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阿罗汉,多分住在耽没罗洲。
耽没罗,此云稻,所在未详。
第七尊者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僧伽茶洲。
僧伽荼,此云师子,在天竺南,今锡兰国也。
第八尊者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刺拿洲。
钵刺拿洲,未详。
第九尊者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香醉山中。
香醉山,一名香山,即今所谓昆仑山也。在赡部洲之中央,其南有池,名无热恼池,北为雪山。
第十尊者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梵云忉利天,为欲界第二天。在须弥山顶,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云三十三天。
第十一尊者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毕利扬瞿洲。
毕利扬瞿,此云谷,一云粟,所在未详。
第十二尊者与自眷属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半度坡山。
半度坡山,一作般茶婆山,此云白善山,为王舍城五山之一。见《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及《佛本行集经》卷四十八。
第十三尊者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胁山中。
广胁山,梵去毗富罗山,一作广普山,为王舍城五山之一。《长阿含经》卷十二及《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中云,此山是金毗罗神住处,过去世来,山名屡更。见《杂阿含经》卷三十四。
第十四尊者与自眷属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可住山,未详。
第十五尊者与自眷属千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鹫峰山中。
鹫峰山,梵云耆阁崛山,为王舍城五山之一。山顶似鹫又山中多鹫,故名。山最高大,多好林泉。圣人住处,如来在昔多住于此。
第十六尊者与自眷属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持轴山中。
持轴山,梵云伊沙驮罗山,山顶之形如车轴,故名。高广二万一千由旬,绕须弥山。七金山中之第二山。
诸仁者,若此世界一切国王、辅相、大臣、长者、居士、若男、若女,
积财聚德,称为长者;多财富乐,名曰居士。
发殷净心,为四方僧设大施会;或设五年无迹大会,或庆寺庆像庆经幡等施设大会,或延请僧至所住处设大福会,或诣寺中经行处等,安布上妙诸坐卧具,衣药饮食,奉施僧众,
四方僧者,一作十方僧,谓来往众客僧。四比丘以上一处和合是名僧伽,此云众。无遮大会,梵云般阇于瑟大会,请一切贤圣道俗贵贱,上下无遮,平等行施之法会也。经行者,于林间道中正直往来,消食诵经,以调意适性也。卧具者,床榻被褥枕帐也。又《四分律》中:三衣袈裟,总名卧具。
时此十六大阿罗汉及诸眷属,随其所应,分散往赴,现种种形,蔽隐圣仪,同常凡众,密受供具,令诸施主,得胜果报。如是十六大阿罗汉护持正法,饶益有情。
息妄契真,证会于正名圣,相彰于外曰仪。
至此南赡部洲人寿极短,至于十岁,刀兵劫起,互相诛戮,佛法尔时,当暂隐没。
人寿极短至于十岁者,在劫之初,人寿八万四千岁,诸恶业道,后复转增,故百年减一岁,至人寿十岁,是为减劫。刀兵劫者,是时人为非法,嗔毒转盛,相见即起猛利害心,随手所执皆成利刃,互相残害也。
刀兵劫后,人寿渐增,至百岁位,此洲人等厌前刀兵残害苦恼,复乐修善,时此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复来人中,称扬显说无上正法,度无量众,令其出家,为诸有情,作饶益事。
刀兵劫后,尔时人等,起上厌离,弃舍恶不善法,受行善法,故寿量渐增。百年增一岁,乃至寿量八万四千岁,是为增劫。
如是乃至此洲人寿六万岁时,无上正法流行世间,炽然无息。
传布曰流,通畅名行。
后至人寿七万岁时,无上正法方永灭没。时此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于此洲地俱来集会,以神通力,用诸七宝造宰堵波,严丽高广,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所有遗身驮都,皆集在内。
七宝者,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赤珠也。窣堵波者,旧作浮图,亦作塔婆,此云聚相,累石等高,以为相故。亦云方坟,亦云功德聚。应正等觉者,亦作应供、正遍知,为如来十号中之二。应供者,福田清净,应受物供故。正遍知者,其道正真,无法不知故。驮都者,此云界,亦云体,谓如来舍利,是金刚不坏之身。界,即如来之实体也。
尔时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绕牢堵波,以诸香华持用供养,恭敬赞叹,绕百千匝,瞻仰礼已,俱升虚空,向窜堵波作如是言:
绕百千匝者,旋绕行道致敬之仪。
“敬礼世尊释迦如来应正等觉,我受教勅护持正法,及与天人作诸饶益,法藏已没,有缘已周,今辞灭度。”
如来教法会藏多义,故名法藏;又多法集积,故名法藏。灭度者,梵云涅槃,大患永灭,度生死流,故名灭度。
说是语已,一时俱人无余涅槃,先定愿力。火志焚身,如灯焰灭,骸骨无余。
火生三昧,禅定力故,自身出火,梵身灰灭也。
时窣堵波便陷入地,至金轮际,方乃停住。尔时世尊释迦牟尼无上正法,于此三千大干世界,永灭不现。
世界最底为风轮,此风轮依止虚空厚十六亿由旬,坚如金刚。风轮上有水轮,深八亿由旬。水轮上有金轮,厚三亿二万由旬,径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由轮形金刚而成,故曰金轮。自水面八万由旬之下至于金轮谓金轮际。三千大干世界者,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外围以铁围山,为一日月所照临,是为一小世界;千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千小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为一三千大干世界,是为一佛土也。
从此无间,此佛土中有七万俱胝独觉一时出现,至人寿量八万岁时,独觉圣众复皆灭度。
俱胝者,千万也。独觉者,梵云辟支佛,生无佛世,常乐寂静,独自修行,观十二因缘之理,而觉悟无常,断或证理者也。
次后弥勒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世间,时瞻部洲广博严静,无诸荆棘,溪谷塠阜,平正润泽,金沙覆地,处处皆有清池茂林,名华瑞草,及众宝聚,更相辉映,甚可爱乐,人皆慈心,修行十善,以修善故,寿命长远,丰乐安隐,士女殷稠,城邑邻次,鸣飞相及。所营农稼,一种七获,自然成实,不须耕耘。
弥勒,此云慈氏。过去无量劫值弥勒如来而发心,修得慈心三昧,自尔至今,乃至成佛,常名慈氏。当释迦如来时,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从佛出家,受记为补处菩萨,先佛人灭,上生兜率天内院。经彼四千岁,即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等正觉。十善者,身三,不杀、不盗、不邪淫,口四,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不贪、不嗔、不痴也。殷者,盛也、大也。稠也,多也,密也。
诸仁者,于彼时中国界庄严,有情果报,陈之难尽,具如《弥勒成佛经》说。
《弥勒成佛经》者,佛因舍利弗问,说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时事,凡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弥勒如来成正觉已,为声闻众三会说法,令出生死,得证涅槃。第一会度九十六俱胝声闻众,第二会度九十四俱胝声闻众,第三会度九十二俱胝声闻众。
声闻者,闻佛声教,悟四谛,断见思惑而人涅槃者,是小乘弟子也。
若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佛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谓以七宝金银真珠璧玉香材钥石铜铁木石泥漆,或以缯缕,或以彩画作佛形象,及宰堵波,若大若小,乃至最小如指节量,或以香华诸妙供具,若多若少,而为供养,
此中佛事者,谓雕塑绣绘如来形象或塔也。钥石者似金,烧之赤色不黑。缯者帛也,缕者丝也、线也。
彼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彼佛第一会中,以净信心,舍俗出家,剃除须发,披著法服,既预圣众,随宿愿力,便得涅槃,是名第一为佛事者,种善根故所得果报。
善根者,此善坚固能生妙果及余善法,故谓之根,法服者,比丘三衣,如法制者名法服。宿愿力者,素愿也、本愿也。
若诸国王以及臣庶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法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
此中法事者,谓于经典读诵受持,讲说供养也。
谓于大乘素怛缆藏,所有甚深空性相应诸大乘经,
乘以运载为义,教法能运行人至于果证,故名为乘。大乘者,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名为大乘。《十二门论》云:“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除灭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素怛缆者,此云蜒,义翻为经,经典连持文义而使不散,喻艇贯物,故名蜒也。空性者,真如之异名,离于我执,依空所显,真实体性,名为空性。相应者,契合也。
谓《般若波罗蜜多经》,
般若者,此云智慧;波罗蜜多,此云到彼岸,到涅槃岸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唐玄奘译,更有五部般若、八部般若等。
《妙法芬陀利迦经》,
芬陀利迦,此云白莲华,即《妙法莲华经》七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金光明经》,
《金光明经》四卷,北凉昙无谶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唐义净译。
《金刚手藏经》,
金刚手,一作金刚萨缍,执金刚杵常侍卫佛;一名密迹金刚,即《大宝积经》中密迹力士会七卷,西晋竺法护译。又《如来不思议密秘大乘经》十卷,宋法护译经同本也。
《首楞伽摩三摩地经》,
首楞伽摩,一作首楞严,此云健相,毕竟坚固,无能坏伏,一切事竟也。三摩地者,此云等持,心离掉举云等,心不教乱云持。即《首楞严三昧经》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幻喻三摩地经》,
即如《幻三昧经》三卷,西晋竺法护译。与《大宝积经》中《善住意天子会》四卷同本也。
《大神变三摩地经》,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一卷,唐玄奘译,经来未尽。《集诸功德三摩地经》,
即《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如来智印三摩地经》,
即《大乘智印经》五卷,宋智吉祥译,与吴支谦译《慧印三昧经》、刘宋…
《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略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