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失译舶口来智印经》同本。
《具诸威光三摩地经》,
未详。
《宝台经》,
未详。
《集诸菩萨三摩地经》,
未详。
《诸佛摄受经》,
隋阁那崛多译《诸佛护念经》十卷,今佚。
《集诸问经》,
未详。
《梵王问经》,
《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善吉问经》,
善吉者,梵云须菩提,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也,经未详。
《勇猛问经》,
未详。
《能满问经》,
能满者,梵云富楼那,佛弟子中说法第一。即《大宝积经》中富楼那会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海龙王问经》,
《海龙王问经》四卷,西晋竺法护译。
《无热恼龙王问经》,
无热恼池,梵云阿耨达池,在雪山之北,香醉山之南。此龙住彼池故名无热恼,又威德最胜,五金翅鸟诸怖,故名无热恼。经未详。
《树幢龙王问经》,
未详。
《宝掌问经》,
未详。
《宝髻问经》,
即《大宝积经》中《宝髻菩萨会》二卷,西晋竺法护译,与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中《宝髻菩萨品》同本。
《虚空音问经》,
未详。
《虚空吼问经》,
未详。
《幻网问经》,
未详。
《宝女问经》,
即《宝女所问经》四卷,西晋竺法护译,与《大方等大集经》中《宝女品》同本。
《妙女问经》,
即《大宝积经》中《妙慧童女会》一卷。与姚秦鸠摩罗什译《须摩提经》同本。
《善臂问经》,
即《大宝积经》中《善臂菩萨会》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师子问经》,
师子者,阿阁世王之子也,即《大宝积经》中《阿阇世王子会》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与西晋竺法护译《太子刷护经》同本。
猛授问经,
即《大宝积经·勤授长者会》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与宋施护译《无畏授所问大乘》同本。
《金光女问经》,
未详。
《说无尽慧经》,
即《大宝积经·无尽慧菩萨会》,唐菩提流志译。
《说无垢称经》,
即《维摩诘所问经》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与唐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六卷同本。无垢称者,一作净名,梵云维摩诘,毗耶离国之长者也。
《未生怨王经》,
未生怨,梵云阿阁世,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太子。因父亡而自立,即《阿阁世王经》二卷。后汉支娄加谶译,与宋法天译《未曾有正法经》六卷同本。
《谛实经》,
未详。
《那罗延经》,
《大乘集菩萨学论》中所引《作那罗延所问经》,未有全经。
《佛华严经》,
即《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又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
《莲华手经》,
即《华手经》十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千佛名经》,
即《三劫三千诸佛名经》三卷,梁失译。
《无量光众经》,
即《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刘宋畺良耶舍译。
《极乐众经》,
即《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二卷,唐菩提流志译。此经译本众多,通行者曹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二卷。
《集净莲华经》,
未详。
《大集经》,
即《大方等大集》三十卷,北凉昙无谶译。
《人一切道经》,
未详。
《宝幢经》,
即《大宝积经》中《护国菩萨会》二卷,隋阇那崛多译,与宋施护译《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同本。
《宝聚经》,
即《大宝积经》中宝梁聚会二卷,北凉道龚译。
《宝箧经》,
即《大方广宝箧经》二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彩画经》,
未详。
《高顶王经》,
未详。
如是等大乘经,有百俱胝部党差别。复有大乘《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众多部类皆是一切菩萨藏摄。
毗奈耶,此云调伏,调和三业,制伏恶行故,即是戒律也。阿毗达磨者,此云无比法,一切论部总名《阿毗达磨藏》。菩萨者,菩提萨埵之略,菩提此云觉,萨埵此云有情,亦云勇猛,求菩提之有情故,勇猛求菩提故。
复有声闻三藏,谓《素怛缆藏》、《阿毗达磨藏》。《素怛缆藏》有五阿笈摩,
阿笈摩,一作阿含,此云法归,亦云教法。
谓《长阿笈摩》,
即《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妙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中阿笈摩》,
.即《中阿含经》六十卷,东晋僧伽提婆译。
《增一阿笈摩》,
即《增一阿含经》五十卷,苻秦昙摩难提译。
《相应阿笈摩》,
即《杂阿含经》五十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杂类阿笈摩》,
即《杂藏经》,东土未传。
《毗奈耶藏》,藏中《有苾刍戒经》,
即诸部律中比丘戒。
《苾刍尼戒经》,
即诸部律中比丘尼戒。
《分别戒本》,
即诸部律中僧尼戒本。
《诸蕴差别》,
即诸部律中二十犍度。
及增一律,
即毗尼增一,于诸部律中,除四分律藏有之。
《阿毗达磨藏》中有《摄》、
《摄》应是巴利文论藏中之法聚论。
《六问》、《相应》、
《六问》应是巴利文论藏中之人施设论,《相应》是其分别论。
《发趣》等众多部类。
发趣即巴利文论藏中之发趣论。
复《有本生鬘赞》,
即《菩萨本生鬘论》十六卷,宋慧询、绍德等译。
《独觉鬘赞》,
即《辟支佛因缘论》一卷,附《秦录》。
如是等正法藏中,或是佛说,或菩萨说,或声闻说,或诸仙说,或诸天说,或智者说,能引义利,
《僧只律》卷十三云:“法者佛所说、佛印可,佛所说者佛口所说,佛印可者,佛弟子余人所说,佛所印可。”义利者,现益名义,当益名利。
乃至有能于四句颂,若自诵、若教他诵,若自读、若教他读,若自持、若教他持,若自解说、若教他解说,或于法师恭敬供养,或于经卷恭敬供养,谓以种种香华幡盖伎乐灯明而为供养,或于经卷以诸杂彩囊杷缕带而严饰之,
背文暗持曰诵,就文宣句曰读,领受在心忆而不忘曰持。吧者幅帛也。
由如是等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彼佛第二会中,以净信心,舍离家法,出趣非家,净除须发,披著法服,既预圣众,随宿愿力,便得涅槃,是名第二为法事故,种善根者所得果报。
非家者,无家也。
若诸国王及臣庶等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僧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谓诸苾刍苾刍尼众或次第请,或随缘请,于月一日或月八日或十五日设斋供养,或往寺中,若供养一,若供养众,或作给侍,或有供养修静虑者,或有供养诸说法者,或见有人欲于正法学习流布、从师听受,不作留难,施其所安,无令怯退,或设五年无遮大会,或施四方僧,或施寺舍及坐卧具,或施钟磬,或施园林,如是等类供养众僧,
次第请者,一名僧次请,谓施主不选其人,但顺僧中序次而供养。随缘请者,一名别请,请施主特选其人而请待也。一日八日十五日者,谓六斋日,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是恶日令人哀凶,若有是日受八戒持斋布施听法,是时诸天欢喜,小鬼不得其便。利益行者,斋者时食也,比丘戒过中不食故。静虑者,梵云禅那,此云定,谓由是寂静能审虑故。五年无遮大会者,梵云般遮于瑟,此云五年会,西俗五年一设大斋会故。
彼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
于彼佛第三会中,以净信心舍离家法,出趣非家,净除须发,披著法服,既预圣众,随宿愿力,便得涅槃,是名第三为僧事故,种善根者所得果报。
尔时庆友大阿罗汉为诸大众广说如上事已,以神通力于大众前,身升虚空,高七多罗树,示现种种不可思议双神变事,令所观众,增近胜道。
多罗树者,此云岸树,亦云高竦树,形如樱榈,高七八十尺,果熟则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双神变者,谓十八神变,一、右胁出水,二、左胁出火,三、左出水,四、右出火,五、身上出水,六、身下出火,七、身上出火,八、身下出水,九、履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空中没复现于地,十二、地没复现于空,十三、空中行,十四、空中住,十五、空中坐,十六、空中卧,十七、或现大身满虚空中,十八、大复现小也。增近胜道者,定慧增长,究竟圆满也。
时彼尊者现神变已,即于空中结跏跃坐,舍诸寿行及诸命行,人无余依般涅槃界,先定愿力,火起焚身,于虚空中雨身遗骨。时诸大众悲叹希有,竞收遗骨,起宰堵波,以诸香华宝幢幡盖伎乐灯明常为供养。
胜业者,胜妙行业也。解脱烦恼者,解谓离系,脱谓自在;烦是扰义,恼是乱义,贪嗔痴惑扰乱有情,故名烦恼。
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略注终
《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略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