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兩大定律

  佛教兩大定律

  周叔迦

  第一章 因果循環律

  佛教最重要的理論,就是因果循環律。但是其他的哲學及宗教也談因果,只是他們所談的,但說因果而不循環。所以他們所說的因果,只是片段的,而不能圓滿究竟。我們日見的一切事物,可以說具足叁種定律。

  第一:沒有無因而生果的。

  第二:沒有有果而無因的。

  第叁:沒有果不成因而再生果的。

  譬如一顆樹開花,花結成果,果一定可以再長成樹,樹又開花,如此循環無窮。又如科學上熱能生動,動能生電,電又可以生熱,熱還生動,如此也是轉變相生,無窮止的。所以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生果,果還成因,因又生果,如此循環。

  佛教所說的因果是什麼東西的因果呢

  儒教談因果是爲善受福,爲惡受禍。所以《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教談因果是禍福相倚,所以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佛教所談的固然也是善惡的因果,但是這不是佛教根本的意義。佛教主要的因果循環律,是對于心理說的。佛教總分顯、密二派:顯教從理人手,密教從事人手。從理人手的主張“心理萬能”“心遍一切”,可以說是唯心的。從事人手的,主張“離事無心”“事即是心”,可以說是唯物的。所以顯教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但是心理的個體,當然是無從測知的。事業即是心理的表現。所以佛教所談的,最注意在事業的因果。在平常人以爲事業做了後,不過在曆史上有一個痕迹而已,那事業的本體是等于虛空而不可得的了。俗話說:“作完算完。”不僅身體的作爲是作了算了,那口中所說的也說完便算沒有了。心裏所想的更不成問題,只是等于風或影而已。佛教不然,他說身所作的、口所說的、心所想的,都是心理的表現,雖然表現的狀況不一樣,同是一種事業,事業即是能力的別名。心理既然是因果循環,這事業的功能當然是不滅的了。不過事業的成就必須種種條件完備。譬如走路,必須有立場、有腿,有路、有知識、有運動方能走,缺任何一件便一步也不能走。所以佛教對于一切身、口、意叁種事業總名叫作“集谛”。谛是誠實不虛的意思。集谛在因果論上是處于因的地位。因爲事業的成就由于心理的支配,事業的表現有時相同,而所以成就這事業的心理可以完全相反。所以集谛是含有兩大部分:一是心理,二是事業。

  由于心理及事業的因,便發生宇宙人生的果。但是人生宇宙,仍然是心理和事業而已。所以與集谛的心理事業不同的,那是可然的心理、可然的事業,這是必然的心理、必然的事業。一種思想,或一件事業,可以作,可以不作,或是本來不必作而竟然作了,這便是可然的心理和事業。這是因。在某一種環境之下,不得不如此想,如此作,這便是必然的心理和事業。這便是果。因爲由于可然而後發生必然,在必然中又起了可然的心理和事業。這必然果又成因,因又生果。這必然的心理和事業,佛教中叫作“苦谛”,因爲是不自在的。這苦谛的成分,是由于物質、感覺、思想、行爲、情識五種總集成的。每一種之中,當然各含有多種的差別。

  佛教對于世間的解釋,只是由集谛的因生苦谛的果而已。要求超世間的受用,當然先要滅除因。因滅自然果滅。佛教是教人對可然的心理及事業有一定的修養及訓練。這種修養叫作“定”、“慧”。這修養的方法就是定和慧的種類,在佛教中卻是有很多很多的種類。也可以說一切佛教所談的,無往而不是對于這兩個字的發揮。這定慧二種修養是不可偏廢的,或是畸重畸輕的。這總名叫作“道谛”。

  由于道谛的因,得到滅谛的果。如何是滅谛

  這是由于佛教宗派的不同,而所希望、所解釋的不同。簡單地說,一切苦滅叫作“滅谛”。或者是說,一切功德圓滿了,一切過惡免除了,是“滅谛”。

  佛教既然是根本求覺的,所以他最反對的就是不覺。他說世間的一切都是由于不覺而成的,不覺是一切的初因。由于不覺,所以有種種的活動,永遠是遷流不息的。由于一切遷流的活動,所以有情知。由于情知,所以有心物的相依相待。由于心物的相依待,所以有身心的作用。由于身心的作用,所以有外事的接觸。由于外事的接觸,所以有感覺。由于感覺,所以有好惡。由于好惡。所以有趨避求舍。由于趨避求舍,所以有種種作爲。由于作爲,所以有生存。由于生存,所以有滅亡。由于滅亡,所以仍然是不覺。如此因果循環,在人一念心生、一件事業成就,都是完全由于這十二件因果的循環而不缺一件的。

  將這一念一事的因果延長了,對于人的一生來解釋也可以。由于不覺,所以有種活動。這是過去的一切人生及宇宙。由于過去的一切人生及宇宙,所以有今生自我的情知最初生起,即是受胎之時,受胎之後,便心物相依待,這是受胎後一個月內。心物相依待,所以有身心,這是受胎後一月至出胎。由于身心,所以有接觸,這是從初生至叁四歲時。由于接觸,所以有感覺,這是從五六歲至十二叁歲。由于感覺,所以有好惡,這是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由于好惡,所以有趨避,這是二十歲以後。由于趨避所以有作爲,這是一直到老死。由于作爲,所以有生存,這是由于現在的作爲而成就未來的一切人生宇宙。有未來的生存當然有未來的滅亡。

  這十二種因果循環在佛教中叫作“十二因緣”。他另有種種的專門名稱。不覺叫作“無明”,活動叫作“行”,情知叫作“識”,心物相依叫作“名色”,身心的作用叫作“六人”,外事的接觸叫作“觸”,感覺叫作“受”,好惡叫作“愛”,趨避求舍叫作“取”,作爲叫作“有”,生存叫作“生”,滅亡叫作“老死”。

  聯貫起來便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人;六人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無明及行是集谛,無明是心理,行是事業。識以至受是苦谛。愛取是心理,有是事業,這二種又由集谛。生老死是苦谛。所以十二因緣是由集生苦,苦又生集,集還生苦的理論。

  至于那滅谛、道谛的出世間因果,即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人滅,六人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裏的無明滅、行滅、愛滅、取滅、有滅是道谛,是因;其余的七種滅是滅谛,是果。佛教是主張超世間的;當然是以道谛爲惟一所遵守的義務,便是如何能令無明滅以及有滅等等。換一句解釋,佛教的修養是專門對治無明、行、愛、取、有的。這是佛教一切宗派種種方法惟一的作用。

  第二章 不生不滅律

  佛教雖然說因果循環,同時卻又說不生不滅。這兩種定律是相輔而行,缺一不可的。普通哲學及其他宗教談到真理,即是人生宇宙的本源。雖然東方西方有若幹的派別,但是總計起來不外乎兩種不同的觀念:一派主張萬物是不斷的生起;一派主張萬物是相續的消滅。佛教認爲這兩種觀念都是不徹底的。只見了生物的外表而未曾推測到生滅的所以然。因爲萬物由生滅而成,所以萬物一定不是萬物,便是生無可生、滅無可滅了。

  于今先談所以生的道理。普通哲學及其他宗教所說生的原因,不外乎八種:有說是上帝造成的,有說是天所生的,有說由一種和合的能力,有說由于時間的,有說從性命生的,有說由于變化的,有說是自然的,有說是由最小的點積成的。至于談到因果相生的相狀,也可以分爲九種不同的學說:有說因就是果的,有說因果互異的,有說因中先有果的,有說因中先無果的,有說從自己生的,有說從別的生的,有說從自己與其他共生的,有說實在有生的,有說完全無生的。這些不同的解釋雖然有極端相反的,但是他們的出發點卻完全相同,就是認爲因和果都是實有。于是揣摩推測這實的因果如何相生,便臆造出許多不符事實的理論來了。佛教爲使人明了因果所以循環的原理,所以說不生不滅。因爲假使那所生的果是實有的,他所以生的道理不外乎四條路:第一是從自己生自己,第二是從其他生自己,第叁是從自己和其他合起來生自己,第四是無因而生了自己。但是都不可能。這第一,凡是事物不能從自己生自己。如何是從自己生

  那主張因中有果的說:有布做衣服,實在是用衣服做衣服;由種生芽也實在是芽生芽。這是決不可能的。何以呢

  若是先已有衣服,便不用再去做衣服了;若是先無衣服,又用什麼去做衣服呢

  況且用自己生自己,便應當不假外緣,如此那所生的自己還應生自己。一層一層相生,便應當一時生無窮的自己了。第二,凡是事物不能從其他事物生。如何是從他生呢

  譬如用布做衣服、由種出芽。這也是決不可能。何以呢

  從他生有兩種:一種因滅果生,一種因不滅而果生。那因不滅果生,如由布做衣,但是布作成衣的時候,布仍然是布,並未曾生出如何特別的事物來。那因滅果生,如由種出芽,那已經爛壞的種,消滅了,無體性了,如何能有生芽的作用呢

  第叁,凡是事物不能從自己與其他共生。何以呢

  自既不能生,他也不能生,當然自他合也不能生。譬如一盲不能見,二盲還是不見。第四,凡是事物不能無因生。假如無因生,那一切宇宙人生社會都不能成立,因爲一切都雜亂了。然而事實上,一切都有條理,桃核一定長桃樹,結桃子。既然四條路都走不通,然而事實上有事物發生,可見得那所生的事物決不是實有。所生的事物既然不是實有,便是無實體。無實體的生,可以算是生嗎

  所以決定是不生了。

  于今再談那能生的因。因就是所以生果必須的條件。這條件也可以叫作因,佛教中又叫作緣。但是一切事物心理生起所需要的條件,不外乎四種:第一是因緣。這是生果所需要的直接本質,而又是果所依附的。第二是增上緣。這是生果所需要的間接事物。譬如由種子生芽,種子是因緣,日光水土人工是增上緣。一切外界的事物只需要這兩種緣。至于心理的生起,除了…

《佛教兩大定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宗概要 緒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