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宝生论略注▪P13

  ..续本文上一页已生界但唯识者,便成无有语身业耶

  然由大种,及从种生,名为身也;主业即是从种生色,此二营为成杀妄等。两种若无,事便非有。诸屠猎者但唯自识转变显现,便招杀罪,岂不相违!由非前生命根自断,遂令他得杀生罪耶

  此违所许身语二业。

  △后释有二:初正释,二返诘。今初。

  颂曰:

  由他识转变,有杀害事业。

  如鬼等意力,令他失念等。

  论曰:如由鬼等意念势力,令他有情失念得梦,或著魅等变异事成。具神通者意念势力,令他梦中见种种事,如大迦多衍那意愿势力,令娑婆刺拿王等梦见异事。又或阿练若仙人意愤势力,令吠麻质咀利王梦见异事。如是由他识转变故,令他违害命根事起,应知死者谓众同分,由识变异相续断灭。

  不尔。云何死由他识别者

  屠脍等识,犹如屠者既兴方便,彼遂分离。此亦如是,但由白识能有作用,差别现时,便与彼命为杀害因。尔乃但由自识功力,妄现身相,借此势力立为业道,白余业道准此应知。由斯道理,复有共许识之差别,遂与他身作坏因性。即如鬼神及健达缚等,其所嫌处恶念便生,由鬼等识变现为因,遂令前生得失念等。复由圣者专心念时,由他识力为胜缘故,遂于梦中屏除睡昧,便观彼彼差异形仪,识于众像而领纳之。言命根者,谓是随应顺彼所趣,业力的招,引异熟识流注时限,齐如所摄引,事便转变,令彼一业所招,连续同分之报断绝相续,非谓一切流皆断绝。如他共许,于其六处据同分断说名为绝,识与命离假言其断,但由自他两识为缘,所有作用命根断灭。

  △后返诘。

  复次颂曰:

  弹宅迦等空,云何由仙忿

  

  意罚为大罪,此复云何成

  

  论曰:若不许有他识转变增上力故,他有情死,云何世尊为成意罚,是大罪故,返问长者邬波离言:“汝颇曾闻何因缘故,弹宅迦林末蹬伽林羯陵伽林皆空闻寂

  ”长者白佛言:“乔答摩,我闻由仙意愤恚故。”若执神鬼敬重仙人,知嫌为杀彼有情类,不但由仙意愤恚者,云何引彼成立意罚,为大罪性过于身语

  由此应知但有仙忿,彼有情死,理善成立。

  △释此分中有二:初略释,后广辩。今初。

  犹如于隐者获得胜上定,及由作用力差别功能成者,令生变异,但是内心差别性故。如是虽无身语二业,杀盗等是理得善成。于彼经中定说隐者意发嗔火,缘斯力故随便杀彼无量有情。此亦由心令彼断故,必如前理应可推征,决定须许成就隐者意乐害力,令无量生咸致命断。若异此者,乐欲是其意害大罪事乃不成。故知引证成意罪大。

  △后广辩有二:初石坠断命难,二如何成罪难。初中有二:初难,后释。今初。

  若也非人知彼意趣,当时为作杀害事者,此亦便成明显身业,罪中最大。有时不假余相续识,便遭石坠烟炭雨等损害有情,谁增上力令躯命断

  固非此识现如是相,远为杀害,便有自缚相违过故。

  △后释。

  此难非理。即由斯识相续无能,与斯命断随顺性故,犹如疑毒令心闷乱。但是随顺白内相续,识无力用更为连住,由此名为寿命断也。然而许有石等相现,亦匪成违。

  △后如何成罪难有二:初难,后释。今初。

  但由增上识故,令他命终者,邻次之后何不寿终

  及其死时彼便非有,既不现前如何成罪,及于断命为因性耶

  

  △后释中有四:初返诘,二正申,三破执,四遣疑。今初。

  虽呈雅难,应返问之:“彼行杀时所招业道,若于当时给业道者,何不于时遂便卒命

  若于缘时彼死方结,如何此得杀生过耶

  若言相合得杀罪者,此二别时,有无体异,如何能作共合事耶

  ”

  △二正申有二:初明论旨,后述己见。今初。

  然则此事作论尊者已详定断,于能害者自相续中,有其差别业性流注。

  △后述己见。

  然我于斯有如是见,由能杀者增上识故,断彼相续更互相因,决定由此,不假别事,后致终亡,当被伤时成其杀业,由断他命此有功能,决定由斯取亡没故。然能害者但有此力,于断彼命与作亲因,或时即死,或复后终。由增上识能与他识展转为害,令他后识刹那为障,更不相续。亦非害者,但唯以意便成杀业。由此有其退转之义,于彼行害事乖离故。以理言之,他更不借余缘致死,由斯必定而取命终,乘此为因命乃断故,由斯即立杀生业道。此成无过,如是贼等随事应知。

  △三破执。

  若异此途,彼能害者,于彼后时有何力用,他死之时方招杀罪,更复容成越理之失!不假能害,自身之中有其差别,而但据彼被害者身有殊异故,后死之时方成罪者,由此加功彼命断故。此即已言,当尔之时何不死等,合以当时方便杀业,当时即得杀生之罪,死由彼故,然于后时更无异相是可得故。

  △四遣疑。

  还将此理用遣余疑,尔者犹如梦中,能害所害身等无故,斯乃便成无业道过。此由梦内识亦不能害他相续,是故于斯不成业道,翻此觉时便成于业。已广成立,但唯是心中无间事能成害业。

  △自下大文释外所征,广破异执中,第七释外难不照他心智,识不成失有八:初问,二诘,三难,四释,五征,六解,七逐,八答。今初。

  若唯有识,诸他心智,知他心不

  

  且纵如斯广陈异见,仍须执理更诘殊端,如唯有识,彼他心智,为知他心,为不了耶

  

  △二诘。

  设尔何过

  

  △三难。

  若不能知,何谓他心智

  若能知者,唯识应不成。

  若言不知者,何谓了他心

  此名由智了他心故,如其不了便成诳妄。即此能诠于焉有失,如其知者,于离识境而领受故,所成唯识理致便乖。二事相违,如何遣难

  

  △四释。

  虽知他心然不如实。

  颂曰:

  他心智云何

  知境不如实。

  如知自心智,又知如佛境。

  所以云何

  有深义故。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者,意取极深所证会处,彼曰他心,若有许识便伤他智,如无诚违自教。若了心智缘于外境,如观心外有境为缘,斯难避咎。了境非实,固无愆尤。

  △五征。

  论曰:诸他心智,云何于境不如实知

  

  如何知境不称其实,而得名作他心智耶

  此中意言如所诠事,前境不虚,由此方名是他心智。尔者知于前境既不如实,于此岂得名曰他心。

  △六解。

  如自心智。

  理不如是,未闻本意。虽于他心不缘为境,似彼相状识上现耶

  是故离心无境可得。生似彼相,然不如境,斯成本意立作他心。此中但是领彼似相,由此名为不如实性。虽不同彼,似彼相生,离心无境,巳共成故。能知之者随境相生,如知自心智者,二心同时不共聚故。固非现在决定应许。已灭未生,但可得一而为其境。体复是无,但唯自识。还缘过现诸心聚法,为彰显相领纳自心,于此事中世咸共许,了他心事理亦应知。

  △七逐。

  此自心智,云何于境不如实知

  

  尔者若于自心亲能了别,如何复说不如实知

  

  △八答有二:初总答,后广释。今初。

  由无知故。

  为由于境不实知故,名为不实。为是无事将以为有,而得名为称实知也。

  △后广释。

  二智于境,各由无知所覆蔽故,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此二于境不如实知,由似外境虚妄显现故,所取能取,分别未断故。

  △释此分中有七:初佛称实知,二不缘他心,三离心无色,四佛依妄知,五佛境无倒,六明觉离言,七识现虚妄。初中有二:初问,后答。今初。

  若尔如何得说,不如其境所有领纳,皆是其无

  由彼不能了实境故。

  △后答。

  此亦不然。不知如佛境者,此他心智,他缘青等,了彼所缘即是称实,何以便将佛知心体,自性清净而云不知

  

  △二不缘他心有二:初问,后答。今初。

  凡云了他心,以他心为缘,了自心相假说依他。即彼他心,自性真体是何境界

  

  △后答。

  此亦不然。不尔云何

  

  △三离心无色有二:初问,后答。今初。

  佛知他心白性,即是离心实有。设有离心之色,佛了何伤。

  △后答。

  此即心是实有,两共许成。离心实色,与理相违,故不同也。

  △四佛依妄知有二:初问,后答。今初。

  若尔,佛了他心应不知境,由境妄故。

  △后答。

  佛依妄知,亦复何损

  如人观幻,岂不知虚,佛同虚知。何过之有!

  △五佛境无倒有二:初问,后答。今初。

  若尔诸佛境界有何相状

  

  △后答。

  诸佛境界非余所知,若佛不知心,何名一切智

  即彼无倒所有自性,无知晖画而得明觉,正晓了时,诸有觉了。白他心者,彼之真性不能了故,故言彼智不称境知。

  △六明觉离言有二:初问,后答。今初。

  复云何通晖画之智,能正了斯

  

  △后答。

  由此觉知无言境性,超过语路,但自证知,是故不能以言诠及。然于此识所有自性,非是余识之所能知,即非所知,非言能及,彼但总相为其境故。

  七识现虚妄。

  然斯唯有妄构画性,即此构画于自证性,识之实相极辽远故,唯于识处了不实相,此二皆成不称实境。所以者何

  于非实事作实事解,而为决断,由于彼识现虚妄相故。

  △以上大文第二,释外所征,广破异执竟。

  △自下第二:结己所造,叹深推佛有二:初略总举叹深推佛,后广别显结造推深。今初。

  唯识理趣,无边抉择,品类差别,难度甚深。非佛谁能具广抉择

  

  △后广别显结造推深。

  颂曰:

  我已随自能,略成唯识义。

  此中一切种,难思佛所行。

  论曰:唯识理趣品类无边,我随自能已略成立。余一切种,非所思议,超诸寻思所行境故。如是理趣唯佛所行,诸佛世尊于一切境,及一切种智无碍故。

  成唯识宝生论略注终

  

  

《成唯识宝生论略注》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说灌佛经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