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所观行相,了了分明,心无散乱也。
二空观。有二:一总标。
复应思惟:我今所与众生安乐,但唯是想,如幻如化。
想者,谓心取相。如幻者,《维摩经·方便品》云: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以诸法从因缘生,不自在,不久住,故如幻。如化者,无而忽起,名之为化。以诸法空而无实,无生住灭,故云如化。如上事观成已,应观但是心所取相,从因缘生,空而无实也。
二别譬。有四:一幻喻。
譬如幻师作所幻事,我亦如是。与诸众生种种安乐,又如幻物,无有自性。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本来无有我我所性。
以此四喻显明空性。初二喻明所观空,无实体故如幻,唯假名故如焰。后二喻明能观空,无作者故如梦,无明现故如医也。《金刚般若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云:观察体性如幻。如因幻力变作女人,容貌可观,体性非有。不了之者取为真实,一切法亦复如是,从妄缘生,初无实体,未了实者,生有体见。《大日经义释》云:幻谓如咒术药力能造所造种种色像,惑身眼故,见希有事,展转相生,往来十方,然彼非去非不去,何以故,本性净故。又云:依三密修行,得成一切奇特不思议事。虽一一缘中谛求,毕竟离于四句,法尔如是,不异净心,而自在神变,宛然不谬。今此慈观,不思议事宛尔现前,亦应如是知也。
二焰喻。
又如渴鹿于阳焰中妄生水想,勤苦奔逐。我心行慈,当知亦尔。又如阳焰,水不可得。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我性。
《大日经义释》云:如春月地气日光,望之如水,迷渴者生企求心,奔趣从勤,去之弥远。众生亦尔,不知缘起性空,有法想生。若悟实相,即想本不生也。又云:如真言行者,如瑜伽中见种种殊特境界,乃至诸佛海会,无尽庄严,尔时应作此阳焰观,了知唯是假名,离于慢著,转近心地,则悟加持神变种种因缘但是法界炎耳。今此所观亦无实性,但由想成此法界炎耳。
三梦喻。
又如梦中见种种物,梦心分别谓为实事,及至觉时,了无所在,应知诸法皆亦复然。
《金刚般若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云:观察作者如梦,譬如梦事,随先见闻忆念分别熏习法故,虽无作者,种种境界分明现前,如是众生无始时来,有诸烦恼、善不善业,熏习而住,虽无有我是能作者,而现无涯生死等事。《大日经义释》云:真言行者瑜伽之梦,亦复如是,或须臾间备见无量加持境界,或不起于座而经多劫,或遍游诸佛国土,亲近供养利益众生。此事于诸众因缘中观察都无所起,不出一念净心,然亦分别不谬。今修慈观,亦应如是了知,心不疑怪,亦不生著也。
四瞖喻。
如翳目者于净室中见种种物谓之为有,其人后得阿伽陀药,治眼翳尽,所见之物悉皆随灭。如是众生以有身见及边见,故而有我想,若得智慧药灭除此见,所有我想亦随止息。
《金刚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云:观察境物如瞖,譬如瞖目于净室中见有毛轮飞花二月,无明瞖识亦复如是,于真实理无物之处,而见内外、世出世间种种诸法。《金刚仙论》云:如瞖者亦喻能见心,如人目上有瞖,于虚空中妄见毛轮等色,以之为实。观有为法亦复如是,于色等有为虚妄法中谓不实为实,以心倒取境故也。如是于此慈观应知,亦依众生身见、边见之臀而得建立。若离此见,则无有我,唯是法界清净心也。
三结示。
是故我应如是修慈,如从梦觉离我我所。
我者,自身。我所者,外境。离我者,众生空。离我所者,法空。由观诸法如幻,如焰,如梦如肾故,则于五蕴不复施立主宰名之为我,而知五蕴假合,故离于我。亦不复执五蕴有实体性而得自在以为我所,而知诸法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无我所,于是则能,无缘大慈遍及一切也。
大文第三流通分。有二:一佛示功德。有四:一赞修。
佛子,当知此修慈者乃至未能离于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当得六种梵天之福。若舍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先世已来所有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
离于分别,谓得无分别智已。离能取所取故,智与真如平等不异,亦名得无生忍。《大智度论》卷五十云:无生忍法者,于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即是证得初地也。今言未离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即是于资粮道中以分别心有所得心,而修于慈则得梵福。若能得无生忍已,则能灭除罪障而证菩提。
二诚修。
佛子,一切菩萨皆应如是修习慈心,汝以修慈,名为慈氏。
以是故,若贤若圣,皆应修于慈心。举弥勒以证,谓其修慈,通于果觉也。
三劝闻
佛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得闻此修慈经者,则能销灭无始时来诸恶业障,离众病厄,为一切人之所爱敬,于其中间或至临终,必得奉见十方诸佛,及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或得三昧,或得法忍,或得人于陀罗尼门,其心安隐,无有死畏,永离一切诸恶道苦,必生清净极乐佛国。
闻此修慈经,谓种姓住十信位已满,但可闻熏,未能修习。由此功德,则于现生灭除罪障,命终以后往生净土也。得三昧,谓生定。得法忍,谓发慧。法忍者,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建立一切法,于诸法性相忍可信证也。陀罗尼者,此云总持。《智度论》卷五云:“陀罗尼者,秦云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佛地论》卷五云: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
四喻显。
佛子,譬如有人于三界中盛满七宝,日以三时奉施如来,尽于一劫,其人功德应知亦尔,何况有能修习之者。假使无量诸佛于一劫中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闻经功德等,于一劫之中日别三时,以七宝奉施如来,修习功德,无有边际,则诸佛说不能尽。
二大众奉行。
佛就此经已,弥勒菩萨摩诃萨及十方国土诸来梵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终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