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云闻法受持无疑无忘也。阿之言无,耨多罗云上,三藐云正等,三菩提云正觉。道莫之大,故名无上;无法不知,故名正等;其道正真,故云正觉,即是佛果也。
二、得四清净。
复令速得菩萨四种清净无尽法门。何等为四
所谓众生清净、法门清净、辩说清净、赞佛土清净。
于法无疑故得四种清净。离恶行失,灭烦恼染,故云清净。离生灭相,故云无尽。得众生清净故,能度脱一切世间人民。得法清净故,能持诸经法,导利一切。得辩说清净故,能作诸功德,饶益一切。得赞佛土清净故,能过度一切使得佛法也。
三、得四妙好。
复得四种妙好之法,何等为四
所谓身相妙好、口相妙好、意相妙好、方便妙好。
菩萨所以不获辩才者,以自利利他未善巧故。自利须凭三业,利他唯须方便。今得身相、口相、意相、方便四种妙好,则能得无碍辩才也。妙好者,谓和悦胜善也。身相妙好谓身行谨敕,口相妙好谓言语成实,意相妙好谓意念柔顺,方便妙好谓善权救护一切也。
四、得四总持。复得悟人四陀罗尼门。何等为四
所谓受持无尽陀罗尼门、通达深法陀罗尼门、善人众生诸根方便陀罗尼门、善能分别善恶业报陀罗尼门。
陀罗尼者,此云总持,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故。言受持无尽者,善能宣说文义故。通达深法者,通达不生不灭体故。善人众生诸根方便者,善解功德相故。善能分别善恶业报者,深悉因果用故。得四总持门,故能闻法受持无疑无忘也。
二、正问。
尔时舍利弗以是疑故,如其所念如其所思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动念觉观
云何菩萨清净智慧无量抉择
唯愿如来为我宣说。
菩萨所以能得四种利益及十二微妙法门者,唯是增上慧行,故以二门请问如来。动念觉观者,谓十信三贤有分别识。寻求事理精心相故名觉,伺察事理细心相故名观。清净智慧无量抉择者,谓诸圣道五分别慧。抉谓决断,择谓简择,断疑简理故。
四、佛赞许说。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人天,令受快乐,今问如来如是之义。舍利弗!汝欲为令初学菩萨悟解深法,疾得无量辩才方便,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汝当谛听,善思念之,吾今为汝分别解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受教而听。
文中初赞所问法,能利益众生人天安乐也。后舍利弗下赞所念益,悟解深法故除疑惑,得无量辩才故获无碍辩,得无量方便故闻持不忘也。
大文第二正宗分有二:初、正行;二、助行。初中有二,初长行有二,初、总标。
尔时佛告舍利弗:若诸菩萨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发广大心,无所染著,无取无舍,受持念诵此陀罗尼。
中道实相名为广大,普遍法界故广,具足众德故大,期心实相名发广大心。无思惑故无所染,无见惑故无所著,悟解无生故无所取,安立无尽故无可舍。以如是心行持诵陀罗尼,则得诸利益也。
二、广说有二,初、说陀罗尼。
尔时世尊说陀罗尼曰:
写陀体昙 阿拿麽拿 阿溪麽溪 娑蔓多目溪娑低逻咩扫咩 欲讫低 泥鲁讫低 泥鲁讫多钵鞞 翳黎咩黎醯黎
舸立箪 舸立谤泥 舸立跛牺 娑嚟娑黎 啰啝低 醯啰醯黎 醯礼黎 醯啰醯礼黎 战提 遮啝低 者嚟遮啰拿
遮逻遮逻拿 阿者黎 按低 按多低 舸啰拿 阿啰拿 阿散低 涅缦泥 涅靺哆泥 涅目讫低 涅殿低 涅陀嚟
涅诃嚟 涅诃啰伏麽黎 涅荷啰烧驮泥 烧跋泥尸罗烧驮泥 钵吉低秣泥 钵吉低泥拔泥 婆啝伏婆啝泥
阿僧倪 娜咩 缮咩 微晡罗钵鞞 桑葛屣拿 姪嚟姪姪嚟 摩诃姪姪嚟 泥般泥 婆啝伏婆啝泥
婆啝泥摩诃婆啝泥 讫吒泥 摩诃讫吒泥 耶赊和低 者黎 阿者黎 摩者黎 娑摩者黎 姪茶散泥 速思体低
阿僧伽鞞呵嚟 阿僧伽泥呵黎 娑蔓多目溪 涅诃黎 涅诃啰欲讫低 涅诃啰伏麽黎 涅诃啰烧驮泥 姪荼散泥 速思体低
扫咩宋摩啝低 思荡咩 思荡摩啝低 思贪婆啝低侄荼思傥咩 思汤摩钵卑低 摩诃钵鞞 娑蔓多钵鞞 鞞摩罗钵鞞
鞞摩罗啰湿咩 娑蔓多目溪 萨婆怛逻女揭低
间那撦陀钵啰低婆泥 驮啰尼泥驮泥 驮罗尼目抗奴散泥 萨婆勃陀婆瑟低 萨婆勃驮姪瑟耻低 泥驮那遨低嚟
莎诃
二、示心行处,有三,初、标。
佛告舍利弗,菩萨若修此陀罗尼者,不应分别有为无为,亦不取不著,不增不减,不成不坏,不合不散,不生不灭,亦不念于过去未来现在诸法,亦不积集摄取诸法,但当思惟诸佛,非色非非色、非相非非相。
为者因缘造作之义。是法从因缘生,有生灭相,是名有为。法尔本然,离生灭相,是名无为。不应分别有为无为者,以有为无为空无我故。亦不取不著者,以空空故。空智亦空,故无取著。不增不灭者,胜义空故。如实所观实相真理亦复即空,故无增减也。不成不坏者,无始空故。诸法生起始不可得,毕竟空故,以有为空及无为空破法毕竟,故无成无坏也。不合不散者谓散空故。如以五阴和合为人,若分五阴离张分散,人不可得,故无合无散也。不生不灭者,谓本性空白相空故。一切诸法性相自空,虽由众缘和合似有,若离众缘性不可得,故不生不灭也。不念过去未来现在诸法者,无法空故。过去未来法自性不可得,有法空故。现在诸法但由因缘而有即是非有,无法有法空故,三世一切法皆不可得,故不念三世诸法也。亦不积集摄取诸法者,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故。阴界人等名为诸法,是等诸法一切皆空,生死涅槃一切诸法性相寂静,求不可得,故不积集摄取也。行者修习般若波罗蜜,住是十八空中而观诸佛,以无生故非色非相,以无尽故非非色非非相,广如下文所说。
二、释有二,初、明所离有七,初、明不取色。
菩萨不应同于二乘取佛色身,何以故
声闻、缘觉取佛色身庄严之相,光明照耀。父母生育,饮食长养,血肉筋骨,四大合成,无常变坏,若恼不净,为佛色身。菩萨不尔,何以故
如来之身无生相故。普为众生于一切法以非明照集智资粮,显现法身虚空相无生相。如来法身以无生相而为色蕴,复以无生相甚深之义,是一切法体故。
诸法实相具二种义:一者无生,二者无尽。是故如来亦有二种身:一者法身为无生相;二者色身为无尽相。依于如来法身,众生得积智慧资粮。依于如来色身,众生得集福德资粮。是故二者不相舍离,但执一边,便成妄计。今初明法身无生故,不应取色也。文中初句标宗。声闻、缘觉下斥非,以彼二乘,不了法身无生之旨,而执彼王宫生,双林灭,丈六身相为佛身故。菩萨不尔下显是,言如来之身无生相故者,明白受用,普为众生下明他受用。以非明照者,谓法尔感应,与生灭识不相应故,为令众生法尔增益智慧资粮,故于一切法中,法身无生之相而得显现也。如来法身下明所依,以无生相为一切法体故,如来法身以无生相而为色蕴也。
二、明不取非色。
然诸菩萨不应非色取如来相,何以故
若以非色取如来相,便同声闻,谓佛人于寂灭涅槃,色身断灭,无复更生。菩萨不尔,何以故
如来之身无尽相故。普为众生于一切法以非明照显现色身,以法作相集福资粮。以如来色身无尽相故,是为无尽色蕴,是故诸法亦无尽相。若众生界度脱未尽,如来常现无尽色身,或现佛身,或菩萨身、缘觉身、声闻身、梵天身、帝释身、大自在身、那罗延身,或复现于国王、大臣、长者、商主、良医之身,或现沙门、婆罗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或现丈夫、妇女、童男、童女乃至现于禽兽之身,皆为度脱诸众生故,方便示现。
次明色身无尽相故,不应取非色而为佛身。初句标宗。若以非色下斥非,以彼二乘不了色身无尽之旨,而执双林示灭,人于无余涅槃,不复更生故。菩萨不尔下显是,言如来之身无尽相故者,明白受用,普为众生下明他受用。言以法作相者,谓清净因缘所成就故,为令众生以清净因缘作诸福业,故于一切法中色身无尽之相,法尔感应而显现也。以如来色身下明所依,以一切法无尽相故,如来色身亦无尽相,即是色蕴无尽也。若众生界下广明普门示现,以显无尽。
三、明不取相
复次菩萨不应同于声闻、缘觉,执取如来三十二相,谓佛色身从父母生,骨肉和合。菩萨不尔,何以故
如来之身如虚空相,无生相故。亦非明照普为众生集智资粮,于一切法显现法身。此佛法身无所人相,无尽相故示现三十二相。以无生相甚深之义,是一切诸法体故。
复次明法身无生故,不应取相以为如来。初句标宗。谓佛色身下斥非,谓彼二乘不了法身无生之旨,执彼父母所生身,上至顶发,下及足轮,三十二相以为如来。菩萨不尔下显是,如来之身如虚空相,无生相故者,明白受用。言如虚空相者,法身无相故。亦非明照下明他受用,法尔感应,令诸众生增益智慧,故于一切法中法身显现也。此佛法身下明所依,人者根尘涉人之义,以无生相为一切法体,是故如来法身无相无所人也。而得成就三十二相者,但是方便示现耳。
四、明不取非相。
然诸菩萨不应同于声闻、缘觉,取佛非相,谓佛人于寂灭涅槃,诸相皆灭,无复更生。菩萨不尔,何以故
如来之身无尽相故。普为众生于一切法,以非明照显现色身,以法作相集福资粮。以如来色身无尽相故,三十二相以无尽相故,一切诸法亦无尽相。若众生界度脱未尽,如来常以诸相严身,光明显现,于其相中复现奇特无量诸相。其相云何
所谓十方诸佛及刹,于其相中悉皆影现。若有众生见闻此者,信解开悟长菩提心,由是菩萨不应以非相取于如来。
复次明色身无尽故,不应取非相以为如来。初句标宗。谓佛人于下斥非,二乘不了色身无尽之旨,执彼无余涅槃众相永尽以为如来。菩萨不尔下显是,如来之身无尽相故者,明白受用,普为众生下明他受用,如前释。以如来色身下明所依,一切法无尽相故,如来色身亦无尽…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略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