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略疏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略疏

  將釋此經,略開四門:一、敘傳譯;二、解經題;叁、明譯主;四、釋經文。

  一、敘傳譯。此經先後有十二譯,其中九存叁阙。第一譯是《無量門微密持經》一卷,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經》,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二譯是《無端底持經》一卷,魏吳失譯。第叁譯是《阿難目怯經》一卷,晉安息叁藏安法欽譯。第四譯是《無量破魔陀羅尼經》一卷,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第五譯是《出生無量門持經》,或雲《新微密持經》一卷,東晉天竺叁藏佛陀跋陀羅譯。第六譯是《阿難陀目怯尼阿離陀經》一卷,或雲《出無量門持經》,劉宋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七譯是《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一卷,或雲《破魔陀羅尼經》,劉宋西域沙門功德直共玄暢譯。第八譯是《阿難陀目怯尼阿離陀鄰尼經》一卷,元魏天竺叁藏佛陀扇多譯。第九譯是《舍利弗陀羅尼經》一卷,蕭梁扶南叁藏僧伽婆羅譯。第十譯是《一向出生菩薩經》一卷,隋天竺叁藏暗那崛多等譯。第十一譯是《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一卷,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第十二譯是《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一卷,唐叁藏沙門大廣智不空譯。此中第二、叁、四譯阙本,余並存。今此所釋即第十一譯智嚴所譯《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

  二、解經題。此經如經中佛自說,有其四名:一名出生無邊門陀羅尼;二名能達菩提陀羅尼;叁名得一切智;四名降伏衆魔。門者能通之義,衆聖人道所由,故謂之門。無邊門者此有二義:一者以此一門所通無盡,窮極法界,徹于實際,此約所通立義;二者以無邊門能通一實,達于覺智,遍應群機,此約能通立義。經雲:“此經是一切善根所生之本,爲一切法門積集之藏”,故名《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此即直顯經體而立名。能達菩提者,此經正爲悟解菩提清淨法身安立色身,爲斯二谛即是如來智慧,亦是菩薩所行,此約經宗立名。得一切智降伏衆魔者,正是此經歸趣。得一切智者約智德,降伏衆魔約斷德,由此出生無量門具足菩薩道,則能決定得一切智摧壞魔怨也。梵雲阿難陀,此雲無量,亦雲無邊。目怯此雲門。尼诃離此雲成,亦雲引發,亦雲出生,是西晉法欽譯。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元魏佛陀扇多譯皆具存梵音也。

  叁、明譯主。

  唐終南山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

  釋智嚴,是于阗國王之質子,姓尉遲,名樂,幼而人唐,授左領軍偉大將軍上柱國,封金滿郡公。以神龍叁年五月舍宅爲寺,膀曰奉恩,因請出家。以景龍元年十一月五日和帝生日落發,法號智嚴,住終南山至相寺蘭若修道。于開元九年于石鼈谷老尹蘭譯經二部四卷,同年于奉恩寺譯經二部二卷。今此經即是于奉恩寺譯。又譯尊勝陀羅尼一首,及《法華經藥王菩薩》等咒六首,後充至相寺上座,不知所終。事詳《貞元釋教錄》卷十四及宋《高僧傳》卷叁。

  四、釋經文。大分爲叁:初、序分;二、正宗分;叁、流通分。序分有二:初、證信序;二、發起序。證信序中有六,即六成就也。初、信成就。

  如是

  諸法實相,古今不異名如,如理而說名是。決定可信,故曰如是。

  二、聞成就。

  我聞,

  一切法無我,何故說我

  謂示親承有在,傳化不絕,隨世俗說,假如我聞。又諸法實相自在圓融名我,如義而解名聞。解真實義,故曰我聞。

  叁、時成就。

  一時

  法無定一,隨俗說一。時有二種:一名迦羅,月日晝夜等實時,二名叁摩耶,謂假時。外道執時爲實因,爲顯時假,故言一時。又諸法實相,一相無相,清淨涅槃名一,因緣相合名時。感應道交,谛智合一,故曰一時。

  四、主成就。

  佛

  佛者,具雲佛陀,此雲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五、處成就。

  住毗舍離成大林精舍,

  毗舍離者國名,此雲廣嚴,在中印度恒河北岸,人民衆多,叁度開拓,故名。大林精舍者,亦名摩诃盤。《智度論》卷叁雲:“毗耶離二處:一名摩诃盤,二名猕猴池岸精舍。”《善見律毗婆娑》卷十雲:“此林無人種,自然而生,從迦維羅衛國連至雪山,故名大林。高閣講堂者,于大林作堂。堂形如雁子,一切具足,爲佛作此堂也。”

  六、衆成就。

  與大比丘衆四十二億百千人俱,菩薩摩诃薩八十億人。

  比丘者,此雲乞士,亦雲破惡,亦雲怖魔,于佛教中出家之稱。言大者,有五義:一數大;二斷大;叁位大;四名大,五知識大。如《智度論》說,衆者,多比丘一處和合名衆也。菩薩摩诃薩者,具雲菩提薩缍摩诃薩堙。菩提此雲覺道,薩堙此雲有情,又雲勇猛,菩提是所求果,薩缍是能求人,故雲菩薩。又勇猛求于菩提,故名菩薩。摩诃此雲大,爲有情中上首,故雲摩诃薩。

  二、發起序,有四,初、佛白思念。

  是時世尊自念,命行卻後叁月當般涅槃。

  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卷上雲:佛言,阿難,魔王向者來請我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如是叁請。我即答言,卻後叁月當般涅槃。魔王聞已,歡喜還宮。我即于此受魔請已即便舍壽,住命叁月,以是因緣大地震動。《俱舍論》卷叁雲:“雲何命根

  謂叁界壽。有余師說,先世業果。名爲壽行;現在業果,名爲命行。有說,由此衆同分住名爲壽行,由此暫住名爲命行。”《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二十六雲:“有說由此故住名命行,由此故死名壽行。”涅槃者,此雲寂滅。衆相永離雲寂,生死都盡雲滅也。

  二、敕命集衆,有二,初、集聲聞衆有二,初、目連集衆。

  即告長老大目犍連,汝當遍告此叁千大幹世界所有沙門求叁乘者,皆悉集此大林精舍。于是目連敬受佛教,以神通力,一念之間至須彌頂,發大音聲,令此叁千大幹世界所有衆生鹹悉聞知,而說頌曰:

  一切諸世界,佛子普當聽,

  佛今雨法雨,誰樂鹹宜往。

  爾時目連說此頌已,有四十二億百千比丘來詣精舍。

  尊德耆年故雲長老。目犍連者,姓也,此雲采菽氏,取母氏姓而爲其名,從父本名俱律陀也,佛弟子中神通第一。叁千大幹世界者,以須彌山爲中心,繞以七金山,山外爲四大洲,居堿水海。即一日月之所照臨,一鐵圍山之所圍繞,爲一小世界,千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爲叁千大幹世界,是一佛之所教化,名一佛土。釋迦佛土即此娑婆世界也。沙門者,出家之都稱,此雲勸勤息。勤修善法,息諸惡故。叁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佛乘也。乘以運載爲義,運人至果,故名爲乘。聞佛聲教,悟四谛理,證阿羅漢,名聲聞乘。獨樂善寂,悟因緣理,名緣覺乘。叁阿僧祗劫修六度行,成一切智,度脫衆生,名佛乘。神通者,不測爲神,無礙爲通。須彌山者,山名,此雲妙高,一四天下之中心也。佛今雨法雨者,妙法沾利衆生,滅煩惱焰,潤善根芽,譬之如雨也。

  二、舍利弗集衆。

  時長老舍利弗作是念言:我今亦當以神通力,今諸聚落所有沙門皆來集此。作是念已,即現神通。時有叁十億百千沙門來精舍,稽首佛足,卻坐一面。

  舍利者,鳥名,此雲鹜。弗者,弗多羅之略,此雲子。其母聰明,衆譽雲鹜,是彼之子,故名鹜子。于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初與目犍連同習外道,聞馬勝比丘說因緣偈而悟道,因與目犍連同率弟子二百人從佛出家。

  二、集菩薩衆。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離一切憂菩薩、離諸境界菩薩、峰辦無盡菩薩、棄諸蓋菩薩、不空見菩薩、救惡趣菩薩、觀世音菩薩、香象菩薩、彌勒菩薩:善男子!汝往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其中所有一生補處菩薩、阿鞞跋菩薩、得無生忍菩薩,普告令集大林精舍。時諸菩薩承佛聖旨,各隨所詣彼諸世界。有八十億百千一生補處菩薩、十億百千阿鞞跋致菩薩、叁十億無生法忍菩薩、六十億淨意解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诃薩皆來集會。複有初發菩薩之心及應法器諸菩薩等不可稱計,皆與同類,承佛威神,各從本土乘空而來,爲佛作禮,退住一面。

  文殊,此雲妙。師利,此雲吉祥。法王子者,《羅摩經集注》雲:“什曰:以法身遊方,莫知其所生,又來補佛處,故言法王子。”離一切憂菩薩,一名除憂暗菩薩,以圓照清淨本覺之相,摧破一切無明黑暗,令諸衆生證悟菩提故。離諸境界菩薩以無分別慧不取相故。峰辯無盡菩薩,一名辯積菩薩,積聚四辯,一語報萬音故。棄諸蓋菩薩,亦名除蓋障菩薩,以大慈悲拔苦除障,施一切衆生無畏,滿具所願故。不空見菩薩者,普見衆生開明五眼,普令安樂故。救惡趣菩薩,一名除惡趣菩薩,赴諸惡趣,拔苦除障故。觀自在菩薩,一名觀世音菩薩,世有厄難,稱名自歸,菩薩觀其音聲,即得解脫故。香象菩薩者,青香象身出香風,此菩薩身香風亦如之故。常在北方香聚山中說法,見《華嚴經菩薩住處品》。彌勒者,姓也,此雲慈氏,南天竺婆羅門子,爲釋迦如來補處菩薩。一生補處菩薩者,等覺菩薩次補佛處者也。阿鞞跋致,此雲不退轉,謂初地乃至十地修道位諸菩薩。得無生忍者,得見真如,悟無生理,謂見道位初地菩薩。淨意解脫者,謂勝解行地叁賢位菩薩。初發菩薩之心者,謂十信位菩薩。應法器菩薩者,謂具足菩薩種姓,堪任發心故,即是始自種姓。終迄等覺諸菩薩等,鹹悉來集,十信種姓,二位善根力淺故,承佛威神方得至也。

  叁、鹙子請問,有二,初、疑念,有四,初、正思請法。

  爾時舍利弗見諸菩薩品類差別,世界不同,然皆齊等乘空來集,心生疑念,爲以如來功德神力之所致耶,爲複何緣而來至此

  今當問佛,爲令此會諸菩薩衆聞佛所說疑惑悉除,獲如恒沙無礙之辯,于諸如來聞法受持,無疑無忘,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品類差別者,謂諸菩薩地位高下不一。世界不同者,謂所生土或淨或穢也。舍利弗爾時疑念,如是諸菩薩悟證力用深淺不同,而皆應召來集者,非是小緣,則知如來知其久思妙義,欲其啓發問端,令會衆廣得四種利益:一者除疑惑;二者獲辯才;叁者得聞持;四者成菩提也。言說無滯爲無礙辯,于文無疑曰受,于義無忘曰持…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略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