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略注▪P3

  ..續本文上一頁阿羅漢,多分住在耽沒羅洲。

  耽沒羅,此雲稻,所在未詳。

  第七尊者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僧伽茶洲。

  僧伽荼,此雲師子,在天竺南,今錫蘭國也。

  第八尊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缽刺拿洲。

  缽刺拿洲,未詳。

  第九尊者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香醉山中。

  香醉山,一名香山,即今所謂昆侖山也。在贍部洲之中央,其南有池,名無熱惱池,北爲雪山。

  第十尊者與自眷屬千叁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叁十叁天。

  叁十叁天,梵雲忉利天,爲欲界第二天。在須彌山頂,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釋居中,故雲叁十叁天。

  第十一尊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畢利揚瞿洲。

  畢利揚瞿,此雲谷,一雲粟,所在未詳。

  第十二尊者與自眷屬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半度坡山。

  半度坡山,一作般茶婆山,此雲白善山,爲王舍城五山之一。見《增一阿含經》卷叁十二,及《佛本行集經》卷四十八。

  第十叁尊者與自眷屬千叁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脅山中。

  廣脅山,梵去毗富羅山,一作廣普山,爲王舍城五山之一。《長阿含經》卷十二及《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中雲,此山是金毗羅神住處,過去世來,山名屢更。見《雜阿含經》卷叁十四。

  第十四尊者與自眷屬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可住山,未詳。

  第十五尊者與自眷屬千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鹫峰山中。

  鹫峰山,梵雲耆閣崛山,爲王舍城五山之一。山頂似鹫又山中多鹫,故名。山最高大,多好林泉。聖人住處,如來在昔多住于此。

  第十六尊者與自眷屬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持軸山中。

  持軸山,梵雲伊沙馱羅山,山頂之形如車軸,故名。高廣二萬一千由旬,繞須彌山。七金山中之第二山。

  諸仁者,若此世界一切國王、輔相、大臣、長者、居士、若男、若女,

  積財聚德,稱爲長者;多財富樂,名曰居士。

  發殷淨心,爲四方僧設大施會;或設五年無迹大會,或慶寺慶像慶經幡等施設大會,或延請僧至所住處設大福會,或詣寺中經行處等,安布上妙諸坐臥具,衣藥飲食,奉施僧衆,

  四方僧者,一作十方僧,謂來往衆客僧。四比丘以上一處和合是名僧伽,此雲衆。無遮大會,梵雲般阇于瑟大會,請一切賢聖道俗貴賤,上下無遮,平等行施之法會也。經行者,于林間道中正直往來,消食誦經,以調意適性也。臥具者,床榻被褥枕帳也。又《四分律》中:叁衣袈裟,總名臥具。

  時此十六大阿羅漢及諸眷屬,隨其所應,分散往赴,現種種形,蔽隱聖儀,同常凡衆,密受供具,令諸施主,得勝果報。如是十六大阿羅漢護持正法,饒益有情。

  息妄契真,證會于正名聖,相彰于外曰儀。

  至此南贍部洲人壽極短,至于十歲,刀兵劫起,互相誅戮,佛法爾時,當暫隱沒。

  人壽極短至于十歲者,在劫之初,人壽八萬四千歲,諸惡業道,後複轉增,故百年減一歲,至人壽十歲,是爲減劫。刀兵劫者,是時人爲非法,嗔毒轉盛,相見即起猛利害心,隨手所執皆成利刃,互相殘害也。

  刀兵劫後,人壽漸增,至百歲位,此洲人等厭前刀兵殘害苦惱,複樂修善,時此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複來人中,稱揚顯說無上正法,度無量衆,令其出家,爲諸有情,作饒益事。

  刀兵劫後,爾時人等,起上厭離,棄舍惡不善法,受行善法,故壽量漸增。百年增一歲,乃至壽量八萬四千歲,是爲增劫。

  如是乃至此洲人壽六萬歲時,無上正法流行世間,熾然無息。

  傳布曰流,通暢名行。

  後至人壽七萬歲時,無上正法方永滅沒。時此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于此洲地俱來集會,以神通力,用諸七寶造宰堵波,嚴麗高廣,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所有遺身馱都,皆集在內。

  七寶者,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赤珠也。窣堵波者,舊作浮圖,亦作塔婆,此雲聚相,累石等高,以爲相故。亦雲方墳,亦雲功德聚。應正等覺者,亦作應供、正遍知,爲如來十號中之二。應供者,福田清淨,應受物供故。正遍知者,其道正真,無法不知故。馱都者,此雲界,亦雲體,謂如來舍利,是金剛不壞之身。界,即如來之實體也。

  爾時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繞牢堵波,以諸香華持用供養,恭敬贊歎,繞百千匝,瞻仰禮已,俱升虛空,向竄堵波作如是言:

  繞百千匝者,旋繞行道致敬之儀。

  “敬禮世尊釋迦如來應正等覺,我受教勅護持正法,及與天人作諸饒益,法藏已沒,有緣已周,今辭滅度。”

  如來教法會藏多義,故名法藏;又多法集積,故名法藏。滅度者,梵雲涅槃,大患永滅,度生死流,故名滅度。

  說是語已,一時俱人無余涅槃,先定願力。火志焚身,如燈焰滅,骸骨無余。

  火生叁昧,禅定力故,自身出火,梵身灰滅也。

  時窣堵波便陷入地,至金輪際,方乃停住。爾時世尊釋迦牟尼無上正法,于此叁千大幹世界,永滅不現。

  世界最底爲風輪,此風輪依止虛空厚十六億由旬,堅如金剛。風輪上有水輪,深八億由旬。水輪上有金輪,厚叁億二萬由旬,徑十二億叁千四百五十由旬,由輪形金剛而成,故曰金輪。自水面八萬由旬之下至于金輪謂金輪際。叁千大幹世界者,須彌山爲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繞之,外圍以鐵圍山,爲一日月所照臨,是爲一小世界;千小世界爲小千世界,千小世界爲一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爲一叁千大幹世界,是爲一佛土也。

  從此無間,此佛土中有七萬俱胝獨覺一時出現,至人壽量八萬歲時,獨覺聖衆複皆滅度。

  俱胝者,千萬也。獨覺者,梵雲辟支佛,生無佛世,常樂寂靜,獨自修行,觀十二因緣之理,而覺悟無常,斷或證理者也。

  次後彌勒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時瞻部洲廣博嚴靜,無諸荊棘,溪谷塠阜,平正潤澤,金沙覆地,處處皆有清池茂林,名華瑞草,及衆寶聚,更相輝映,甚可愛樂,人皆慈心,修行十善,以修善故,壽命長遠,豐樂安隱,士女殷稠,城邑鄰次,鳴飛相及。所營農稼,一種七獲,自然成實,不須耕耘。

  彌勒,此雲慈氏。過去無量劫值彌勒如來而發心,修得慈心叁昧,自爾至今,乃至成佛,常名慈氏。當釋迦如來時,生于南天竺婆羅門家,從佛出家,受記爲補處菩薩,先佛人滅,上生兜率天內院。經彼四千歲,即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人間,于華林園龍華樹下成等正覺。十善者,身叁,不殺、不盜、不邪淫,口四,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绮語,意叁,不貪、不嗔、不癡也。殷者,盛也、大也。稠也,多也,密也。

  諸仁者,于彼時中國界莊嚴,有情果報,陳之難盡,具如《彌勒成佛經》說。

  《彌勒成佛經》者,佛因舍利弗問,說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時事,凡一卷,姚秦鸠摩羅什譯。

  彌勒如來成正覺已,爲聲聞衆叁會說法,令出生死,得證涅槃。第一會度九十六俱胝聲聞衆,第二會度九十四俱胝聲聞衆,第叁會度九十二俱胝聲聞衆。

  聲聞者,聞佛聲教,悟四谛,斷見思惑而人涅槃者,是小乘弟子也。

  若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于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爲佛事,自種善根,或教他種,謂以七寶金銀真珠璧玉香材鑰石銅鐵木石泥漆,或以缯縷,或以彩畫作佛形象,及宰堵波,若大若小,乃至最小如指節量,或以香華諸妙供具,若多若少,而爲供養,

  此中佛事者,謂雕塑繡繪如來形象或塔也。鑰石者似金,燒之赤色不黑。缯者帛也,縷者絲也、線也。

  彼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善得人身,于彼佛第一會中,以淨信心,舍俗出家,剃除須發,披著法服,既預聖衆,隨宿願力,便得涅槃,是名第一爲佛事者,種善根故所得果報。

  善根者,此善堅固能生妙果及余善法,故謂之根,法服者,比丘叁衣,如法製者名法服。宿願力者,素願也、本願也。

  若諸國王以及臣庶一切施主,于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爲法事,自種善根,或教他種,

  此中法事者,謂于經典讀誦受持,講說供養也。

  謂于大乘素怛纜藏,所有甚深空性相應諸大乘經,

  乘以運載爲義,教法能運行人至于果證,故名爲乘。大乘者,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名爲大乘。《十二門論》雲:“于二乘爲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爲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爲大;又能除滅衆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爲大;又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爲大;又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爲大。”素怛纜者,此雲蜒,義翻爲經,經典連持文義而使不散,喻艇貫物,故名蜒也。空性者,真如之異名,離于我執,依空所顯,真實體性,名爲空性。相應者,契合也。

  謂《般若波羅蜜多經》,

  般若者,此雲智慧;波羅蜜多,此雲到彼岸,到涅槃岸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唐玄奘譯,更有五部般若、八部般若等。

  《妙法芬陀利迦經》,

  芬陀利迦,此雲白蓮華,即《妙法蓮華經》七卷,姚秦鸠摩羅什譯。

  《金光明經》,

  《金光明經》四卷,北涼昙無谶譯。《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唐義淨譯。

  《金剛手藏經》,

  金剛手,一作金剛薩缍,執金剛杵常侍衛佛;一名密迹金剛,即《大寶積經》中密迹力士會七卷,西晉竺法護譯。又《如來不思議密秘大乘經》十卷,宋法護譯經同本也。

  《首楞伽摩叁摩地經》,

  首楞伽摩,一作首楞嚴,此雲健相,畢竟堅固,無能壞伏,一切事竟也。叁摩地者,此雲等持,心離掉舉雲等,心不教亂雲持。即《首楞嚴叁昧經》叁卷,姚秦鸠摩羅什譯。

  《幻喻叁摩地經》,

  即如《幻叁昧經》叁卷,西晉竺法護譯。與《大寶積經》中《善住意天子會》四卷同本也。

  《大神變叁摩地經》,

  《寂照神變叁摩地經》一卷,唐玄奘譯,經來未盡。《集諸功德叁摩地經》,

  即《集一切福德叁昧經》叁卷,姚秦鸠摩羅什譯。

  《如來智印叁摩地經》,

  即《大乘智印經》五卷,宋智吉祥譯,與吳支謙譯《慧印叁昧經》、劉宋…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略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