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三十二相亦无尽相也。若众生界下明诸相无尽之义,谓一一相中现一切佛,及诸佛土庄严之相,利益众生也。
五、明不取随好。
复次菩萨不应同于声闻、缘觉,执取如来八十种好。
以法身无生故,不应取于随好以为如来也。
六、不取好灭。
乃至灭相如上所说。若众生界度脱未尽,如来常以随好严身,光明照耀,于其好中复现奇特无尽诸相。其相云何
所谓我初发心身为国王,名曰光明,及以值遇然灯如来授我记别,乃至第三阿僧只劫于其中间所有苦行,一一皆于随好中现。若有众生见闻此者,信解开悟,长菩提心,菩萨由此不应执取随好灭相。
复次以色身无尽故,不应取随好灭相以为如来也。若众生界下,明随好无尽之义,谓一一好中显现如来因地一切功德之相以利众生也。言身为国王名曰光明,谓释迦如来因地为光明王,见象调顺,初发求佛之心,如《贤愚因缘经》卷三中说。第二阿僧只劫满值燃灯如来,布发掩泥,得授菩提之记,如《增一阿含经》卷十一等经中说。第三阿僧只劫满种三十二相,六度行满,本身为尸毗王舍身贸鸽,羼提比丘为迦梨王节节支解等,广如《大智度论》卷四中说。如是本行皆于随好中现也。
七、明不取诸法。
亦不念于家族眷属,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不行不到,亦无所得,不垢不净,不智不愚,亦无说法,无我净,无众生净,不自利,不利他,不生法,不灭法,亦不清净身语意业,亦非过去未来现在,非自为非为他。
家族眷属者,色身边事也。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者,法身边事也。行者,所修万行也。到者,所证涅槃也。得者,所得菩提也。垢者,烦恼及阴界人也。净者,烦恼尽及阴界人尽也。智者,无分别智也。愚者,诸分别识也。说法者,教授也。无我净者,余本多作非自净非他净,谓不因自悟不因他悟也。无众生净者,宋译作非众生净亦非不净,谓非度众生非不度众生也。自利者,有我也。利他者,有人也。生法者,精进作持也。灭法者,禁戒持也。三业清净者,三业寂静也。过去未来现在者,三际也。自为者,自作也。为他者,他作也。不执取如是诸法以为如来也。
二、明所成,有三,初、明所悟解。
舍利弗!此菩萨始从观察如来色身及蕴界处,如是成就则为诸佛之所忆念。人是法门,尔时菩萨用此法门净菩提性,能知如来无上真净菩提法身,是诸如来法身之体,非诸凡愚所行境界,亦非二乘初学菩萨之所能知。何以故
此辈染著色身体相及蕴界处,乃至相好而修行故。
如是成就者,谓以无生观如来故。净菩提性者,谓人初地见法明道,得无盖障三昧也。能知如来无上真净菩提法身者,谓正觉佛身安住世间不著涅槃,成等正觉不著生死,以无住道而成正觉也。如是无住处涅槃,非凡愚二乘及初学菩萨所知,以彼不了无生之旨故。
二、明所安立。
当知初学菩萨以此法门净菩提性,皆为愍念诸众生故,修习色身蕴界处等,当知菩提如是法门安立。何以故
以是色身随顺世法,众生因此供养三宝,修习菩萨六波罗蜜,行四摄事。于是菩萨以此法门回作世间内外诸法,或蕴界处,或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乃至或为父母眷属,戒定慧蕴解脱解脱知见蕴,凡诸药草花果甘露百谷苗稼,利众生故方便安立。
初学菩萨悟解无生已,以大悲心修诸福德善巧方便,成就无尽色身,普利众生,以此种种差别施设而得成就无上菩提,故云菩提如是法门安立也。由于善巧随顺世法,显现无尽色身,能令众生随其善根或初发心供养三宝,或能究竟修菩萨行。六波罗蜜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此云到彼岸,亦名度。以此六行能到涅槃彼岸,故名六度。四摄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此四行能令众生生亲爱心,归附受教,故名四摄。于是菩萨下明无尽之相。内者,正报;外者,依报。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乃至五分法身等者,内法也。药草花果甘露百谷苗稼者,外法也。如是一切皆是无尽色身所摄,利益众生故。
三、明所称可。
若菩萨从于初句悟解菩提清净法身,复从后句安立色身,当知即为一切智人之所印可。何以故
凡愚众生结集世业,贪著我所,不了真谛,是故不称一切智心。二乘虽有胜义谛智,以非正见,灭生死种,故亦不称一切智心。诸佛如来具知胜义世俗二谛,智慧无尽,行愿满足,得大菩提,复人一切善根三昧,是故称可一切智心。何以故
凡愚众生声闻缘觉及诸菩萨所获胜福,皆众诸佛功德所致。
菩萨若能悟解无生法身,安立无尽色身,则为诸佛之所印可。结集者,系缚招聚之义。世业者,生死之业。贪著我所者,攀缘外境也。圣智所见真实理性名为真谛,谓无生理也。凡愚不了无生,贪著生死,是故不称如来藏心也。声闻、缘觉虽有真智,以非正见者,谓厌生死,欣涅槃;灭生死种者,谓人于无余涅槃,身智永亡也。以无大悲不能安立无盖色身,故不称如来藏心也。如来智慧无尽故,证悟胜义无生;行愿满足故;安立无尽色身;人一切善根三昧故,普应群机,随类示现,是故称可如来藏心也。
三、结。
若如来成等正觉,莫不皆是出生无边门陀罗尼力。当知此经是一切善根所生之本,为一切法门积集之藏,种性无垢,超度魔军。舍利弗,若诸菩萨闻此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者,于无上菩提皆不退转。何以故
此经具显诸佛所行,赞其功德,能为破坏一切众生生死业行无染法式。
如来得成正觉,皆由此经之力。以明无生故,为一切善根之本;以明无尽故,为一切法门之藏;悲智双运故,因则超过凡愚二乘,故云种姓无后;果则速成正觉,故云超度魔军。是故此经显示如来所行境界而赞其功德,若有闻者随顺修学,则能断除生死业行,处生死而不染,如莲花之不著水;处涅槃而不著,如日月之不住空,故云无染法式也。
二、偈颂,有三,初、总颂经宗。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汝等勿乐著,一切诸法空,
于诸佛菩提,亦莫起分别。
于菩提涅槃,心不生疑惑,
若能修此行,速得陀罗尼。
听此修多罗,习智空无相,
无生亦无灭,当速证菩提。
勿著一切法空者,以一切法自性本空,无可取无可舍故。
莫分别佛菩提者,以如来法身功德相好非即非离故。听此经者习智空无相无生无灭者,听此经已修习正智,照见诸法之相唯空唯无,而不舍大悲,住无所住,尽未来际,利益众生,用而恒寂也。
二、广显利益,有四,初、得四无碍辩,有四,初、得法无碍辩。
菩萨持是经,深解无量法,
得生诸佛刹,亲近最胜尊。
若得陀罗尼,决定深义趣,
不生退惧心,受持无尽法。
十方一切佛,说法皆尽闻,
闻已悉受持,顶戴而奉行。
诸佛所说句义能诠之教名法,若能持是经故,则能于十方一切诸佛所说无量诸法,皆能了解受持奉行也。初偈明能了解,于文通达为了解。次偈明能受持,于义不忘为受持。末偈明能奉行,如说而修为奉行也。
二、得义无碍辩。
若受持此经,于文字名句,
及所说妙义,终无有疑忘。
如日月光明,所照无不遍,
了知此法门,通达无量义。
字母声韵为文,积文成字为名,积名成句。文名句所诠者为义。于一法中通达无量义,为义无碍辩也。
三、得辞无碍辩。
诵持此经故,即能自开解,一切最胜法,陀罗尼妙门。
以种种言乱辞演说妙义,通达自在,名辞无碍。开解者,心开意解,通达无壅也。
四、得乐说无碍辩。
假使一劫中,一切诸众生,
所有深疑惑,皆问持经者。
时持经菩萨,咸皆为开演,
疑网悉已除,菩萨智无尽。
为诸众生乐说自在,名乐说无碍。一切众生一时来问,菩萨一时能答也。
二、明人菩萨位,有三,初、得近菩提。
爱乐此经故,能速近菩提,
如是真佛子,护持秘密藏。
得法明门,见无生理,名近菩提。如来秘奥之教而非其人则不虚授,故名秘密藏。由近菩提故,堪任护持如来秘藏也。
二、名闻十方。
持此陀罗尼,众生咸敬念,
诸佛共称扬,名闻十方界。
众生爱念,诸佛称扬,故名闻十方世界也。
三、往生佛国。
由持此经故,临欲命终时,
见八十亿佛,伸手俱携接。
咸作如是言,汝当往我刹,
由诵持此经,见受如斯福。
以与十方如来同其悲愿,故得十方诸佛授手接引也。
三、明灭恶生善,有四,一、罪业清净。
若百千亿劫,造罪当应受,
诵此陀罗尼,一月皆清净。
《大日经义释》卷八云:“深秘释者,月喻菩提心。行者人初住地时,此心极圆净,故名第一月。”谓由诵此陀罗尼故,令菩提心极清净故,能灭除罪业也。
二、福善现前。
菩萨亿劫中,勤习诸功德,
一月诵此经,其福超于彼。
善念慧精进,三昧陀罗尼,
经故常现前,乃至如来地。
亿劫修诸功德,以有所得故,其福非胜,由诵此经,菩提心月尘医无染,妄想不生,故其福超彼也。由心月圆明故,五根增上乃至得成菩提也。善者,谓信根,正信圆常故。念者,念根,忆念正法故。精进者进根,勇猛修行故。慧者,慧根,思惟真理故。三昧陀罗尼者,定根,心止一境故。
三、破除魔障。
三界诸众生,一时尽为魔,
诵持此经故,悉无能障碍。
诵持此经故,善能随顺世法以利众生,故三界众生悉成为魔不能障碍也。
四、成等正觉。
此经中解释,一切诸法门,
而说一切智,因是成正觉。
一切诸法无生相无尽相故,解释斯旨即是解释一切法门。
而悟解无生,安立无尽,因斯成菩提也。
四、明闻法受记有二,初、举证。
我因闻是经,然灯授我记,
说言汝成佛,解脱诸众生。
彼时见诸佛,其数如恒沙,
闻诸佛说法,皆悉能解了。
释迦如来举所亲证以为证明,由闻此经故,蒙燃灯如来为授无上菩提之记。蒙授记已,一时普见十方一切诸佛,悉闻所说诸…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略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