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略注▪P2

  ..續本文上一頁是姓。其人爲樹提長者現神足,故佛擯之,不聽涅槃,敕爲末法四部衆作福田。請時于靜處燒香禮拜,白天竺摩梨山至心稱名言:“大德賓頭盧頗羅墮閣受佛教,敕爲末法人作福田,願受我請,于此處食。””《高僧傳》卷五《道安傳》雲:“安常注經,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說不甚遠理,願見瑞相。”乃夢見梵道人,頭白眉毛長,語安雲:“君所注經,殊合道理。我不得人泥洹,住在西域,當相助弘通,可時時設食。”後《十誦律》至,遠公乃知和尚所夢賓頭盧也。于是立座飯之,處處成則。”

  第二尊者,名迦諾迦伐蹉,

  迦諾迦,此雲金;伐蹉,此雲犢牛,又地名。《阿羅漢具德經》雲:“于善憨法悉能了達,羯語迦啭蹉苾刍是。”

  第叁尊者名迦諾迦跋厘惰阇,

  迦諾迦,此雲金;跋厘惰阇,一作頗羅多,古仙人名,義雲利根,婆羅門六姓之一也。

  第四尊者名蘇頻陀,

  蘇頻陀,此雲果衣,又雲樹皮。《阿羅漢具德經》雲:“于宿命智具足獲得,所有往昔種種之事,悉能解說,輸毗多苾刍是。”《增一阿含經》卷叁雲:“自憶宿命無數劫事,所謂果衣比丘是”。

  第五尊者名諾距羅,

  諾距羅,此雲黃鼠,又雲五種。《阿羅漢具德經》雲:“于所受身少病少惱,末酤羅苾刍是。”

  第六尊者名跋陀羅,

  跋陀羅,此雲賢。《阿羅漢具德經》雲:“舍于上族而樂出家,賢苾刍是。”

  第七尊者名迦理迦,

  迦理迦,此雲有時分。

  第八尊者名伐阇羅弗多羅,

  伐阇羅,此雲金剛;弗多羅,此雲子。《阿含水量經》卷八雲:“複次,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尊者阿難遊于金剛住金剛村中。是時尊者阿難無量百千衆,前後圍繞而爲說法。于是尊者金剛子亦在衆中,乃至尊者金剛子從叁昧起,向尊者阿難而說頌曰:“山林靜思惟,涅槃會人心。瞿昙禅無亂,不久息迹證。”于是尊者阿難受尊者金剛子教,離家獨行,精進無亂,乃至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知如真。”

  第九尊者名戍博迦,

  未詳。

  第十尊者名半托迦,

  半托迦,此雲大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叁十一中說:“舍衛城婆羅門生男,欲其長生,授與使女,令置之大路邊致敬沙門婆羅門,因名爲大路。此大路童子身速長大,學諸藝能書算等技,唱誦音聲,鹹盡其妙,善四明論,解六作業,具大智慧,有五百童子就其受學。後婆羅門又生一男,還複同前,授與使女,安置道邊,時彼使女禀性懶惰,便抱至小路邊,因名小路。小路童子既漸長大,令其受學,讀《悉談章》,禀性愚鈍,道談忘悉,道悉忘談,時人喚爲愚路。其後婆羅門命終,大路聞佛弟子說法,遂即出家,未幾得阿羅漢果。時彼愚路與兄別後,家業日衰,遂至貧窮,乞求活命,乃亦就兄大路出家,授一伽陀,令勤習誦,雖經叁月,不能誦得。大路呵責,手扼其項,推令出房。爾時世尊敕令爲諸苾刍拂拭鞋履,教兩句法,拂塵除垢。愚路精勤積功不已,遂得通利,于後夜時,忽然啓悟,于須臾頃證阿羅漢果。”又《善見律毗婆沙》卷十六中說:“大富長者一女與奴子通,逃遁他國,後懷胎欲産,念得還家,中途生一男,爲婿追還。未久以複懷胎,複叛還家,至半路複生一男,其婿追逐,半路共還。其二兒于路邊生,故字爲般陀。”廣如彼說。《分別功德論》卷下亦如是說。《增一阿含經》卷叁雲:“以神足力,能自隱翳,所謂盤物比丘是。”《分別功德論》卷下中說:摩竭國數大雷雨,五谷不登。王名頻頭茶羅,是阿閣世王祖,募能卻暴雨者,大與財寶。有婆羅門應募,現術止雨,白王索報,王竟不惠。梵志大恚,誓作毒龍,滅人苗稼,命終即生龍中。時摩竭國苗稼適生,龍即雹殺,人民饑困。佛愍傷之,即將密迹阿難般哋至俱持國,詣龍所止。龍惡心生,即雨石山。密迹以金剛杵擬之,石山塞其龍淵。龍大嗔怒,眼中出火。般哋以神足隱形,以水滅火,于龍眼耳鼻口中反複出入,而龍不見,隱形于內,現手于外。龍睹此變,即便心伏。自出現形,龍遙見之,歡喜爲禮。佛即爲授八關齋法,自是已往,風雨和調,五谷豐熟。

  第十一尊者名囉怙囉,

  囉怙囉者,一作羅睺羅,一作羅雲,此雲複障,爲釋迦牟尼如來之子,母名耶輸陀羅,在胎六年方生,取名複障。《佛本行集經》卷五十五、《衆許摩诃帝經》卷六、《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卷十二等雲,佛成道夜生,兼舉異說,謂出家前二年生。《佛所行贊》卷一處官品亦雲,佛出家以前生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雲,納妃後六年生,佛成道後六年始還迦毗羅城,師隨母與佛想見,佛乃以舍利弗爲和尚,目犍連爲阿阇梨,爲師出家受戒爲沙彌。《佛本行集經》卷五十五雲:羅睺羅生後二年,菩薩爾時方始出家,苦行六年,然後成道。成道七歲,方始來向迦毗羅城。如是次第而數,羅睺羅出家之日正是年十五。《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及《四分律》卷十一中說,師未受具戒時,以製比丘不得與未受大戒人共宿故,諸比丘遣羅雲出去。時羅雲無屋住,往廁上宿。時佛知之,乃至將來自人住房共住一宿。自今已去,所諸比丘未受大戒人共二宿,若至叁宿明相未出時,應避去;若至第四宿,若自去,若使未受戒人去。《羅雲忍辱經》中說,嘗于舍衛國乞住時,輕薄者擊羅雲首,血流汙面。師以慈心能忍之,佛乃廣贊忍辱之道。《中阿含經》卷叁《羅雲經》中,佛傾水複器,又說象護鼻喻,人照鏡喻,以誡羅雲莫妄語。《鼻奈耶》卷七、《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五、九十波逸提小妄語戒緣。《分別功德論》卷下中說:佛在王舍城,人問羅雲如來所在,如來實在竹林中,便報雲在鹫峰山;若在鹫峰山,便報雲在竹林中。反複妄語,诳于來人。如來種種教誡羅雲,自被約敕以後,未曾複犯如毫厘許。《雜阿含經》卷八中說:師觀察思惟五受陰、六人、尼陀那法等,終成阿羅漢果。《增一阿含經》卷七中說:羅雲比丘奉修禁戒,無所觸犯,然故有漏心不解脫。《佛記羅》雲:漸當得道。卷八中說:佛爲羅雲說安般法,得羅漢果。《增一阿含經》卷叁雲:“不毀禁戒,誦讀不懈,所謂羅雲比丘是。”古來相傳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者也。

  第十二尊者名那伽摩那,

  那伽摩那,此雲龍軍,事迹未詳。佛滅度後五百年有比丘名那伽摩那,爲彌蘭說無我理,即那先比丘經是。又世親菩薩以後,有大乘論師名那伽摩那,世稱叁身論主,皆非佛世也。

  第十叁尊者名因揭陀,

  未詳。

  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

  此雲林處住,事迹未詳。

  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

  阿氏多,一作阿夷哆,此雲無能勝。《中阿含經》卷十叁說本《經》及《大毗婆娑論》卷百七十八中說:阿夷哆尊者于彌勒菩薩受當來成佛記時發願,爾時爲讓位轉輪聖王,護持正法,廣大布施已,出家學道,成阿羅漢果。

  第十六尊者名注茶半托迦,

  注茶半托迦,一作周利盤特,此雲小路,即前第十尊者半托迦之弟也。《增一阿含經》雲:“能化形體作若幹變,所謂周利盤特比丘是。”《四分律》卷十二中說:師受敕往教誡比丘尼,爲說法,六群比丘尼相調戲言:“般陀比丘癡人,唯誦一偈,若來爲我等說已,更何所說

  ”師即升虛空,或現法,或隱形,或現半身,或不現半身,或身出煙炎,或不見,現此衆變說法已,即于空中而去。又《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佛爲滿呼王子顯朱利盤特之德,有神足力,得上人法,能化形作若幹形,複還合爲一。複變化身形能大能小,無有比也。《分別功德論》卷下中說:師與盧迦延梵志共論,不能答對,以神足相答,以是因緣變形第一也。

  如是十六大阿羅漢,一切皆具叁明、六通、八解脫等無量功德,離叁界染,誦持叁藏,博通外典,承佛敕故,以神通力,延自壽量,乃至世尊正法應住,常隨護持,及與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

  十六大阿羅漢者,《入大乘論》卷上雲:尊者賓頭盧,尊者羅睺羅,如是等十六人諸大聲聞,散在諸渚。于余經中亦說有九十九億大阿羅漢,皆于佛前取籌護法,住壽于世。東方弗婆提渚、麥渚、粟渚、師子渚、閻浮渚、大閻浮渚、跋提梨伽處、罽賓乃至阿耨大池,諸賢聖等皆住,守護佛法。叁界染者,欲界、色界、無色界妄念執著也。叁藏者,經藏、律藏論藏也。外典者,外道及世間之典籍也。延白壽量者,《人大乘論》卷下雲:“阿羅漢無煩惱,與八住菩薩同,善修如意足故,能隨意住世,乃至盡于生死。羅睺羅、賓頭盧等盡住于世。”正法者,真理無差曰正。

  爾時苾刍、苾刍尼等複重請言:“我等不知十六尊者多住何處,護持正法,饒益有情

  ”

  慶友答言:“第一尊者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

  西瞿陀尼洲者,此雲西牛貨洲,其俗市易以牛爲貨幣,故名。在須彌山西方鹹水海中,爲一四天下之西洲。

  第二尊者與自眷屬五百羅漢,多分住北方迦濕彌羅國。

  迦濕彌羅者,舊雲廚賓。《西域記》卷叁雲:“北印度境,周七千余裏,四境負山,山極峭峻,雖有門徑而複隘狹。自古鄰敵,無能攻伐。”

  第叁尊者與自眷屬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東勝神洲。

  東勝神洲者,一作東勝身洲,梵雲毗提诃,身形勝故;名曰勝身。在須彌山東方鹹水海中,爲一四天下之東洲。其洲,東狹西廣,叁邊量等,形如半月,東叁百五十,叁邊各二千。

  第四尊者與自眷屬七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俱盧洲。

  北俱盧洲者,一作北郁單越,此雲上勝,謂高上于余方也。在須彌山北方鹹水海中,爲一四天下之北洲。彼洲足壽千歲,衣食自然,于所作事,皆無我所。

  第五尊者與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贍部洲。

  南贍部洲者,一作南閻浮提,閻浮樹名,義雲穢樹;提爲提鞞波之略,此雲洲。此洲中央有閻浮樹林,故名。在須彌山南方鹹水海中,爲一四天下之南洲,即吾人今住處也。

  第六尊者與自眷屬九百…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略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