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略注▪P4

  ..續本文上一頁上所觀行相,了了分明,心無散亂也。

  二空觀。有二:一總標。

  複應思惟:我今所與衆生安樂,但唯是想,如幻如化。

  想者,謂心取相。如幻者,《維摩經·方便品》雲: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以諸法從因緣生,不自在,不久住,故如幻。如化者,無而忽起,名之爲化。以諸法空而無實,無生住滅,故雲如化。如上事觀成已,應觀但是心所取相,從因緣生,空而無實也。

  二別譬。有四:一幻喻。

  譬如幻師作所幻事,我亦如是。與諸衆生種種安樂,又如幻物,無有自性。一切衆生亦複如是,本來無有我我所性。

  以此四喻顯明空性。初二喻明所觀空,無實體故如幻,唯假名故如焰。後二喻明能觀空,無作者故如夢,無明現故如醫也。《金剛般若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雲:觀察體性如幻。如因幻力變作女人,容貌可觀,體性非有。不了之者取爲真實,一切法亦複如是,從妄緣生,初無實體,未了實者,生有體見。《大日經義釋》雲:幻謂如咒術藥力能造所造種種色像,惑身眼故,見希有事,展轉相生,往來十方,然彼非去非不去,何以故,本性淨故。又雲:依叁密修行,得成一切奇特不思議事。雖一一緣中谛求,畢竟離于四句,法爾如是,不異淨心,而自在神變,宛然不謬。今此慈觀,不思議事宛爾現前,亦應如是知也。

  二焰喻。

  又如渴鹿于陽焰中妄生水想,勤苦奔逐。我心行慈,當知亦爾。又如陽焰,水不可得。一切諸法,亦複如是,無有我性。

  《大日經義釋》雲:如春月地氣日光,望之如水,迷渴者生企求心,奔趣從勤,去之彌遠。衆生亦爾,不知緣起性空,有法想生。若悟實相,即想本不生也。又雲:如真言行者,如瑜伽中見種種殊特境界,乃至諸佛海會,無盡莊嚴,爾時應作此陽焰觀,了知唯是假名,離于慢著,轉近心地,則悟加持神變種種因緣但是法界炎耳。今此所觀亦無實性,但由想成此法界炎耳。

  叁夢喻。

  又如夢中見種種物,夢心分別謂爲實事,及至覺時,了無所在,應知諸法皆亦複然。

  《金剛般若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雲:觀察作者如夢,譬如夢事,隨先見聞憶念分別熏習法故,雖無作者,種種境界分明現前,如是衆生無始時來,有諸煩惱、善不善業,熏習而住,雖無有我是能作者,而現無涯生死等事。《大日經義釋》雲:真言行者瑜伽之夢,亦複如是,或須臾間備見無量加持境界,或不起于座而經多劫,或遍遊諸佛國土,親近供養利益衆生。此事于諸衆因緣中觀察都無所起,不出一念淨心,然亦分別不謬。今修慈觀,亦應如是了知,心不疑怪,亦不生著也。

  四瞖喻。

  如翳目者于淨室中見種種物謂之爲有,其人後得阿伽陀藥,治眼翳盡,所見之物悉皆隨滅。如是衆生以有身見及邊見,故而有我想,若得智慧藥滅除此見,所有我想亦隨止息。

  《金剛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雲:觀察境物如瞖,譬如瞖目于淨室中見有毛輪飛花二月,無明瞖識亦複如是,于真實理無物之處,而見內外、世出世間種種諸法。《金剛仙論》雲:如瞖者亦喻能見心,如人目上有瞖,于虛空中妄見毛輪等色,以之爲實。觀有爲法亦複如是,于色等有爲虛妄法中謂不實爲實,以心倒取境故也。如是于此慈觀應知,亦依衆生身見、邊見之臀而得建立。若離此見,則無有我,唯是法界清淨心也。

  叁結示。

  是故我應如是修慈,如從夢覺離我我所。

  我者,自身。我所者,外境。離我者,衆生空。離我所者,法空。由觀諸法如幻,如焰,如夢如腎故,則于五蘊不複施立主宰名之爲我,而知五蘊假合,故離于我。亦不複執五蘊有實體性而得自在以爲我所,而知諸法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無我所,于是則能,無緣大慈遍及一切也。

  大文第叁流通分。有二:一佛示功德。有四:一贊修。

  佛子,當知此修慈者乃至未能離于分別,未能不起我我所見,當得六種梵天之福。若舍分別,離我我所,此則名爲廣大之慈,先世已來所有罪障皆得除滅,不久當證無上菩提。

  離于分別,謂得無分別智已。離能取所取故,智與真如平等不異,亦名得無生忍。《大智度論》卷五十雲:無生忍法者,于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即是證得初地也。今言未離分別,未能不起我我所見,即是于資糧道中以分別心有所得心,而修于慈則得梵福。若能得無生忍已,則能滅除罪障而證菩提。

  二誠修。

  佛子,一切菩薩皆應如是修習慈心,汝以修慈,名爲慈氏。

  以是故,若賢若聖,皆應修于慈心。舉彌勒以證,謂其修慈,通于果覺也。

  叁勸聞

  佛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得聞此修慈經者,則能銷滅無始時來諸惡業障,離衆病厄,爲一切人之所愛敬,于其中間或至臨終,必得奉見十方諸佛,及與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或得叁昧,或得法忍,或得人于陀羅尼門,其心安隱,無有死畏,永離一切諸惡道苦,必生清淨極樂佛國。

  聞此修慈經,謂種姓住十信位已滿,但可聞熏,未能修習。由此功德,則于現生滅除罪障,命終以後往生淨土也。得叁昧,謂生定。得法忍,謂發慧。法忍者,知一切法空無所有,而能建立一切法,于諸法性相忍可信證也。陀羅尼者,此雲總持。《智度論》卷五雲:“陀羅尼者,秦雲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能遮者,惡不善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佛地論》卷五雲:陀羅尼者,增上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

  四喻顯。

  佛子,譬如有人于叁界中盛滿七寶,日以叁時奉施如來,盡于一劫,其人功德應知亦爾,何況有能修習之者。假使無量諸佛于一劫中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聞經功德等,于一劫之中日別叁時,以七寶奉施如來,修習功德,無有邊際,則諸佛說不能盡。

  二大衆奉行。

  佛就此經已,彌勒菩薩摩诃薩及十方國土諸來梵衆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略注終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略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