究,經凡叁譯。俱存如下:

  《持心梵天所問經》四卷 西晉竺法護譯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

  《勝思維梵天所問經》六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

  至于疏記,有《西土論》一種。

  《勝思維梵天所問經論》四卷

  世親菩薩造。元魏菩提留支譯此論文猶未竟,釋經至第二卷末止,以羅什譯經較之,即十八品中前四品也。明圓澄有《思益梵天所問經集注》四卷,簡陋不足觀也。

  五 《圓覺經》

  明蒲益《閱藏知津》,以此經名首有“大方廣”之稱,與《華嚴經》同,又賢首五祖圭峰,屢爲疏鈔,于是列人華嚴部末。然細考經義,實居方等,且方廣即方等義,如《大方等如來藏經》,不空譯本則題《大方廣如來藏經》,是故方等經中經題大方廣者甚多。而圭峰初習禅宗,宗禀荷澤,研習此經而獲悟徹,其後始轉依清涼,進習華嚴也。判人方等,理所固然。經唯單譯,具名。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 唐廚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至于疏解,則莫不以《圭峰疏鈔》爲本,縱有一二天臺家言,亦據彼疏以發揮。是故不複能分別宗派,依次具顯于下:

  《圓覺經大疏》十二卷

  唐宗密撰。圭峰雖傳賢首法界宗旨,實宗荷澤心印,以立己達人,此疏于義多用《起信論》說,于行兼具南北兩宗頓漸之門。而立叁種禅:泯相澄神禅,起幻銷塵禅,絕縛靈心禅,尤爲禅觀修證綱領焉。

  《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十叁卷

  唐宗密撰。此鈔雖解大疏,實總述法海要義,宗密自序雲:“義漸性相,禅兼南北。”使遊刃法教之士,解此自通諸部,不假更須旁求。此著鈔之旨也。

  《圓覺經略疏》四卷 唐宗密撰。略疏即括勒大疏而成,但直敘意消文,而以即事即心,指歸自性,爲宗本耳。

  《園覺經略疏鈔》十二卷 唐宗密撰。此鈔亦自大鈔中略出,以釋略疏。

  《圓覺經鈔辨疑誤》二卷

  宋觀複撰。《圓覺略疏鈔》,乃宋思齊與仲希約定原鈔而刊勒者,觀複就大疏大鈔對校而正義辨之,讀《略解》者,可以對勘焉。

  《圓覺經類解》八卷

  宋行霆撰。此解乃就複庵講義而刪補之,純用圭峰疏旨,傍類經子禅語,直銷文義大意,頗便初學。以其例引名言,附合疏旨,故名類解。

  《禦注圓覺經》二卷 宋孝宗撰。但是隨文夾注,申明大意而已,初習經者,頗爲便利。

  《圓覺經疏鈔隨文要解》十二卷 宋清遠述。此解略述略鈔,于經疏鈔文,隨文摭要,直解疑難,習圭峰疏者,可以參考焉。

  《圓覺經集注》二卷

  宋元粹撰。此注集宗密疏鈔,神煥疏,居式疏,可觀手鑒,妙雲直解,五家之作,而加以私注。蓋欲調停當時天臺、賢首之爭,其中煥式觀雲四家,皆天臺學者,而四明之裔也。

  《圓覺經心鏡》六卷 宋智聰撰。聰爲天臺宗慈室妙雲弟子,此注不立科判,但逐段標題,直解經旨。

  《圓覺經夾頌集解講義》十二卷

  宋周琪撰。此解集《孝宗禦注》、複庵晖禅師《類解講義》、四明智聰《心鏡》叁書,而偶加注解而已。

  《圓覺經直解》二卷

  明德清撰。德清教依賢首,行依于禅,于圭峰爲近。此疏前依天臺軌則,略明五重玄義,然後解文。其自跋雲“祖疏義而直通經文,貴了佛意,不事文言”,是可爲初學者之良導。

  《圓覺經近釋》六卷 明通潤撰。潤與德清爲同門,此釋雖分六卷,然文字多寡,與直解相等,分段較粗,而釋文較暢。

  《圓覺經精解評林》二卷

  明焦蛇撰。此解集唐宗密、宋如山兩家之疏,及佚名之補注,兼列一二經論及裴休、晁文元諸家語句,以爲評斷,雖嫌蕪雜,但如山疏今不傳,由此可窺其大略雲。

  《圓覺經要解》二卷 明寂正撰。正爲武林陸通律寺沙門,似爲禅宿,解中文義殊淺薄,無足多也。

  《圓覺經句釋正白》六卷

  清弘麗撰。弘麗爲博山嗣孫,開法嶺南,闡揚洞上宗風,與弘贊爲同門。首卷立教理、宗趣、章脈叁章,次有科一卷,釋經文全不依圭峰舊疏義,皆別提脈絡也。

  《圓覺經析義疏》四卷 清通理撰。前有通敘大意一篇,次爲十門懸示,然後釋文,甚詳盡,會通古注,申明己意,爲近代佳著也。

  

《《方等》五經之研究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