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略疏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略疏

  将释此经,略开四门:一、叙传译;二、解经题;三、明译主;四、释经文。

  一、叙传译。此经先后有十二译,其中九存三阙。第一译是《无量门微密持经》一卷,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经》,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第二译是《无端底持经》一卷,魏吴失译。第三译是《阿难目怯经》一卷,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第四译是《无量破魔陀罗尼经》一卷,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第五译是《出生无量门持经》,或云《新微密持经》一卷,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第六译是《阿难陀目怯尼阿离陀经》一卷,或云《出无量门持经》,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第七译是《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一卷,或云《破魔陀罗尼经》,刘宋西域沙门功德直共玄畅译。第八译是《阿难陀目怯尼阿离陀邻尼经》一卷,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第九译是《舍利弗陀罗尼经》一卷,萧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第十译是《一向出生菩萨经》一卷,隋天竺三藏暗那崛多等译。第十一译是《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一卷,唐至相寺沙门释智严译。第十二译是《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一卷,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此中第二、三、四译阙本,余并存。今此所释即第十一译智严所译《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

  二、解经题。此经如经中佛自说,有其四名:一名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二名能达菩提陀罗尼;三名得一切智;四名降伏众魔。门者能通之义,众圣人道所由,故谓之门。无边门者此有二义:一者以此一门所通无尽,穷极法界,彻于实际,此约所通立义;二者以无边门能通一实,达于觉智,遍应群机,此约能通立义。经云:“此经是一切善根所生之本,为一切法门积集之藏”,故名《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此即直显经体而立名。能达菩提者,此经正为悟解菩提清净法身安立色身,为斯二谛即是如来智慧,亦是菩萨所行,此约经宗立名。得一切智降伏众魔者,正是此经归趣。得一切智者约智德,降伏众魔约断德,由此出生无量门具足菩萨道,则能决定得一切智摧坏魔怨也。梵云阿难陀,此云无量,亦云无边。目怯此云门。尼诃离此云成,亦云引发,亦云出生,是西晋法钦译。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元魏佛陀扇多译皆具存梵音也。

  三、明译主。

  唐终南山至相寺沙门释智严译

  释智严,是于阗国王之质子,姓尉迟,名乐,幼而人唐,授左领军伟大将军上柱国,封金满郡公。以神龙三年五月舍宅为寺,膀曰奉恩,因请出家。以景龙元年十一月五日和帝生日落发,法号智严,住终南山至相寺兰若修道。于开元九年于石鳖谷老尹兰译经二部四卷,同年于奉恩寺译经二部二卷。今此经即是于奉恩寺译。又译尊胜陀罗尼一首,及《法华经药王菩萨》等咒六首,后充至相寺上座,不知所终。事详《贞元释教录》卷十四及宋《高僧传》卷三。

  四、释经文。大分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有二:初、证信序;二、发起序。证信序中有六,即六成就也。初、信成就。

  如是

  诸法实相,古今不异名如,如理而说名是。决定可信,故曰如是。

  二、闻成就。

  我闻,

  一切法无我,何故说我

  谓示亲承有在,传化不绝,随世俗说,假如我闻。又诸法实相自在圆融名我,如义而解名闻。解真实义,故曰我闻。

  三、时成就。

  一时

  法无定一,随俗说一。时有二种:一名迦罗,月日昼夜等实时,二名三摩耶,谓假时。外道执时为实因,为显时假,故言一时。又诸法实相,一相无相,清净涅槃名一,因缘相合名时。感应道交,谛智合一,故曰一时。

  四、主成就。

  佛

  佛者,具云佛陀,此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五、处成就。

  住毗舍离成大林精舍,

  毗舍离者国名,此云广严,在中印度恒河北岸,人民众多,三度开拓,故名。大林精舍者,亦名摩诃盘。《智度论》卷三云:“毗耶离二处:一名摩诃盘,二名猕猴池岸精舍。”《善见律毗婆娑》卷十云:“此林无人种,自然而生,从迦维罗卫国连至雪山,故名大林。高阁讲堂者,于大林作堂。堂形如雁子,一切具足,为佛作此堂也。”

  六、众成就。

  与大比丘众四十二亿百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八十亿人。

  比丘者,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于佛教中出家之称。言大者,有五义:一数大;二断大;三位大;四名大,五知识大。如《智度论》说,众者,多比丘一处和合名众也。菩萨摩诃萨者,具云菩提萨缍摩诃萨堙。菩提此云觉道,萨堙此云有情,又云勇猛,菩提是所求果,萨缍是能求人,故云菩萨。又勇猛求于菩提,故名菩萨。摩诃此云大,为有情中上首,故云摩诃萨。

  二、发起序,有四,初、佛白思念。

  是时世尊自念,命行却后三月当般涅槃。

  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卷上云:佛言,阿难,魔王向者来请我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如是三请。我即答言,却后三月当般涅槃。魔王闻已,欢喜还宫。我即于此受魔请已即便舍寿,住命三月,以是因缘大地震动。《俱舍论》卷三云:“云何命根

  谓三界寿。有余师说,先世业果。名为寿行;现在业果,名为命行。有说,由此众同分住名为寿行,由此暂住名为命行。”《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二十六云:“有说由此故住名命行,由此故死名寿行。”涅槃者,此云寂灭。众相永离云寂,生死都尽云灭也。

  二、敕命集众,有二,初、集声闻众有二,初、目连集众。

  即告长老大目犍连,汝当遍告此三千大干世界所有沙门求三乘者,皆悉集此大林精舍。于是目连敬受佛教,以神通力,一念之间至须弥顶,发大音声,令此三千大干世界所有众生咸悉闻知,而说颂曰:

  一切诸世界,佛子普当听,

  佛今雨法雨,谁乐咸宜往。

  尔时目连说此颂已,有四十二亿百千比丘来诣精舍。

  尊德耆年故云长老。目犍连者,姓也,此云采菽氏,取母氏姓而为其名,从父本名俱律陀也,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三千大干世界者,以须弥山为中心,绕以七金山,山外为四大洲,居碱水海。即一日月之所照临,一铁围山之所围绕,为一小世界,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为三千大干世界,是一佛之所教化,名一佛土。释迦佛土即此娑婆世界也。沙门者,出家之都称,此云劝勤息。勤修善法,息诸恶故。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也。乘以运载为义,运人至果,故名为乘。闻佛声教,悟四谛理,证阿罗汉,名声闻乘。独乐善寂,悟因缘理,名缘觉乘。三阿僧祗劫修六度行,成一切智,度脱众生,名佛乘。神通者,不测为神,无碍为通。须弥山者,山名,此云妙高,一四天下之中心也。佛今雨法雨者,妙法沾利众生,灭烦恼焰,润善根芽,譬之如雨也。

  二、舍利弗集众。

  时长老舍利弗作是念言:我今亦当以神通力,今诸聚落所有沙门皆来集此。作是念已,即现神通。时有三十亿百千沙门来精舍,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舍利者,鸟名,此云鹜。弗者,弗多罗之略,此云子。其母聪明,众誉云鹜,是彼之子,故名鹜子。于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初与目犍连同习外道,闻马胜比丘说因缘偈而悟道,因与目犍连同率弟子二百人从佛出家。

  二、集菩萨众。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离一切忧菩萨、离诸境界菩萨、峰办无尽菩萨、弃诸盖菩萨、不空见菩萨、救恶趣菩萨、观世音菩萨、香象菩萨、弥勒菩萨:善男子!汝往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中所有一生补处菩萨、阿鞞跋菩萨、得无生忍菩萨,普告令集大林精舍。时诸菩萨承佛圣旨,各随所诣彼诸世界。有八十亿百千一生补处菩萨、十亿百千阿鞞跋致菩萨、三十亿无生法忍菩萨、六十亿净意解脱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复有初发菩萨之心及应法器诸菩萨等不可称计,皆与同类,承佛威神,各从本土乘空而来,为佛作礼,退住一面。

  文殊,此云妙。师利,此云吉祥。法王子者,《罗摩经集注》云:“什曰:以法身游方,莫知其所生,又来补佛处,故言法王子。”离一切忧菩萨,一名除忧暗菩萨,以圆照清净本觉之相,摧破一切无明黑暗,令诸众生证悟菩提故。离诸境界菩萨以无分别慧不取相故。峰辩无尽菩萨,一名辩积菩萨,积聚四辩,一语报万音故。弃诸盖菩萨,亦名除盖障菩萨,以大慈悲拔苦除障,施一切众生无畏,满具所愿故。不空见菩萨者,普见众生开明五眼,普令安乐故。救恶趣菩萨,一名除恶趣菩萨,赴诸恶趣,拔苦除障故。观自在菩萨,一名观世音菩萨,世有厄难,称名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故。香象菩萨者,青香象身出香风,此菩萨身香风亦如之故。常在北方香聚山中说法,见《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弥勒者,姓也,此云慈氏,南天竺婆罗门子,为释迦如来补处菩萨。一生补处菩萨者,等觉菩萨次补佛处者也。阿鞞跋致,此云不退转,谓初地乃至十地修道位诸菩萨。得无生忍者,得见真如,悟无生理,谓见道位初地菩萨。净意解脱者,谓胜解行地三贤位菩萨。初发菩萨之心者,谓十信位菩萨。应法器菩萨者,谓具足菩萨种姓,堪任发心故,即是始自种姓。终迄等觉诸菩萨等,咸悉来集,十信种姓,二位善根力浅故,承佛威神方得至也。

  三、鹙子请问,有二,初、疑念,有四,初、正思请法。

  尔时舍利弗见诸菩萨品类差别,世界不同,然皆齐等乘空来集,心生疑念,为以如来功德神力之所致耶,为复何缘而来至此

  今当问佛,为令此会诸菩萨众闻佛所说疑惑悉除,获如恒沙无碍之辩,于诸如来闻法受持,无疑无忘,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品类差别者,谓诸菩萨地位高下不一。世界不同者,谓所生土或净或秽也。舍利弗尔时疑念,如是诸菩萨悟证力用深浅不同,而皆应召来集者,非是小缘,则知如来知其久思妙义,欲其启发问端,令会众广得四种利益:一者除疑惑;二者获辩才;三者得闻持;四者成菩提也。言说无滞为无碍辩,于文无疑曰受,于义无忘曰持…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略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