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人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义证

  大方广佛华严经人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义证

  唐特进试鸿胪卿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优婆塞周演济分章集证

  《大方广佛华严经·人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者,即《华严经·人法界品》善财童子所参第四十三善知识文。晋译《华严》六十卷,原缺九知识,此章亦在所缺中。唐垂拱中地婆诃罗对勘梵本,始补译会人,是为第一译。证圣中实叉难陀所译《华严经》八十卷之文为第二译,贞元中般若重译“人法界晶”文,名曰《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为第四译。今所释者,乃不空三藏别译,为第三译。考之天竺文字,积文成名,积名成句,故曰名句文身。文身者,字母是也。综观诸经所论字母,凡有二种:一者五十二字母,二者四十二字母。说五十二字母者,有《大般涅槃经》、《普曜经》、《佛本行集经》、《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文殊问经》等,是天竺基本字母,凡十有六音三十六母,由此基本字母二合三合,重重相呼,则有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字母。说四十二字母者,有《大般若经》、《大集经》、《守护国界主经》、《华严经》等,乃于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字母中选出四十二字母,即是毗卢遮那海印三昧所显也。唐清凉大师《华严疏钞》释此字门,杂用《涅槃》等义,勘之梵音,颇多乖舛。今之唱诵华严字母者,以四十二字与十四音叠相转和,成五百八十八字,不知始于何时,疑是元人所作。亦杂用五十二字母法,大非所宜。法门既异,经论无本,不应杂揉。成慢法罪,是故今释此品全用《般若》、《智论》、《大集》等文。庶几法门分齐、转则有序也。《光赞》、《放光》及《大般若》,既是般若流派,今不具引,须者可阅。自来古德于此字门不多解释。昔南岳思大师有四十二字门两卷,唐释静法有章名为洲液。六门分别,一释名、二体性、三建立、四释相、五利益、六问答。二书今皆不传。智者大师《梵网戒疏》云:南岳师云,四十二字门是佛密语。何必不表四十二位

  诸学人执释论无此解,每疑不用,但论本文千卷,什师九倍略之,何必无此解。深应冥会。又云,广乘品明一切法皆是摩诃衍竟,即说四十二字门,岂非圆菩萨从初发心,得诸法实相,具一切法,至妙觉地,穷一切法底,此义与圆位甚自分明。今释此观门,略宗斯义,释文多是摘取《华严经》文,既前后糅集,不及一一标举也。

  序 分

  依教趣求章第一

  尔时善财童子从天下,向迦毗罗城,至善知众艺童子所。

  “迦毗罗”,此云妙德,又云黄头居处。谓上古有黄头仙人,依此修道,故因为名,即如来下生之地,净饭王所治之境也。善财既于三十三天参天主光天女竟,故云“从天下”。据《华严经》从天下已,初谒童子师,名曰遍友,次方谒众艺童子也。

  见敬咨问章第二

  头顶礼敬,于一面立,白言:圣者,我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

  云何修菩萨道

  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学摄于解,破见所断所知烦恼二障,修摄于行,破修所断所知烦恼二障。教者教授以成解,诲者诲示以成行。

  [唐地婆诃罗译]尔时善财即至其所,头顶礼敬,于一面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唐实叉难陀译]尔时善财即至其所,头顶礼敬,于一面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

  云何修菩萨道

  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唐般若译]尔时善财即至其所,顶礼其足,绕无数匝,于前合掌,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

  云何修菩萨道

  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正宗分

  授法标体章第一

  时彼童子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善知众艺。

  “善知众艺”者,谓以无碍智穷世出世间之技艺也。众艺是所知所解。世间技艺,则文字等也。善知者,是能知巧智。善谓善巧,知谓通达,以善巧智通达世间众艺,成出世般若,故以为名,以善巧量智为体。

  [唐地婆诃罗译]时彼童子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善转众艺。

  [唐实叉难陀译]时彼童子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善知众艺。

  [唐般若译]时彼童子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具足圆满善知众艺。

  根本业用章第二

  我恒称持人此解脱根本之字。

  字母是众艺之胜、书说之本,故偏明之。《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名之为“海印陀罗尼门”,《摩诃般若经》名之为“字等语等诸字入门”。《守护国界主经》卷三云:“复次,善男子,何等名为海印陀罗尼门

  ”善男子,如大海水印现一切,谓四天下所有色相,或众生色相,或非众生色相,山泽原阜、树木丛林、药草百谷、日月星辰、摩尼云电、村营聚落、城邑王都,及与诸天男女宫殿一切资具、香林池沼、渠河泉流、绮丽严饰,如是等类上、中、下品一切色相,于大海中平等印现,故说大海为第一印最胜妙印,希奇殊特,无等无过。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此海印甚深三昧,得与一切众生身平等印,得与众生语平等印,得与众生心平等印,十方世界诸佛语业转妙*轮,菩萨皆众海印所流,于口门中平等演说,随于所说皆与诸佛法印无违,亦无疑惑,能令法界一切众生皆悉悟解,故说此印诸印中上。”《摩诃般若经》卷六云: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字等语等诸字入门。《大智度论》释曰:字等语等者,是陀罗尼于诸字平等无有爱憎。又此诸字因缘未会时,亦无终归,亦无现在,亦无所有,但住我心中,忆想分别觉观心说,是散乱心语不见实事,如风动水,则无所见。等者,与毕竟空涅槃同等。菩萨以此陀罗尼于一切法通达无碍,是名字等语等。问曰:若略说则五百陀罗尼门,若广说则无量陀罗尼门,今何以说是字等陀罗尼名为诸陀罗尼门

  答曰:先说一大者,则知余者皆说。此是诸陀罗尼初门,说初余亦说。复次,诸陀罗尼法皆从分别字语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阿后茶,中有四十。”

  [唐地婆诃罗译]我恒唱持人此解脱根本之字。

  [唐实叉难陀译]我恒唱持此之字母。

  [唐般若译]我恒唱持此之字母。

  阿字门章第三

  阿(上声)字时,名由菩萨威德人无差别境界般若波罗蜜门,悟一切法界不生故。

  皆言般若波罗蜜门者,以字人于无相智故,字义为门故,然初五字即全是文殊真言。《文殊五字经》云:“受持此陀罗尼,即人一切法平等,速得成就摩诃般若。才诵一遍,如持一切八万四千修多罗藏。”《毗卢遮那成佛经》云:“甚深,相无相,劣慧所不堪,为化是等故,兼存有无说。”从字人者是有,无相智是无,故念诵瑜伽字者,先观字相,后人字义。阿字相观曰:八叶白莲一时开,炳现阿字素光色。斯即字相也,而智表菩提心,悟本不生,圆满具足,犹如月轮,即是字义,相有而义无也。今经唱阿字时即是相,人般若门即是无相;又唱字即名字般若,人般若门即观照般若,悟不生等即实相般若。初唱阿字时人般若门名威德等者,相语威德名阿答摩,是故唱世阿字时,便即转入般若威德也。夫阿者是无住义,以无生之理,统该万法。故经云:无差别境,而菩萨得此无生,则能达诸法空,断一切障,故云威德。《华严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斯人见如来。”所有二意:一,以无生即般若,般若一法每门不同,或无生门,或无灭门,如是无住无依等皆般若门。今以无生为门,若见无生,即见般若。二,以无生为门,不得无生,方具般若。其无灭等诸法例然。《守护国界主经》云:“婀[上短]字印者,以一切法性无生故。”《摩诃般若经》云:“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故。”《大智度论》释云:“得是字,陀罗尼菩萨,若一切语法中闻阿字,即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复次,“悟一切法不生”者,发真无漏,断无明初品,修持于心,犹如虚空,即是住法性,即是住实相,住于圆满清净菩提之心,住于三德涅槃秘密之藏。所谓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即是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闻法不由他悟,是名由菩萨威德人无差别境界,即圆初住位也。

  [唐地婆诃罗译]唱阿字时,人般若波罗蜜门,名菩萨威德各别境界。

  [唐实叉难陀译]唱阿字时,人般若波罗蜜门,名以菩萨威力人无差别境界。

  [唐般若译]所谓唱婀字时,能甚深入波若波罗蜜门,名以菩萨胜威德力显示诸法本无生义。

  啰字门章第四

  啰字时,人无边际差别般若波罗蜜门,悟一切法离尘垢故。

  《文殊五字经》云:“哕字是清净无染离尘垢义。”若有尘垢,即有分别。若有分别,即有边际。若无尘沙微细垢者,则无处不解,唯是平等一味,方名真实清净矣。诸译第二皆作哕字,唐译《华严》作多字,今世通行遂皆作多,实误。《守护国界主经》云:“啰字印者,以一切法无染著故。”《摩诃般若经》云:“罗字门,一切法离垢故。”《智论》释云:“若闻啰字,即随义知一切法离垢相。”罗阇,秦言垢。复次,若能“悟一切法离尘垢”者,则能真正发菩提心,慈悲誓愿,怜愍一切,发十种心,所谓利益心、大悲心、安乐心、安住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同己心、师心、导师心,是名人无边际差别,即圆治地住位也。

  [唐地婆诃罗译]唱啰字时,人般若波罗蜜门,名平等一味最上无边。

  [唐实叉难陀译]唱多字时,人般若波罗蜜门,名无边差别门。

  [唐般若译]唱啰字时,能甚深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遍显示无边际微细解。

  跛字门章第五

  跛字时,人法界际般若波罗蜜门,悟一切法胜义谛不可得故。

  《文殊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人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义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