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無不了解也。
二、顯力有二,初、得聞法。
若欲得受持,諸佛所說法,
勤修學此經,速成如是力。
此經總攝諸佛所說要義,是故勤修此經,則能受持諸佛所說法也。
二、得受記。
殊勝莊嚴刹,大會諸聖衆,
光明及妙族,皆從此經得。
殊勝莊嚴刹者,所示佛土。大會諸聖衆者,所攝衆生。
光明妙族等,皆佛果所記之事也。
叁、結勸受持有二,初、應正思惟。
若人經七日,谛思惟此經,
八十億諸佛,爲說如斯法。
邪思慎莫思,不應思勿思,
以智爲正思,速得此經典。
邪思慎莫思者,勿貪著我所,結集世業也。不應思勿思者,勿沈于空寂,耽著涅槃也。以智爲正思者,照明無生行願成就也。
二、速得成佛。
勤修此法門,勿懼菩提遠,
如人至寶淵,隨意采衆寶。
若持陀羅尼,莫言無善報,
具足人天樂,近佛位非難。
若願速成佛,應持是經典,
畢竟定當得,無上大菩提。
人天二乘福報皆從如來功德所致,而由此經力方成正覺。是故持此經故,具足人天樂,乃至得菩提也。
正宗分中第二助行有二,初、明行法有叁,初、明四清淨行有二,初、長行。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成就四法,必定當得此陀羅尼。何等爲四
一者不樂愛欲;二者不生嫉妒;叁者于諸衆生能舍一切,無恚惱故;四者晝夜歡悅深樂求法。舍利弗!若薩成就如是四法,得此陀羅尼。
初二明不貪行,叁明不嗔行,四明不癡行。愛欲者著自榮華,嫉護者不耐他榮。以不貪故,不複染著世間利樂,自不希求,于他利樂能隨喜也。以不嗔故,于諸衆生有來侵損,舍而不較也。以不癡故,能晝夜精勤,深心好樂,求于正法也。以能離叁不善行,滅叁毒煩惱,故能得四種清淨無盡法門,而成此陀羅尼也。
二、重頌。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愛欲深熾盛,能爲地獄因,
魔王此障道,應當速遠離。
懈怠造諸罪,惡業墮泥犁,
展轉在其中,多劫無休息。
不應生嫉妒,斷利及名聞,
慈眼視貧窮,故獲如是位。
一切興诤訟,貪愛心悭吝,
若能悉斷除,當得如斯法。
晝夜勤求法,于衆生無恚,
複專樂此經,速能獲此典。
初二偈明貪欲過患。一爲地獄因,二能障道業,叁能令懈怠,四能令造罪。泥犁者梵語,此言地獄。第叁一偈明不嫉妒。于他名聞利養不應生嫉妒之心,應念彼由過去慈念貧窮,故今得斯利,當深信因果而隨喜也。第四偈明能舍一切。由于貪欲及悭恪,故多興诤訟,故應斷除悭貪,能舍一切也。第五偈明勤求正法。應以歡樂心,無恚害心,勤求正法,于此經典尤宜專心好樂也。
二、明四妙好行有二,初、長行。
複次舍利弗!若菩薩成就四法,得此陀羅尼。何等爲四
一者住寂阿蘭若行;二者悟人甚深法忍;叁者不樂名聞利養;四者能舍所愛之物乃至身命。菩薩成就如是四法,得此陀羅尼。
阿蘭若,此雲空寂無诤處。謂去村五百弓,空閑寂靜之處也。無生之法至極幽妙,故雲甚深。安住無生之理,心不傾動,故雲悟人甚深法忍。不貪世樂故,不樂名聞利養,乃至內外之物,一切能舍也。
二、重頌。
爾時世尊而說傾曰:
常習阿蘭若,諸佛所種贊,
勤行深法忍,當如救頭然。
悟人深法義,無毀告他人,
不應戀著家,名聞利養處。
勿于諸財寶,而生貪愛心,
樂少欲知足,如鳥無儲積。
既已得人身,常應修善行,
出家棄苦本,善哉得佛法。
僑慢等煩惱,皆令得清淨,
應當勤恭敬,尊重佛法僧。
貪利失念智,亦喪信施行,
如是之人等,去菩提甚遠。
是故應捐棄,名譽及利養,
修持清淨戒,正見慈悲行。
初有半偈明住阿蘭若處,次有一偈明悟人甚深法忍,未得應當勤求,猶如頭燃不遑暇息。已得應當安住,不生是非之心也。交有叁偈半明當舍家趣于非家,勿貪著于在家名聞利養財寶。已得不愛爲少欲,未得不求爲知足。當念在家爲衆苦之本,出家能得佛法;在家多諸僑慢煩惱,出家能勤恭敬尊重叁寶也。于自盛事深生醉染爲僑,恃己淩他爲慢。八僑者:一盛壯僑;二姓僑;叁富僑;四自在僑;五壽僑;六聰明僑;七行善僑;八色僑。七慢者:一慢;二過慢;叁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未有二偈明能舍一切貪利,不舍有其四失:一失念智;二失正信;叁失布施之行;四去菩提遠。是故應舍名聞利養,而修持正戒正見慈悲之行也。
叁、明四總持行有二,初、長行有四,初、標。
複次舍利弗!若菩薩成就四法得此陀羅尼。
二、征。
何等爲四
叁、釋有四,初、正憶念有叁,初、標征。
所謂人于八字之行,雲何八字
二、正釋有八,初、跛字行。
一者跛字,是第一義,一切法無我人義。
不空譯《出生無邊門陀羅尼儀軌》雲:“跛字者勝義。”又《大日經》卷二雲:“跛字門,一切諸法第一義谛不可得故。”《大日經義釋》卷五雲:“梵雲跛羅摩他,翻爲第一義,或雲勝義。薩底也,此翻爲谛。”“今此跛字行正明第一義相。龍樹雲:第一義名諸法實相,不破不壞故。複次諸法中第一,名爲涅槃。如阿昆昙雲:雲何無上法
謂智緣盡,智緣盡即是涅槃。若見跛字即知一切法不離第一義,第一義不離諸法實相,是爲字相。若知字門實義者,第一義亦不可得。何以故
無愛無著故。智度又雲:以衆生著涅槃音聲而作戲論,若有若無,以破著故,說涅槃空,是名第一義空,不破聖人心中所得,以聖人于一切法中不取相故。複次一切法皆人平等法界,則無高下,豈欲令無生法中有勝劣耶
是故第一義不可得也。”
二、攞字行。
二者攞字,人于如來無生法身,以非明照集智資糧,無所人相,以無生相而爲色身,以無盡相而爲色蘊人義。
不空譯《出生無邊門陀羅尼儀軌》雲:“攞者,無相隨形好故,是則法身。”《大日經》卷二雲:“邏字門,一切諸法一切相不可得故。”《大日經義釋》卷五雲:“梵雲邏吃灑,此翻爲相。有人言,性相無有差別,如說火性即是熱相。或言,少有差別,性言其體。相言可識。如釋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發割截染衣是其相。若見邏字門,即知一切法皆悉有相。相複有二種,一者總相,謂無常苦空無我。別相謂諸法雖無常無我,而有各各別相,如地堅水濕火熱風動等。舍爲施相,不悔不惱爲持戒相,心不變異爲忍相,發勤爲精進相,攝心爲禅相,無所住著爲慧相,能成事爲方便相,識作生死爲世間相,無識爲涅槃相等。今觀有爲無爲法體性皆空,此相與誰爲相耶
如中論叁相品及十二門中廣說。複次淨法界中百六十心等種種諸相本不生,則無造作,無造作故乃至畢竟無塵,無塵故離一切相,以離一切相故,名爲諸佛自證叁菩提也。”
叁、摩字行。
叁者摩字,智慧愚癡法作同類人義。
愚癡法者,系縛法也。智慧法者,解脫法也。不空譯《出生無邊門陀羅尼儀軌》雲:“嚩者,愚夫法,聖人法無二。”《大日經》卷二雲:“麼字門,一切諸法縛不可得故。”《大日經義釋卷》五雲:“梵雲滿馱,此翻爲縛。如人爲缧绁所拘,不可得動轉,是縛義。若以方便解是結時,則名解脫。若離身離繩,無別縛解法。如天帝釋以微細縛縛阿修羅王,置忉利天上,起念欲還時,五縛已在其身,若息念時,縛自除解。若波旬絹網,複過于此百千倍數,何況業煩惱縛無爲縛意生縛等耶!以要言之,若離諸因緣不隋諸法數者,乃得無縛,是爲字義。《中論》雲:若離五陰別有衆生者,則應以五陰縛衆生,而實離五陰無衆生。若離五陰別有煩惱者,則應以煩惱縛五陰,而實離五陰無別煩惱。以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無縛。無縛則無解,無縛解故,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如《觀縛解品》中廣說。複次若諸法本來不生乃至如聚沫者,是中誰爲能解
誰爲所縛
是故諸縛不可得也。”
四、舸字行。
四者舸字,分別業報亦無業報人義。
不空譯《出生無邊門陀羅尼儀軌》雲:“迦者,非業異熟。”《大日經》卷二雲:“迦字門,一切諸法離作業故。”《大日經義釋》卷五雲:“梵音迦哩耶,是作業義,如諸外道計有作者使作者等。諸部論師亦說有作、有作者、有所用作法,叁事和合故有果報。若因般若方便謂有決定,即墮無因,若墮無因,一切法則無因果。能生法名因,所生法名果。是二法無故,作及作者所用作法,罪福果報及涅槃道一切皆無。複次作作者,相因待生,若定有作法,則當定有作者,是皆不異外道論議,如《中論觀作作者晶》中廣說。今正觀察作作者等皆悉從衆緣生,即人本不生際。本不生際者,有佛無佛法爾如是,誰造作之乎
是故若見迦字,則知一切諸法皆是造作所成,名爲字相。若是作法者,當知畢竟無作,名爲真實義也。”
五、阇字行。
五者阇字,悟生老病死不生不滅人義。
不空譯《出生無邊門陀羅尼儀軌》雲:“惹者,無生無滅。”《大日經》卷二雲:“惹字門一切諸法生不可得故。”《大日經義釋》卷五雲:“惹哆也是生義。如泥團輪繩陶師等和合故有瓶生,縷繩機杼織師等和合故有疊生,持地築基梁椽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酪酪器鑽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種子地水火風虛空時節等和合故有芽生,內法因緣亦如是,無明行等各各生因而複生。是故若見惹字門,即知一切諸法無不從緣生。如說偈言:“衆因緣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白性者,雲何有是法。”是故生不可得也。外道論師說種種邪因緣,或無因緣生一切法。佛法中人亦有失般若方便故,取著因緣生滅相,如《中論》廣破。複次阿字門是諸法本性不生,惹字門以十喻觀生雖從緣有而不可得。若生畢竟不可得,則不異無生際。又十喻是心之影像,影像不出法界,故生亦不出無生際也。”
六、馱字行。
六者馱字,悟陀羅尼法體,空無相無願,寂如涅槃開解人義。
不空譯《出生無邊門陀…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略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