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略注

  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略注

  阿罗汉者,小乘之极果。此有三义:一者杀贼,杀烦恼贼故;二者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三者不生,不受未来生死故。难提密多罗者,此云庆有。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玄奘姓陈,俗名棉。兄长捷先出家,在洛阳净土寺。师十三岁亦人净土寺出家,就慧景听涅槃经,于严法师受摄大乘论,令名夙著。武德元年与兄共人长安,寻赴成都,就道基、宝迁二师学摄论昆昙,就震法师听讲发智论。五年受具足戒。又习律部。既而往荆州,讲摄论昆昙。往相州谒慧休,往赵州受成实于道深。寻人长安,就道岳学俱舍,就法常、僧辩二大德听摄大乘论。以诸师各异宗途,圣典亦有隐晦,乃欲西行以明之。表请,不许。师不为屈,以贞观三年八月万里孤征。备尝艰苦,经西蕃诸国,贞观七年至印度巡礼圣迹,从砾迦国僧般若羯罗读昆婆娑论;至迦毕试国安居沙落迦寺,与大乘僧秣奴若瞿沙、萨婆多部僧阿黎耶伐摩等共集法会;至迦湿弥罗国就僧称法师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因明、声明论等,兼与大乘学僧昆戍陀僧诃考核诸经论;至磔迦国于长年婆罗门受百论、广百论;于至那仆底国就毗腻多钵腊婆学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至阁烂达罗国从旃达罗伐摩受众事分昆婆娑;至宰禄勤那国就阁那崛多听经部毗婆娑;入秣底补罗国就德光弟子蜜多斯那学辩真论、随发智论;至羯若鞠阇国与毗离耶摩那读佛侠毗婆娑。于吠多补罗城得菩萨藏经,遂至摩揭陀国,人那烂陀寺,以戒贤为师,学瑜伽论。又听讲顺正理。显扬,对法等诸论。后赴伊烂拿钵伐多国与怛他揭多氇多等共读毗婆沙等诸论。至骄萨罗国就婆罗门受集量论;赴驮那羯磔迦国从大众部僧苏部底等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及大乘诸经论;至钵伐多国从大德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摄正法论等;还摩揭陀国至杖林山胜军论师所学唯识抉择论、意义理论、庄严经论等。师子光讲中、百二论,破瑜伽之义。师乃和会中观、瑜伽二宗,述会宗论三千颂,光惭赧而退。又遇顺世外道。师与之论难,亦伏之。且得乌茶国小乘论师所制破大乘论七百颂,指摘其谬说,作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戒日王敬师甚厚,为设大会,集诸国义解之徒于曲女城。师立量明大乘唯识之义,无一人能致难者。以贞观十九年返至长安,以所获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献于朝。太宗使于弘福寺传译之。高宗永徽三年请于朝,于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显庆四年高宗以玉华宫为寺荐先帝,使师居之。所译经论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麟德元年示寂,寿六十五。事迹详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及《大唐西域记》等。

  如是传闻,佛薄伽梵般涅槃后八百年中。

  佛者,具云佛陀。此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为佛陀,薄伽梵者,义云世尊。佛地论卷十六,依六义转: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般涅槃者,般是大义、圆义;涅槃,此云寂灭。灭诸烦恼,离诸有为,德无不备,障无不尽,名般涅槃。

  执师子国胜军王都。

  执师子国者,梵云僧伽罗。释迦如来因地为大商主之名。始人彼处而立国,因取其名,以为国号,见《大唐西域记》卷十一,即今之锡兰国也。然僧伽罗史中无有国王名胜军。历考诸传记,惟有如来在世时舍卫国波斯匿王此云胜军。西藏译本云:尸毗迦国加持城军王,则其地既非舍卫,亦非锡兰也。

  有阿罗汉名难提密多罗(唐言庆友),具八解脱、三明六通、无诤愿智、边际定等。无量功德,皆悉具足。

  八解脱者:一、内有色想渺》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此八能脱心虑,背彼五欲,舍其着心,故名解脱。三明者: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生死之相;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生死之相;三、漏尽明,如实了知证四谛理解脱漏心生死已尽之相。六通者: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及见一切世界种种形色;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心数法,种种所缘念事;宿命通,能知自他过去一世二世,乃至八万大劫宿命及所行之事;神足通,能飞行速到山障无碍,及转变自身他身世间所有随心自在;漏尽通,发见思真智三漏永尽也。无诤愿智者,《成实论》卷二十云:无诤智者随以何智不与他诤,此名无诤。有人言:慈心是也。以慈心故不恼众生。复有人言:空行是也。以此空行,不与物诤。又有人言:乐涅槃心见。以乐涅槃,故无所诤。又云:愿智者,于诸法中无障碍智。边际定者,亦名边际智。《成实论》卷二十云:随行者得最上智。以一切禅定熏修增长,若于增损寿命等中得自在力,名边际智。

  有大威神,名称高远。

  外使物畏曰威,内难测度日神。

  以愿智力能知此界一切有情种种心行,复能随顺作诸饶益。

  心行者,心念迁流思虑善恶之谓。

  化缘既毕,将般涅槃。

  化缘者,教化之因缘也。

  集诸芯刍苾尼等,说己所证诸妙功德,及应所行利乐有情诸胜事业,皆悉成办。

  苾刍者,一作比丘,出家佛弟子之都称。此有四义:一、净乞食;二、破烦恼;三、净持戒;四、能怖魔。苾刍尼者,尼乃女声也。证者,以无漏智契真实理也;功德者,资润福利曰功,满足善行名德;利乐者,利济后世,安乐现生故;有情者;梵云萨缍,有情识故。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名有情。

  告时众曰:自今以后无复所为,唯无余依是所归趣,仁等当知有疑可问。

  无余依者,无余依涅槃之称。依谓依身,有漏依身永灭无余,故名无余依;仁等,乃呼之人敬称。

  时诸大众闻是语已,举声号哭,不能自持,宛转于地。或起唱言。佛薄伽梵久已涅槃,诸圣弟子亦随寂灭,世间久空,无真调御。今唯尊者,为天人眼,如何复欲弃舍我等

  愿垂哀愍,少留寿命。

  调御者,如来十号之一。一切众生喻如狂象恶马,佛如象马师而调伏惊御之也。尊者为阿罗汉之尊称。腊高德重,为人所尊故。

  尊者庆友慰喻众言:“不须啼泣!仁者当知世间法尔,有生必灭。”

  法尔者,不假造作,法自如此也。

  诸佛如来降伏四魔,于寿自在,随顺世故,犹示涅槃。

  如来者,《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四魔者,一、烦恼魔,恼害身心故;二、五阴魔,能生苦恼故;三、死魔,能绝命根故;四、天魔,能害善事故。魔者,梵语魔罗,此云夺命、障碍、破坏等义。于寿自在者,谓成就法身,能以方便随机示现、长短寿量、心无里碍也。示者,谓应机显现也。

  况我今者,岂宜恒住

  设随汝请,亦无利益。当体此意,勿生忧恼!但有疑者,应可速问。

  恒住者,常在世间也。

  诸苾刍等虽承告示,犹增涕噎。良久乃问:我等未知世尊释迦牟尼无上正法当住几时

  

  世尊者,十方三世世界中尊,故名世尊。释迦姓也,此云能。牟尼德号也,此云寂默,一云仁也。

  尊者告曰:“汝等谛听!如来先已说《法住经》,今当为汝粗更宣说。”

  《法住经》者,《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一卷,唐玄奘译。

  佛薄伽梵般涅槃时,以无上法付嘱十六大阿罗汉并眷属等,令其护持,使不灭没。乃敕其身与诸施主作其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报。

  付嘱者,付与嘱托之也。福田者,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时诸大众闻时语已,少解忧悲。复重请言:“所说十六大阿罗汉,我辈不知其名何等

  ”

  庆友答言:“第一尊者名宾度卢跋啰惰阁,

  宾度卢,一作宾头卢,名也,此云乞,又云不动;跋罗惰阇,一作颇罗堕,姓也,此云捷疾,又云重瞳。据《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中说,师为跋蹉国拘舍。弥城优陀延王辅相之子,姿容丰美,聪明博闻,仁慈泛爱,劝化国民尽修十善,自信乐三宝,出家学道,得具足果。游行教化,寻欲度亲党,还拘舍弥,在树下趺坐思惟。优陀延王闻之,心怀敬仰,往诣其所,听师说法,大受感悟。又《贤愚因缘经》卷十一檀腻(革+奇)品中说:舍卫国婆罗门宾头卢埵阁,其妇丑恶,生七女子,家亦贫困,互相嗔目,婆罗门形疲心劳,偶至林中,见如来树下端坐,闻沙门安乐遂出家,成阿罗汉。《增一阿含经》卷三云:“降伏外道,履行正法,所谓宾头卢比丘。”《十诵律》卷三十七中说:“佛一时在王舍城,尔时树提居士造梅檀钵著络囊中,悬高象牙代上,作是言:“若沙门、婆罗门不以梯杖能得者,便取。”师闻之,诣目连所言之。目连言:“汝师子吼中第一,便可往取。”师乃至其舍,坐已人禅定,便于座上申手取钵。诸比丘向佛广说,佛以是集僧,种种因缘呵责:“云何名比丘为赤裸外道物本钵故,于未受大戒人前,现过人法

  尽形寿摈汝,不应此阎浮提住。”师还白房,所受僧卧具床枫,尽以还僧,去到瞿耶尼洲教化。优婆塞优婆夷起僧坊房舍,广宣佛法。”《四分律》卷五十一、《鼻奈耶》卷六、《分别功德论》卷四中亦记此事。又《三摩竭经》说云:难国王分彼檀为其太子娶结孤独长者女三摩竭,彼女见其国多诸外道,乃请佛及诸弟子。师时坐山上缝衣,以针刺地,缕与衣相连,即以神足飞行,山便随后。孕妇见之胎堕。佛乃责师:“失期,又杀一人,尔后不得复随我食,及与众会。若当留后,须弥勒佛出,乃般泥洹耳。”《杂阿含经》卷二十三、《阿育王传》卷三、《付法藏因缘传》卷三等亦记此事。《人大乘论》卷下云:“阿罗汉无烦恼,与八住菩萨同,善修如意足故,能随意住世,乃至尽于生死。罗睺罗、宾头卢等尽住于世。”《阿育王传》中说,师于阿育王时应耶舍请,犹如雁王乘空而至,与无量阿罗汉来现坐上座席,为王说示如来相好。又《请宾头卢法》云:“宾头卢颇罗堕誓阿罗汉,宾头卢是字,颇罗堕誓…

《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略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