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略注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略注

  阿羅漢者,小乘之極果。此有叁義:一者殺賊,殺煩惱賊故;二者應供,應受人天供養故;叁者不生,不受未來生死故。難提密多羅者,此雲慶有。

  大唐叁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玄奘姓陳,俗名棉。兄長捷先出家,在洛陽淨土寺。師十叁歲亦人淨土寺出家,就慧景聽涅槃經,于嚴法師受攝大乘論,令名夙著。武德元年與兄共人長安,尋赴成都,就道基、寶遷二師學攝論昆昙,就震法師聽講發智論。五年受具足戒。又習律部。既而往荊州,講攝論昆昙。往相州谒慧休,往趙州受成實于道深。尋人長安,就道嶽學俱舍,就法常、僧辯二大德聽攝大乘論。以諸師各異宗途,聖典亦有隱晦,乃欲西行以明之。表請,不許。師不爲屈,以貞觀叁年八月萬裏孤征。備嘗艱苦,經西蕃諸國,貞觀七年至印度巡禮聖迹,從礫迦國僧般若羯羅讀昆婆娑論;至迦畢試國安居沙落迦寺,與大乘僧秣奴若瞿沙、薩婆多部僧阿黎耶伐摩等共集法會;至迦濕彌羅國就僧稱法師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因明、聲明論等,兼與大乘學僧昆戍陀僧诃考核諸經論;至磔迦國于長年婆羅門受百論、廣百論;于至那仆底國就毗膩多缽臘婆學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至閣爛達羅國從旃達羅伐摩受衆事分昆婆娑;至宰祿勤那國就閣那崛多聽經部毗婆娑;入秣底補羅國就德光弟子蜜多斯那學辯真論、隨發智論;至羯若鞠阇國與毗離耶摩那讀佛俠毗婆娑。于吠多補羅城得菩薩藏經,遂至摩揭陀國,人那爛陀寺,以戒賢爲師,學瑜伽論。又聽講順正理。顯揚,對法等諸論。後赴伊爛拿缽伐多國與怛他揭多氇多等共讀毗婆沙等諸論。至驕薩羅國就婆羅門受集量論;赴馱那羯磔迦國從大衆部僧蘇部底等學大衆部根本阿毗達磨及大乘諸經論;至缽伐多國從大德學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攝正法論等;還摩揭陀國至杖林山勝軍論師所學唯識抉擇論、意義理論、莊嚴經論等。師子光講中、百二論,破瑜伽之義。師乃和會中觀、瑜伽二宗,述會宗論叁千頌,光慚赧而退。又遇順世外道。師與之論難,亦伏之。且得烏茶國小乘論師所製破大乘論七百頌,指摘其謬說,作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戒日王敬師甚厚,爲設大會,集諸國義解之徒于曲女城。師立量明大乘唯識之義,無一人能致難者。以貞觀十九年返至長安,以所獲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獻于朝。太宗使于弘福寺傳譯之。高宗永徽叁年請于朝,于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顯慶四年高宗以玉華宮爲寺薦先帝,使師居之。所譯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麟德元年示寂,壽六十五。事迹詳見《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及《大唐西域記》等。

  如是傳聞,佛薄伽梵般涅槃後八百年中。

  佛者,具雲佛陀。此雲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爲佛陀,薄伽梵者,義雲世尊。佛地論卷十六,依六義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叁、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般涅槃者,般是大義、圓義;涅槃,此雲寂滅。滅諸煩惱,離諸有爲,德無不備,障無不盡,名般涅槃。

  執師子國勝軍王都。

  執師子國者,梵雲僧伽羅。釋迦如來因地爲大商主之名。始人彼處而立國,因取其名,以爲國號,見《大唐西域記》卷十一,即今之錫蘭國也。然僧伽羅史中無有國王名勝軍。曆考諸傳記,惟有如來在世時舍衛國波斯匿王此雲勝軍。西藏譯本雲:屍毗迦國加持城軍王,則其地既非舍衛,亦非錫蘭也。

  有阿羅漢名難提密多羅(唐言慶友),具八解脫、叁明六通、無诤願智、邊際定等。無量功德,皆悉具足。

  八解脫者:一、內有色想渺》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此八能脫心慮,背彼五欲,舍其著心,故名解脫。叁明者: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生死之相;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來世生死之相;叁、漏盡明,如實了知證四谛理解脫漏心生死已盡之相。六通者:天眼通,能見六道衆生死此生彼,及見一切世界種種形色;天耳通,能聞六道衆生語言,及世間種種音聲;他心通,能知六道衆生心心數法,種種所緣念事;宿命通,能知自他過去一世二世,乃至八萬大劫宿命及所行之事;神足通,能飛行速到山障無礙,及轉變自身他身世間所有隨心自在;漏盡通,發見思真智叁漏永盡也。無诤願智者,《成實論》卷二十雲:無诤智者隨以何智不與他诤,此名無诤。有人言:慈心是也。以慈心故不惱衆生。複有人言:空行是也。以此空行,不與物诤。又有人言:樂涅槃心見。以樂涅槃,故無所诤。又雲:願智者,于諸法中無障礙智。邊際定者,亦名邊際智。《成實論》卷二十雲:隨行者得最上智。以一切禅定熏修增長,若于增損壽命等中得自在力,名邊際智。

  有大威神,名稱高遠。

  外使物畏曰威,內難測度日神。

  以願智力能知此界一切有情種種心行,複能隨順作諸饒益。

  心行者,心念遷流思慮善惡之謂。

  化緣既畢,將般涅槃。

  化緣者,教化之因緣也。

  集諸芯刍苾尼等,說己所證諸妙功德,及應所行利樂有情諸勝事業,皆悉成辦。

  苾刍者,一作比丘,出家佛弟子之都稱。此有四義:一、淨乞食;二、破煩惱;叁、淨持戒;四、能怖魔。苾刍尼者,尼乃女聲也。證者,以無漏智契真實理也;功德者,資潤福利曰功,滿足善行名德;利樂者,利濟後世,安樂現生故;有情者;梵雲薩缍,有情識故。又情者愛也,能有愛生,故名有情。

  告時衆曰:自今以後無複所爲,唯無余依是所歸趣,仁等當知有疑可問。

  無余依者,無余依涅槃之稱。依謂依身,有漏依身永滅無余,故名無余依;仁等,乃呼之人敬稱。

  時諸大衆聞是語已,舉聲號哭,不能自持,宛轉于地。或起唱言。佛薄伽梵久已涅槃,諸聖弟子亦隨寂滅,世間久空,無真調禦。今唯尊者,爲天人眼,如何複欲棄舍我等

  願垂哀愍,少留壽命。

  調禦者,如來十號之一。一切衆生喻如狂象惡馬,佛如象馬師而調伏驚禦之也。尊者爲阿羅漢之尊稱。臘高德重,爲人所尊故。

  尊者慶友慰喻衆言:“不須啼泣!仁者當知世間法爾,有生必滅。”

  法爾者,不假造作,法自如此也。

  諸佛如來降伏四魔,于壽自在,隨順世故,猶示涅槃。

  如來者,《成實論》雲: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

  四魔者,一、煩惱魔,惱害身心故;二、五陰魔,能生苦惱故;叁、死魔,能絕命根故;四、天魔,能害善事故。魔者,梵語魔羅,此雲奪命、障礙、破壞等義。于壽自在者,謂成就法身,能以方便隨機示現、長短壽量、心無裏礙也。示者,謂應機顯現也。

  況我今者,豈宜恒住

  設隨汝請,亦無利益。當體此意,勿生憂惱!但有疑者,應可速問。

  恒住者,常在世間也。

  諸苾刍等雖承告示,猶增涕噎。良久乃問:我等未知世尊釋迦牟尼無上正法當住幾時

  

  世尊者,十方叁世世界中尊,故名世尊。釋迦姓也,此雲能。牟尼德號也,此雲寂默,一雲仁也。

  尊者告曰:“汝等谛聽!如來先已說《法住經》,今當爲汝粗更宣說。”

  《法住經》者,《佛臨涅槃記法住經》一卷,唐玄奘譯。

  佛薄伽梵般涅槃時,以無上法付囑十六大阿羅漢並眷屬等,令其護持,使不滅沒。乃敕其身與諸施主作其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

  付囑者,付與囑托之也。福田者,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時諸大衆聞時語已,少解憂悲。複重請言:“所說十六大阿羅漢,我輩不知其名何等

  ”

  慶友答言:“第一尊者名賓度盧跋啰惰閣,

  賓度盧,一作賓頭盧,名也,此雲乞,又雲不動;跋羅惰阇,一作頗羅墮,姓也,此雲捷疾,又雲重瞳。據《賓頭盧突羅阇爲優陀延王說法經》中說,師爲跋蹉國拘舍。彌城優陀延王輔相之子,姿容豐美,聰明博聞,仁慈泛愛,勸化國民盡修十善,自信樂叁寶,出家學道,得具足果。遊行教化,尋欲度親黨,還拘舍彌,在樹下趺坐思惟。優陀延王聞之,心懷敬仰,往詣其所,聽師說法,大受感悟。又《賢愚因緣經》卷十一檀膩(革+奇)品中說:舍衛國婆羅門賓頭盧埵閣,其婦醜惡,生七女子,家亦貧困,互相嗔目,婆羅門形疲心勞,偶至林中,見如來樹下端坐,聞沙門安樂遂出家,成阿羅漢。《增一阿含經》卷叁雲:“降伏外道,履行正法,所謂賓頭盧比丘。”《十誦律》卷叁十七中說:“佛一時在王舍城,爾時樹提居士造梅檀缽著絡囊中,懸高象牙代上,作是言:“若沙門、婆羅門不以梯杖能得者,便取。”師聞之,詣目連所言之。目連言:“汝師子吼中第一,便可往取。”師乃至其舍,坐已人禅定,便于座上申手取缽。諸比丘向佛廣說,佛以是集僧,種種因緣呵責:“雲何名比丘爲赤裸外道物本缽故,于未受大戒人前,現過人法

  盡形壽擯汝,不應此閻浮提住。”師還白房,所受僧臥具床楓,盡以還僧,去到瞿耶尼洲教化。優婆塞優婆夷起僧坊房舍,廣宣佛法。”《四分律》卷五十一、《鼻奈耶》卷六、《分別功德論》卷四中亦記此事。又《叁摩竭經》說雲:難國王分彼檀爲其太子娶結孤獨長者女叁摩竭,彼女見其國多諸外道,乃請佛及諸弟子。師時坐山上縫衣,以針刺地,縷與衣相連,即以神足飛行,山便隨後。孕婦見之胎墮。佛乃責師:“失期,又殺一人,爾後不得複隨我食,及與衆會。若當留後,須彌勒佛出,乃般泥洹耳。”《雜阿含經》卷二十叁、《阿育王傳》卷叁、《付法藏因緣傳》卷叁等亦記此事。《人大乘論》卷下雲:“阿羅漢無煩惱,與八住菩薩同,善修如意足故,能隨意住世,乃至盡于生死。羅睺羅、賓頭盧等盡住于世。”《阿育王傳》中說,師于阿育王時應耶舍請,猶如雁王乘空而至,與無量阿羅漢來現坐上座席,爲王說示如來相好。又《請賓頭盧法》雲:“賓頭盧頗羅墮誓阿羅漢,賓頭盧是字,頗羅墮誓…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略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