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生界但唯識者,便成無有語身業耶
然由大種,及從種生,名爲身也;主業即是從種生色,此二營爲成殺妄等。兩種若無,事便非有。諸屠獵者但唯自識轉變顯現,便招殺罪,豈不相違!由非前生命根自斷,遂令他得殺生罪耶
此違所許身語二業。
△後釋有二:初正釋,二返诘。今初。
頌曰:
由他識轉變,有殺害事業。
如鬼等意力,令他失念等。
論曰:如由鬼等意念勢力,令他有情失念得夢,或著魅等變異事成。具神通者意念勢力,令他夢中見種種事,如大迦多衍那意願勢力,令娑婆刺拿王等夢見異事。又或阿練若仙人意憤勢力,令吠麻質咀利王夢見異事。如是由他識轉變故,令他違害命根事起,應知死者謂衆同分,由識變異相續斷滅。
不爾。雲何死由他識別者
屠脍等識,猶如屠者既興方便,彼遂分離。此亦如是,但由白識能有作用,差別現時,便與彼命爲殺害因。爾乃但由自識功力,妄現身相,借此勢力立爲業道,白余業道准此應知。由斯道理,複有共許識之差別,遂與他身作壞因性。即如鬼神及健達縛等,其所嫌處惡念便生,由鬼等識變現爲因,遂令前生得失念等。複由聖者專心念時,由他識力爲勝緣故,遂于夢中屏除睡昧,便觀彼彼差異形儀,識于衆像而領納之。言命根者,謂是隨應順彼所趣,業力的招,引異熟識流注時限,齊如所攝引,事便轉變,令彼一業所招,連續同分之報斷絕相續,非謂一切流皆斷絕。如他共許,于其六處據同分斷說名爲絕,識與命離假言其斷,但由自他兩識爲緣,所有作用命根斷滅。
△後返诘。
複次頌曰:
彈宅迦等空,雲何由仙忿
意罰爲大罪,此複雲何成
論曰:若不許有他識轉變增上力故,他有情死,雲何世尊爲成意罰,是大罪故,返問長者邬波離言:“汝頗曾聞何因緣故,彈宅迦林末蹬伽林羯陵伽林皆空聞寂
”長者白佛言:“喬答摩,我聞由仙意憤恚故。”若執神鬼敬重仙人,知嫌爲殺彼有情類,不但由仙意憤恚者,雲何引彼成立意罰,爲大罪性過于身語
由此應知但有仙忿,彼有情死,理善成立。
△釋此分中有二:初略釋,後廣辯。今初。
猶如于隱者獲得勝上定,及由作用力差別功能成者,令生變異,但是內心差別性故。如是雖無身語二業,殺盜等是理得善成。于彼經中定說隱者意發嗔火,緣斯力故隨便殺彼無量有情。此亦由心令彼斷故,必如前理應可推征,決定須許成就隱者意樂害力,令無量生鹹致命斷。若異此者,樂欲是其意害大罪事乃不成。故知引證成意罪大。
△後廣辯有二:初石墜斷命難,二如何成罪難。初中有二:初難,後釋。今初。
若也非人知彼意趣,當時爲作殺害事者,此亦便成明顯身業,罪中最大。有時不假余相續識,便遭石墜煙炭雨等損害有情,誰增上力令軀命斷
固非此識現如是相,遠爲殺害,便有自縛相違過故。
△後釋。
此難非理。即由斯識相續無能,與斯命斷隨順性故,猶如疑毒令心悶亂。但是隨順白內相續,識無力用更爲連住,由此名爲壽命斷也。然而許有石等相現,亦匪成違。
△後如何成罪難有二:初難,後釋。今初。
但由增上識故,令他命終者,鄰次之後何不壽終
及其死時彼便非有,既不現前如何成罪,及于斷命爲因性耶
△後釋中有四:初返诘,二正申,叁破執,四遣疑。今初。
雖呈雅難,應返問之:“彼行殺時所招業道,若于當時給業道者,何不于時遂便卒命
若于緣時彼死方結,如何此得殺生過耶
若言相合得殺罪者,此二別時,有無體異,如何能作共合事耶
”
△二正申有二:初明論旨,後述己見。今初。
然則此事作論尊者已詳定斷,于能害者自相續中,有其差別業性流注。
△後述己見。
然我于斯有如是見,由能殺者增上識故,斷彼相續更互相因,決定由此,不假別事,後致終亡,當被傷時成其殺業,由斷他命此有功能,決定由斯取亡沒故。然能害者但有此力,于斷彼命與作親因,或時即死,或複後終。由增上識能與他識展轉爲害,令他後識刹那爲障,更不相續。亦非害者,但唯以意便成殺業。由此有其退轉之義,于彼行害事乖離故。以理言之,他更不借余緣致死,由斯必定而取命終,乘此爲因命乃斷故,由斯即立殺生業道。此成無過,如是賊等隨事應知。
△叁破執。
若異此途,彼能害者,于彼後時有何力用,他死之時方招殺罪,更複容成越理之失!不假能害,自身之中有其差別,而但據彼被害者身有殊異故,後死之時方成罪者,由此加功彼命斷故。此即已言,當爾之時何不死等,合以當時方便殺業,當時即得殺生之罪,死由彼故,然于後時更無異相是可得故。
△四遣疑。
還將此理用遣余疑,爾者猶如夢中,能害所害身等無故,斯乃便成無業道過。此由夢內識亦不能害他相續,是故于斯不成業道,翻此覺時便成于業。已廣成立,但唯是心中無間事能成害業。
△自下大文釋外所征,廣破異執中,第七釋外難不照他心智,識不成失有八:初問,二诘,叁難,四釋,五征,六解,七逐,八答。今初。
若唯有識,諸他心智,知他心不
且縱如斯廣陳異見,仍須執理更诘殊端,如唯有識,彼他心智,爲知他心,爲不了耶
△二诘。
設爾何過
△叁難。
若不能知,何謂他心智
若能知者,唯識應不成。
若言不知者,何謂了他心
此名由智了他心故,如其不了便成诳妄。即此能诠于焉有失,如其知者,于離識境而領受故,所成唯識理致便乖。二事相違,如何遣難
△四釋。
雖知他心然不如實。
頌曰:
他心智雲何
知境不如實。
如知自心智,又知如佛境。
所以雲何
有深義故。他心智雲何知境不如實者,意取極深所證會處,彼曰他心,若有許識便傷他智,如無誠違自教。若了心智緣于外境,如觀心外有境爲緣,斯難避咎。了境非實,固無愆尤。
△五征。
論曰:諸他心智,雲何于境不如實知
如何知境不稱其實,而得名作他心智耶
此中意言如所诠事,前境不虛,由此方名是他心智。爾者知于前境既不如實,于此豈得名曰他心。
△六解。
如自心智。
理不如是,未聞本意。雖于他心不緣爲境,似彼相狀識上現耶
是故離心無境可得。生似彼相,然不如境,斯成本意立作他心。此中但是領彼似相,由此名爲不如實性。雖不同彼,似彼相生,離心無境,巳共成故。能知之者隨境相生,如知自心智者,二心同時不共聚故。固非現在決定應許。已滅未生,但可得一而爲其境。體複是無,但唯自識。還緣過現諸心聚法,爲彰顯相領納自心,于此事中世鹹共許,了他心事理亦應知。
△七逐。
此自心智,雲何于境不如實知
爾者若于自心親能了別,如何複說不如實知
△八答有二:初總答,後廣釋。今初。
由無知故。
爲由于境不實知故,名爲不實。爲是無事將以爲有,而得名爲稱實知也。
△後廣釋。
二智于境,各由無知所覆蔽故,不知如佛淨智所行,不可言境。此二于境不如實知,由似外境虛妄顯現故,所取能取,分別未斷故。
△釋此分中有七:初佛稱實知,二不緣他心,叁離心無色,四佛依妄知,五佛境無倒,六明覺離言,七識現虛妄。初中有二:初問,後答。今初。
若爾如何得說,不如其境所有領納,皆是其無
由彼不能了實境故。
△後答。
此亦不然。不知如佛境者,此他心智,他緣青等,了彼所緣即是稱實,何以便將佛知心體,自性清淨而雲不知
△二不緣他心有二:初問,後答。今初。
凡雲了他心,以他心爲緣,了自心相假說依他。即彼他心,自性真體是何境界
△後答。
此亦不然。不爾雲何
△叁離心無色有二:初問,後答。今初。
佛知他心白性,即是離心實有。設有離心之色,佛了何傷。
△後答。
此即心是實有,兩共許成。離心實色,與理相違,故不同也。
△四佛依妄知有二:初問,後答。今初。
若爾,佛了他心應不知境,由境妄故。
△後答。
佛依妄知,亦複何損
如人觀幻,豈不知虛,佛同虛知。何過之有!
△五佛境無倒有二:初問,後答。今初。
若爾諸佛境界有何相狀
△後答。
諸佛境界非余所知,若佛不知心,何名一切智
即彼無倒所有自性,無知晖畫而得明覺,正曉了時,諸有覺了。白他心者,彼之真性不能了故,故言彼智不稱境知。
△六明覺離言有二:初問,後答。今初。
複雲何通晖畫之智,能正了斯
△後答。
由此覺知無言境性,超過語路,但自證知,是故不能以言诠及。然于此識所有自性,非是余識之所能知,即非所知,非言能及,彼但總相爲其境故。
七識現虛妄。
然斯唯有妄構畫性,即此構畫于自證性,識之實相極遼遠故,唯于識處了不實相,此二皆成不稱實境。所以者何
于非實事作實事解,而爲決斷,由于彼識現虛妄相故。
△以上大文第二,釋外所征,廣破異執竟。
△自下第二:結己所造,歎深推佛有二:初略總舉歎深推佛,後廣別顯結造推深。今初。
唯識理趣,無邊抉擇,品類差別,難度甚深。非佛誰能具廣抉擇
△後廣別顯結造推深。
頌曰:
我已隨自能,略成唯識義。
此中一切種,難思佛所行。
論曰:唯識理趣品類無邊,我隨自能已略成立。余一切種,非所思議,超諸尋思所行境故。如是理趣唯佛所行,諸佛世尊于一切境,及一切種智無礙故。
成唯識寶生論略注終
《成唯識寶生論略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