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罗尼仪轨》云:“驮者,陀罗尼法要,空无相无愿随人法界。”《大日经》卷二云:“驮字门,一切诸法法界不可得故。”《大日经义释》卷五云:“梵云达磨驮都,名为法界。界是体义分义。佛之舍利亦名如来驮都,言是如来身分也。若见驮字门,即知一切诸法悉皆有体,谓以法界为体,所以者何
若离诸法实相,则一切法体义不成故。夫法界者,即是心界。以心界本不生故,当知法界亦本不生,乃至心界无得无舍故,当知法界亦复无得无舍。当无法可舍,况可得乎
若法界是可得相者,即是从众因缘生,若从众因缘生,当知自无本体,何况为诸法体
故法界者,唯是自证常心,无别法也。复次如来大施者,所谓大悲曼茶罗。法界者即是普门实相,如是实相不可以加持神力示人,是故无法可得。”
七、赊字行,有四,初、总标。
七者赊字,奢摩他住寂定相,鞞钵舍那正见诸法相。
不空译《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云:“奢者,非奢摩他毗钵舍那一切法随入真如。”奢摩他此云止,鞞钵舍那此云观。世谛一切有为无为,名为法相。知念不颠倒,名为正见。
二、略译。
如何而得住于寂定
宜当精进,昼夜无间观佛形像,不应取相,当念鞞钵舍那以慧正见。
观佛形像者,唐不空译《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云:“是尊即羯磨,波罗蜜菩萨,由住出生故,示妙采女形,显明大慈母。诸佛住是智,能普现色身,处大菩提心,跏趺连台上,大印威仪等,同不空成就。如来之相状,定羽金刚拳,当心持莲华,置般若梵箧,慧羽说法相。扬掌申五轮,忍峰现羯磨,十字金刚轮,首冠五如来,遍身草绿色,八十俱胝佛,围绕是尊住。”“复有八菩萨,安住于八方,及以八药叉,四摄八供养,次第而布列,成秘曼荼罗。”即是行者观自身于本性空中转羯磨波罗蜜菩萨也。以慧正见者,《仪轨》中云:“复于身支分,安布八字门。跛字住于心,椤字成毫相,嚩字置舌端,惹字置于头,碧色成顶相,迦字置慧掌,缘色成羯磨。十二缘行轮,驮黄置定掌,成华般若夹。奢字安观足,乞叉置止足。五字皆皓素,如雪乳鹅明,是字成轮相。”谓八字成身观也。广解有二,初、明止,有五,初、明暖位。
若行者见佛而现,将为真佛,应作是念:“此所见佛从何方来
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方所来耶
”若将此佛是人所造,应作是念:“此佛为是泥木作耶,为复金铜所作
”如是观已,知所见佛但由我于精舍之中观佛形像,昼夜忆念,是故此佛常现目前。由是当知我常见闻一切诸法将为实者,皆从自心忆念而起,即是菩萨第一温习不住定也。
由于昼夜忆念在像,心定想住,故能心自观察,随意见佛,犹如对面。若谓所见即佛生身,应当推求从何方来;若谓所见但是佛像,应当推求是何所作,则知亦不从他方来,亦非木石金铜所作,但由心住而得见耳。由是可知,日常见闻一切诸物,皆是白心所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是为道火前相,故名暖也。如《唯识论》卷九云:“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也。”谓此位观内心境影离心非有,唯是内心也。
二、明顶位。
若菩萨于初分中所作观心微得明已,应即摄念趣于加行,乃至能知世间一切所有诸法,皆悉不离自心而起,此是菩萨第二德相不住定也。
行者重观世间一切诸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明转盛,寻思位极,故复名顶。如《成唯识论》卷九云:“义相既除灭,审观唯自己想也。”谓此位遍计所执心外之境,义相既除灭,审观唯自想,唯有内心也。又论卷九云:“如是暖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
三、明忍位。
菩萨复当如是观察,今此念体为谁是耶
应知但是依他起心遍计所执之所依住,当知此心无一所有如毛端许,此是菩萨第三忍不住定也。
念住者,念为能观之智,住为所观之境,以智观境,名为念住。行者于无所取决定印持,于无能取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如《成唯识论》卷九云:“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
四、明世第一位。
从此复即起自在定,起此定已,即是菩萨第四世谛无上法不住定也。
行者双印二空,从此无间必人见道,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也。
五、明见道位。
世谛法中菩提之心为无有上,此即依他起性之心周遍人于圆成实性,此圆成性是性净真如,而此真如是义谛心。何以故
以胜义谛有二相故。云何二相
以无生相故,如来法身清净相续体故。复以无尽相故,示现如来色身相好相续体故。此菩萨明如来法身清净体已,复明色身相好显现体己,菩萨即知法界解脱法门。见未曾有,心生欢喜,此是菩萨第一欢喜地位。
种子所生,依因缘起一切万法,名依他起。能取所取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依他起心周遍人于倒成实性者,谓以无分别智证人真如理。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故。圆成实性是性净真如者,谓自心清净心远离一切染法,具足一切功德也。真如是义谛心者,谓自真起用,万德斯具之菩提心也。菩萨明如来法身清净体者,谓真见道五分别根本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复明色身相好显现体者,谓相见道五分别后得智,缘安立世出世谛境。菩萨即知法界解脱法门,见未曾有心生欢喜者,谓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也。
二、明观有三,初、明圆成实性。
云何真如是胜义谛
此圆成实性亦通义谛。贪欲恚痴于胜义中本来空寂,无可断除。清净法身于胜义中本来常住,无可增益。由以正见无所得心集智资粮,息诸恶法,是故诸佛法身显现。由以正见作诸善法,是故诸佛色身显现。
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其体周遍常住,名为真如。《唯识述记》卷二云:“真以简妄,如以别倒。初简所执,后简依他。或真以简有漏,非虚妄故,如以简无漏,非有为故。真是实义,如是常义。故曰真如。”真法界不舍一法,不取一法,贪嗔痴性即是法性,是故无有贪嗔可断。清净法身本来具足,不假修成,故无可增益。但以众生无明执著,妄计人我,起惑造业,生死沈沦。正见无所得心,谓五分别智,远离能取所取故。集智资粮息诸恶法,是故诸佛法身显现者,谓十地之中对治十障,证十真如故。十障及十真如,如《成唯识论》卷九卷十中说。由以正见作诸善法,是故诸佛色身显现者,谓净分依他无漏有为之法,离倒究竟,胜用周遍,尽未来际利乐一切也。
二、明依他起性。
云何依他起性亦胜义谛
由性自无,因习起性,故离执有。然存事物,故离执无。
由性自无,因习起性故离执有者。《成唯识论》卷八云:“依他起性有假有实,聚集相续分位住故说为假有”,谓如瓶盆有情等聚集法,多法一时所集成故,能集成虽实,所集成是假。又如过去等世虽有因果是相续性,多法多时上立一假法。如佛言,昔者鹿王,今我身是。所依五蕴刹那灭者,是体是实,于此多法相假立一有情,至今犹在故。又如不相应行是分位性,一法一时上假施设故。如是积集相续分位假中,无有白性,但由凡夫妄习似有自性,智者知己不执为有也。然存事物故离执无者,《成唯识论》卷八云:“心心所色从缘生故,说为实有”,谓万法从种子因缘生故,智者知已不执为无也。
三、明遍计所执性,有二,初、明蕴界处。
复次云何遍计所执自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亦是住于胜义谛门
当知所见蕴等种类,但是凡愚宿习因缘忆念攀缘,而实非有。是故菩萨解蕴解处一切法中法身显现。菩萨既解彼蕴界处但是凡愚自心所见,然即用此摄诸众生修菩萨行,是故菩萨见蕴界处一切体相资粮,显现色身相好。
遍计所执自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者,《成唯识论》卷八云:“周遍计度故名遍计,晶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妄执蕴界处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言所见蕴等种类,但是凡愚宿习因缘忆念攀缘而实非有者,《成唯识论》卷八云:“心及心所由无始来虚妄熏习,虽各体一而似二生,谓见相分,即能所取,如是二分情有理无。”菩萨解蕴界处一切法中法身显现者,谓于依他起上远离遍计所执,能取所取理恒非有,证此二空所显真如,斯名法身故。然即用此摄诸众生修菩萨行,是故菩萨见蕴界处一切体相资粮显现色身相好者,《成唯识论》卷十云:“变化身及他受用身虽无真实心及心所,而有化现心、心所法,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
二、明佛形像。
云何观佛形像亦住胜义谛门
当作是念。我今所见佛之形像,非佛所有种类之相,此但是我现在观察像因缘故,见佛形像得人定中,类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以是义故,见佛形像不应总无。
我今所见佛之形像非佛所有种类之相者,以我法俱空,故人我有无一异俱不俱等皆遍计所执,性相都无,故此佛像亦非是实也。此但是我现在观察像因缘故,见佛形像得人定中者,谓定中见佛形像,但是自心心所之所变现,从因缘生,如幻事等非有似有故。言一切诸法亦复如是者,谓如幻事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也。以是义故,见佛形像不应总无者,遍计所执妄安立故,无有体相,然遍计情有,本于依他假有上现,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如幻事等,不应总无也。
四、总结。
当知赊字与诸法无有差别,皆同法门人义。
《大日经》卷二云:“奢字门,一切诸法本性寂故。”《大日经义译》卷五云:“梵云扇底,此翻为寂。如世间凡夫获少分淡泊之心,止息喧动,亦名为寂。乃至二乘人等永断诸行轮回,得涅槃证,亦为名寂。然非本性常寂,所以然者,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三界六道何者非是涅槃
无漏智生时,复与凡夫何异
而今独于其中作灭度想,岂非颠倒耶
又若诸法本性寂者,于四十二地中何者非是如来地
何者非是凡夫地
若…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略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