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雲聞法受持無疑無忘也。阿之言無,耨多羅雲上,叁藐雲正等,叁菩提雲正覺。道莫之大,故名無上;無法不知,故名正等;其道正真,故雲正覺,即是佛果也。
二、得四清淨。
複令速得菩薩四種清淨無盡法門。何等爲四
所謂衆生清淨、法門清淨、辯說清淨、贊佛土清淨。
于法無疑故得四種清淨。離惡行失,滅煩惱染,故雲清淨。離生滅相,故雲無盡。得衆生清淨故,能度脫一切世間人民。得法清淨故,能持諸經法,導利一切。得辯說清淨故,能作諸功德,饒益一切。得贊佛土清淨故,能過度一切使得佛法也。
叁、得四妙好。
複得四種妙好之法,何等爲四
所謂身相妙好、口相妙好、意相妙好、方便妙好。
菩薩所以不獲辯才者,以自利利他未善巧故。自利須憑叁業,利他唯須方便。今得身相、口相、意相、方便四種妙好,則能得無礙辯才也。妙好者,謂和悅勝善也。身相妙好謂身行謹敕,口相妙好謂言語成實,意相妙好謂意念柔順,方便妙好謂善權救護一切也。
四、得四總持。複得悟人四陀羅尼門。何等爲四
所謂受持無盡陀羅尼門、通達深法陀羅尼門、善人衆生諸根方便陀羅尼門、善能分別善惡業報陀羅尼門。
陀羅尼者,此雲總持,增上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故。言受持無盡者,善能宣說文義故。通達深法者,通達不生不滅體故。善人衆生諸根方便者,善解功德相故。善能分別善惡業報者,深悉因果用故。得四總持門,故能聞法受持無疑無忘也。
二、正問。
爾時舍利弗以是疑故,如其所念如其所思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動念覺觀
雲何菩薩清淨智慧無量抉擇
唯願如來爲我宣說。
菩薩所以能得四種利益及十二微妙法門者,唯是增上慧行,故以二門請問如來。動念覺觀者,謂十信叁賢有分別識。尋求事理精心相故名覺,伺察事理細心相故名觀。清淨智慧無量抉擇者,謂諸聖道五分別慧。抉謂決斷,擇謂簡擇,斷疑簡理故。
四、佛贊許說。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爲欲利益安樂無量衆生,哀愍人天,令受快樂,今問如來如是之義。舍利弗!汝欲爲令初學菩薩悟解深法,疾得無量辯才方便,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汝當谛聽,善思念之,吾今爲汝分別解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受教而聽。
文中初贊所問法,能利益衆生人天安樂也。後舍利弗下贊所念益,悟解深法故除疑惑,得無量辯才故獲無礙辯,得無量方便故聞持不忘也。
大文第二正宗分有二:初、正行;二、助行。初中有二,初長行有二,初、總標。
爾時佛告舍利弗:若諸菩薩爲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應當發廣大心,無所染著,無取無舍,受持念誦此陀羅尼。
中道實相名爲廣大,普遍法界故廣,具足衆德故大,期心實相名發廣大心。無思惑故無所染,無見惑故無所著,悟解無生故無所取,安立無盡故無可舍。以如是心行持誦陀羅尼,則得諸利益也。
二、廣說有二,初、說陀羅尼。
爾時世尊說陀羅尼曰:
寫陀體昙 阿拿麽拿 阿溪麽溪 娑蔓多目溪娑低邏咩掃咩 欲訖低 泥魯訖低 泥魯訖多缽鞞 翳黎咩黎醯黎
舸立箪 舸立謗泥 舸立跛犧 娑嚟娑黎 啰啝低 醯啰醯黎 醯禮黎 醯啰醯禮黎 戰提 遮啝低 者嚟遮啰拿
遮邏遮邏拿 阿者黎 按低 按多低 舸啰拿 阿啰拿 阿散低 涅缦泥 涅靺哆泥 涅目訖低 涅殿低 涅陀嚟
涅诃嚟 涅诃啰伏麽黎 涅荷啰燒馱泥 燒跋泥屍羅燒馱泥 缽吉低秣泥 缽吉低泥拔泥 婆啝伏婆啝泥
阿僧倪 娜咩 繕咩 微晡羅缽鞞 桑葛屣拿 姪嚟姪姪嚟 摩诃姪姪嚟 泥般泥 婆啝伏婆啝泥
婆啝泥摩诃婆啝泥 訖吒泥 摩诃訖吒泥 耶賒和低 者黎 阿者黎 摩者黎 娑摩者黎 姪茶散泥 速思體低
阿僧伽鞞呵嚟 阿僧伽泥呵黎 娑蔓多目溪 涅诃黎 涅诃啰欲訖低 涅诃啰伏麽黎 涅诃啰燒馱泥 姪荼散泥 速思體低
掃咩宋摩啝低 思蕩咩 思蕩摩啝低 思貪婆啝低侄荼思傥咩 思湯摩缽卑低 摩诃缽鞞 娑蔓多缽鞞 鞞摩羅缽鞞
鞞摩羅啰濕咩 娑蔓多目溪 薩婆怛邏女揭低
間那撦陀缽啰低婆泥 馱啰尼泥馱泥 馱羅尼目抗奴散泥 薩婆勃陀婆瑟低 薩婆勃馱姪瑟恥低 泥馱那遨低嚟
莎诃
二、示心行處,有叁,初、標。
佛告舍利弗,菩薩若修此陀羅尼者,不應分別有爲無爲,亦不取不著,不增不減,不成不壞,不合不散,不生不滅,亦不念于過去未來現在諸法,亦不積集攝取諸法,但當思惟諸佛,非色非非色、非相非非相。
爲者因緣造作之義。是法從因緣生,有生滅相,是名有爲。法爾本然,離生滅相,是名無爲。不應分別有爲無爲者,以有爲無爲空無我故。亦不取不著者,以空空故。空智亦空,故無取著。不增不滅者,勝義空故。如實所觀實相真理亦複即空,故無增減也。不成不壞者,無始空故。諸法生起始不可得,畢竟空故,以有爲空及無爲空破法畢竟,故無成無壞也。不合不散者謂散空故。如以五陰和合爲人,若分五陰離張分散,人不可得,故無合無散也。不生不滅者,謂本性空白相空故。一切諸法性相自空,雖由衆緣和合似有,若離衆緣性不可得,故不生不滅也。不念過去未來現在諸法者,無法空故。過去未來法自性不可得,有法空故。現在諸法但由因緣而有即是非有,無法有法空故,叁世一切法皆不可得,故不念叁世諸法也。亦不積集攝取諸法者,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故。陰界人等名爲諸法,是等諸法一切皆空,生死涅槃一切諸法性相寂靜,求不可得,故不積集攝取也。行者修習般若波羅蜜,住是十八空中而觀諸佛,以無生故非色非相,以無盡故非非色非非相,廣如下文所說。
二、釋有二,初、明所離有七,初、明不取色。
菩薩不應同于二乘取佛色身,何以故
聲聞、緣覺取佛色身莊嚴之相,光明照耀。父母生育,飲食長養,血肉筋骨,四大合成,無常變壞,若惱不淨,爲佛色身。菩薩不爾,何以故
如來之身無生相故。普爲衆生于一切法以非明照集智資糧,顯現法身虛空相無生相。如來法身以無生相而爲色蘊,複以無生相甚深之義,是一切法體故。
諸法實相具二種義:一者無生,二者無盡。是故如來亦有二種身:一者法身爲無生相;二者色身爲無盡相。依于如來法身,衆生得積智慧資糧。依于如來色身,衆生得集福德資糧。是故二者不相舍離,但執一邊,便成妄計。今初明法身無生故,不應取色也。文中初句標宗。聲聞、緣覺下斥非,以彼二乘,不了法身無生之旨,而執彼王宮生,雙林滅,丈六身相爲佛身故。菩薩不爾下顯是,言如來之身無生相故者,明白受用,普爲衆生下明他受用。以非明照者,謂法爾感應,與生滅識不相應故,爲令衆生法爾增益智慧資糧,故于一切法中,法身無生之相而得顯現也。如來法身下明所依,以無生相爲一切法體故,如來法身以無生相而爲色蘊也。
二、明不取非色。
然諸菩薩不應非色取如來相,何以故
若以非色取如來相,便同聲聞,謂佛人于寂滅涅槃,色身斷滅,無複更生。菩薩不爾,何以故
如來之身無盡相故。普爲衆生于一切法以非明照顯現色身,以法作相集福資糧。以如來色身無盡相故,是爲無盡色蘊,是故諸法亦無盡相。若衆生界度脫未盡,如來常現無盡色身,或現佛身,或菩薩身、緣覺身、聲聞身、梵天身、帝釋身、大自在身、那羅延身,或複現于國王、大臣、長者、商主、良醫之身,或現沙門、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丈夫、婦女、童男、童女乃至現于禽獸之身,皆爲度脫諸衆生故,方便示現。
次明色身無盡相故,不應取非色而爲佛身。初句標宗。若以非色下斥非,以彼二乘不了色身無盡之旨,而執雙林示滅,人于無余涅槃,不複更生故。菩薩不爾下顯是,言如來之身無盡相故者,明白受用,普爲衆生下明他受用。言以法作相者,謂清淨因緣所成就故,爲令衆生以清淨因緣作諸福業,故于一切法中色身無盡之相,法爾感應而顯現也。以如來色身下明所依,以一切法無盡相故,如來色身亦無盡相,即是色蘊無盡也。若衆生界下廣明普門示現,以顯無盡。
叁、明不取相
複次菩薩不應同于聲聞、緣覺,執取如來叁十二相,謂佛色身從父母生,骨肉和合。菩薩不爾,何以故
如來之身如虛空相,無生相故。亦非明照普爲衆生集智資糧,于一切法顯現法身。此佛法身無所人相,無盡相故示現叁十二相。以無生相甚深之義,是一切諸法體故。
複次明法身無生故,不應取相以爲如來。初句標宗。謂佛色身下斥非,謂彼二乘不了法身無生之旨,執彼父母所生身,上至頂發,下及足輪,叁十二相以爲如來。菩薩不爾下顯是,如來之身如虛空相,無生相故者,明白受用。言如虛空相者,法身無相故。亦非明照下明他受用,法爾感應,令諸衆生增益智慧,故于一切法中法身顯現也。此佛法身下明所依,人者根塵涉人之義,以無生相爲一切法體,是故如來法身無相無所人也。而得成就叁十二相者,但是方便示現耳。
四、明不取非相。
然諸菩薩不應同于聲聞、緣覺,取佛非相,謂佛人于寂滅涅槃,諸相皆滅,無複更生。菩薩不爾,何以故
如來之身無盡相故。普爲衆生于一切法,以非明照顯現色身,以法作相集福資糧。以如來色身無盡相故,叁十二相以無盡相故,一切諸法亦無盡相。若衆生界度脫未盡,如來常以諸相嚴身,光明顯現,于其相中複現奇特無量諸相。其相雲何
所謂十方諸佛及刹,于其相中悉皆影現。若有衆生見聞此者,信解開悟長菩提心,由是菩薩不應以非相取于如來。
複次明色身無盡故,不應取非相以爲如來。初句標宗。謂佛人于下斥非,二乘不了色身無盡之旨,執彼無余涅槃衆相永盡以爲如來。菩薩不爾下顯是,如來之身無盡相故者,明白受用,普爲衆生下明他受用,如前釋。以如來色身下明所依,一切法無盡相故,如來色身亦無盡…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略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