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略注▪P4

  ..續本文上一頁失譯舶口來智印經》同本。

  《具諸威光叁摩地經》,

  未詳。

  《寶臺經》,

  未詳。

  《集諸菩薩叁摩地經》,

  未詳。

  《諸佛攝受經》,

  隋閣那崛多譯《諸佛護念經》十卷,今佚。

  《集諸問經》,

  未詳。

  《梵王問經》,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姚秦鸠摩羅什譯。

  《善吉問經》,

  善吉者,梵雲須菩提,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也,經未詳。

  《勇猛問經》,

  未詳。

  《能滿問經》,

  能滿者,梵雲富樓那,佛弟子中說法第一。即《大寶積經》中富樓那會叁卷,姚秦鸠摩羅什譯。

  《海龍王問經》,

  《海龍王問經》四卷,西晉竺法護譯。

  《無熱惱龍王問經》,

  無熱惱池,梵雲阿耨達池,在雪山之北,香醉山之南。此龍住彼池故名無熱惱,又威德最勝,五金翅鳥諸怖,故名無熱惱。經未詳。

  《樹幢龍王問經》,

  未詳。

  《寶掌問經》,

  未詳。

  《寶髻問經》,

  即《大寶積經》中《寶髻菩薩會》二卷,西晉竺法護譯,與北涼昙無谶譯《大方等大集經》中《寶髻菩薩品》同本。

  《虛空音問經》,

  未詳。

  《虛空吼問經》,

  未詳。

  《幻網問經》,

  未詳。

  《寶女問經》,

  即《寶女所問經》四卷,西晉竺法護譯,與《大方等大集經》中《寶女品》同本。

  《妙女問經》,

  即《大寶積經》中《妙慧童女會》一卷。與姚秦鸠摩羅什譯《須摩提經》同本。

  《善臂問經》,

  即《大寶積經》中《善臂菩薩會》二卷。姚秦鸠摩羅什譯。

  《師子問經》,

  師子者,阿閣世王之子也,即《大寶積經》中《阿阇世王子會》一卷,唐菩提流志譯。與西晉竺法護譯《太子刷護經》同本。

  猛授問經,

  即《大寶積經·勤授長者會》一卷。唐菩提流志譯,與宋施護譯《無畏授所問大乘》同本。

  《金光女問經》,

  未詳。

  《說無盡慧經》,

  即《大寶積經·無盡慧菩薩會》,唐菩提流志譯。

  《說無垢稱經》,

  即《維摩诘所問經》叁卷,姚秦鸠摩羅什譯。與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六卷同本。無垢稱者,一作淨名,梵雲維摩诘,毗耶離國之長者也。

  《未生怨王經》,

  未生怨,梵雲阿閣世,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之太子。因父亡而自立,即《阿閣世王經》二卷。後漢支婁加谶譯,與宋法天譯《未曾有正法經》六卷同本。

  《谛實經》,

  未詳。

  《那羅延經》,

  《大乘集菩薩學論》中所引《作那羅延所問經》,未有全經。

  《佛華嚴經》,

  即《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又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

  《蓮華手經》,

  即《華手經》十卷,姚秦鸠摩羅什譯。

  《千佛名經》,

  即《叁劫叁千諸佛名經》叁卷,梁失譯。

  《無量光衆經》,

  即《觀無量壽佛經》一卷,劉宋畺良耶舍譯。

  《極樂衆經》,

  即《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二卷,唐菩提流志譯。此經譯本衆多,通行者曹魏康僧铠譯《無量壽經》二卷。

  《集淨蓮華經》,

  未詳。

  《大集經》,

  即《大方等大集》叁十卷,北涼昙無谶譯。

  《人一切道經》,

  未詳。

  《寶幢經》,

  即《大寶積經》中《護國菩薩會》二卷,隋阇那崛多譯,與宋施護譯《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同本。

  《寶聚經》,

  即《大寶積經》中寶梁聚會二卷,北涼道龔譯。

  《寶箧經》,

  即《大方廣寶箧經》二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彩畫經》,

  未詳。

  《高頂王經》,

  未詳。

  如是等大乘經,有百俱胝部黨差別。複有大乘《毗奈耶藏》、《阿毗達磨藏》,衆多部類皆是一切菩薩藏攝。

  毗奈耶,此雲調伏,調和叁業,製伏惡行故,即是戒律也。阿毗達磨者,此雲無比法,一切論部總名《阿毗達磨藏》。菩薩者,菩提薩埵之略,菩提此雲覺,薩埵此雲有情,亦雲勇猛,求菩提之有情故,勇猛求菩提故。

  複有聲聞叁藏,謂《素怛纜藏》、《阿毗達磨藏》。《素怛纜藏》有五阿笈摩,

  阿笈摩,一作阿含,此雲法歸,亦雲教法。

  謂《長阿笈摩》,

  即《長阿含經》二十二卷,妙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中阿笈摩》,

  .即《中阿含經》六十卷,東晉僧伽提婆譯。

  《增一阿笈摩》,

  即《增一阿含經》五十卷,苻秦昙摩難提譯。

  《相應阿笈摩》,

  即《雜阿含經》五十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雜類阿笈摩》,

  即《雜藏經》,東土未傳。

  《毗奈耶藏》,藏中《有苾刍戒經》,

  即諸部律中比丘戒。

  《苾刍尼戒經》,

  即諸部律中比丘尼戒。

  《分別戒本》,

  即諸部律中僧尼戒本。

  《諸蘊差別》,

  即諸部律中二十犍度。

  及增一律,

  即毗尼增一,于諸部律中,除四分律藏有之。

  《阿毗達磨藏》中有《攝》、

  《攝》應是巴利文論藏中之法聚論。

  《六問》、《相應》、

  《六問》應是巴利文論藏中之人施設論,《相應》是其分別論。

  《發趣》等衆多部類。

  發趣即巴利文論藏中之發趣論。

  複《有本生鬘贊》,

  即《菩薩本生鬘論》十六卷,宋慧詢、紹德等譯。

  《獨覺鬘贊》,

  即《辟支佛因緣論》一卷,附《秦錄》。

  如是等正法藏中,或是佛說,或菩薩說,或聲聞說,或諸仙說,或諸天說,或智者說,能引義利,

  《僧只律》卷十叁雲:“法者佛所說、佛印可,佛所說者佛口所說,佛印可者,佛弟子余人所說,佛所印可。”義利者,現益名義,當益名利。

  乃至有能于四句頌,若自誦、若教他誦,若自讀、若教他讀,若自持、若教他持,若自解說、若教他解說,或于法師恭敬供養,或于經卷恭敬供養,謂以種種香華幡蓋伎樂燈明而爲供養,或于經卷以諸雜彩囊杷縷帶而嚴飾之,

  背文暗持曰誦,就文宣句曰讀,領受在心憶而不忘曰持。吧者幅帛也。

  由如是等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善得人身,于彼佛第二會中,以淨信心,舍離家法,出趣非家,淨除須發,披著法服,既預聖衆,隨宿願力,便得涅槃,是名第二爲法事故,種善根者所得果報。

  非家者,無家也。

  若諸國王及臣庶等一切施主,于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爲僧事,自種善根,或教他種,謂諸苾刍苾刍尼衆或次第請,或隨緣請,于月一日或月八日或十五日設齋供養,或往寺中,若供養一,若供養衆,或作給侍,或有供養修靜慮者,或有供養諸說法者,或見有人欲于正法學習流布、從師聽受,不作留難,施其所安,無令怯退,或設五年無遮大會,或施四方僧,或施寺舍及坐臥具,或施鍾磬,或施園林,如是等類供養衆僧,

  次第請者,一名僧次請,謂施主不選其人,但順僧中序次而供養。隨緣請者,一名別請,請施主特選其人而請待也。一日八日十五日者,謂六齋日,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叁日、二十九日、叁十日,是惡日令人哀凶,若有是日受八戒持齋布施聽法,是時諸天歡喜,小鬼不得其便。利益行者,齋者時食也,比丘戒過中不食故。靜慮者,梵雲禅那,此雲定,謂由是寂靜能審慮故。五年無遮大會者,梵雲般遮于瑟,此雲五年會,西俗五年一設大齋會故。

  彼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善得人身,

  于彼佛第叁會中,以淨信心舍離家法,出趣非家,淨除須發,披著法服,既預聖衆,隨宿願力,便得涅槃,是名第叁爲僧事故,種善根者所得果報。

  爾時慶友大阿羅漢爲諸大衆廣說如上事已,以神通力于大衆前,身升虛空,高七多羅樹,示現種種不可思議雙神變事,令所觀衆,增近勝道。

  多羅樹者,此雲岸樹,亦雲高竦樹,形如櫻榈,高七八十尺,果熟則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雙神變者,謂十八神變,一、右脅出水,二、左脅出火,叁、左出水,四、右出火,五、身上出水,六、身下出火,七、身上出火,八、身下出水,九、履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空中沒複現于地,十二、地沒複現于空,十叁、空中行,十四、空中住,十五、空中坐,十六、空中臥,十七、或現大身滿虛空中,十八、大複現小也。增近勝道者,定慧增長,究竟圓滿也。

  時彼尊者現神變已,即于空中結跏躍坐,舍諸壽行及諸命行,人無余依般涅槃界,先定願力,火起焚身,于虛空中雨身遺骨。時諸大衆悲歎希有,競收遺骨,起宰堵波,以諸香華寶幢幡蓋伎樂燈明常爲供養。

  勝業者,勝妙行業也。解脫煩惱者,解謂離系,脫謂自在;煩是擾義,惱是亂義,貪嗔癡惑擾亂有情,故名煩惱。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略注終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略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