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人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義證

  大方廣佛華嚴經人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義證

  唐特進試鴻胪卿叁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诏譯

  優婆塞周演濟分章集證

  《大方廣佛華嚴經·人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者,即《華嚴經·人法界品》善財童子所參第四十叁善知識文。晉譯《華嚴》六十卷,原缺九知識,此章亦在所缺中。唐垂拱中地婆诃羅對勘梵本,始補譯會人,是爲第一譯。證聖中實叉難陀所譯《華嚴經》八十卷之文爲第二譯,貞元中般若重譯“人法界晶”文,名曰《普賢行願品》四十卷,爲第四譯。今所釋者,乃不空叁藏別譯,爲第叁譯。考之天竺文字,積文成名,積名成句,故曰名句文身。文身者,字母是也。綜觀諸經所論字母,凡有二種:一者五十二字母,二者四十二字母。說五十二字母者,有《大般涅槃經》、《普曜經》、《佛本行集經》、《毗盧遮那成佛經》、《金剛頂經》、《文殊問經》等,是天竺基本字母,凡十有六音叁十六母,由此基本字母二合叁合,重重相呼,則有一萬六千五百五十字母。說四十二字母者,有《大般若經》、《大集經》、《守護國界主經》、《華嚴經》等,乃于一萬六千五百五十字母中選出四十二字母,即是毗盧遮那海印叁昧所顯也。唐清涼大師《華嚴疏鈔》釋此字門,雜用《涅槃》等義,勘之梵音,頗多乖舛。今之唱誦華嚴字母者,以四十二字與十四音疊相轉和,成五百八十八字,不知始于何時,疑是元人所作。亦雜用五十二字母法,大非所宜。法門既異,經論無本,不應雜揉。成慢法罪,是故今釋此品全用《般若》、《智論》、《大集》等文。庶幾法門分齊、轉則有序也。《光贊》、《放光》及《大般若》,既是般若流派,今不具引,須者可閱。自來古德于此字門不多解釋。昔南嶽思大師有四十二字門兩卷,唐釋靜法有章名爲洲液。六門分別,一釋名、二體性、叁建立、四釋相、五利益、六問答。二書今皆不傳。智者大師《梵網戒疏》雲:南嶽師雲,四十二字門是佛密語。何必不表四十二位

  諸學人執釋論無此解,每疑不用,但論本文千卷,什師九倍略之,何必無此解。深應冥會。又雲,廣乘品明一切法皆是摩诃衍竟,即說四十二字門,豈非圓菩薩從初發心,得諸法實相,具一切法,至妙覺地,窮一切法底,此義與圓位甚自分明。今釋此觀門,略宗斯義,釋文多是摘取《華嚴經》文,既前後糅集,不及一一標舉也。

  序 分

  依教趣求章第一

  爾時善財童子從天下,向迦毗羅城,至善知衆藝童子所。

  “迦毗羅”,此雲妙德,又雲黃頭居處。謂上古有黃頭仙人,依此修道,故因爲名,即如來下生之地,淨飯王所治之境也。善財既于叁十叁天參天主光天女竟,故雲“從天下”。據《華嚴經》從天下已,初谒童子師,名曰遍友,次方谒衆藝童子也。

  見敬咨問章第二

  頭頂禮敬,于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

  雲何修菩薩道

  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爲我說。

  學攝于解,破見所斷所知煩惱二障,修攝于行,破修所斷所知煩惱二障。教者教授以成解,誨者誨示以成行。

  [唐地婆诃羅譯]爾時善財即至其所,頭頂禮敬,于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爲我說。

  [唐實叉難陀譯]爾時善財即至其所,頭頂禮敬,于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

  雲何修菩薩道

  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爲我說。

  [唐般若譯]爾時善財即至其所,頂禮其足,繞無數匝,于前合掌,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

  雲何修菩薩道

  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爲我說。

  正宗分

  授法標體章第一

  時彼童子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善知衆藝。

  “善知衆藝”者,謂以無礙智窮世出世間之技藝也。衆藝是所知所解。世間技藝,則文字等也。善知者,是能知巧智。善謂善巧,知謂通達,以善巧智通達世間衆藝,成出世般若,故以爲名,以善巧量智爲體。

  [唐地婆诃羅譯]時彼童子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善轉衆藝。

  [唐實叉難陀譯]時彼童子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善知衆藝。

  [唐般若譯]時彼童子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具足圓滿善知衆藝。

  根本業用章第二

  我恒稱持人此解脫根本之字。

  字母是衆藝之勝、書說之本,故偏明之。《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名之爲“海印陀羅尼門”,《摩诃般若經》名之爲“字等語等諸字入門”。《守護國界主經》卷叁雲:“複次,善男子,何等名爲海印陀羅尼門

  ”善男子,如大海水印現一切,謂四天下所有色相,或衆生色相,或非衆生色相,山澤原阜、樹木叢林、藥草百谷、日月星辰、摩尼雲電、村營聚落、城邑王都,及與諸天男女宮殿一切資具、香林池沼、渠河泉流、绮麗嚴飾,如是等類上、中、下品一切色相,于大海中平等印現,故說大海爲第一印最勝妙印,希奇殊特,無等無過。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住此海印甚深叁昧,得與一切衆生身平等印,得與衆生語平等印,得與衆生心平等印,十方世界諸佛語業轉妙*輪,菩薩皆衆海印所流,于口門中平等演說,隨于所說皆與諸佛法印無違,亦無疑惑,能令法界一切衆生皆悉悟解,故說此印諸印中上。”《摩诃般若經》卷六雲: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诃薩,摩诃衍所謂字等語等諸字入門。《大智度論》釋曰:字等語等者,是陀羅尼于諸字平等無有愛憎。又此諸字因緣未會時,亦無終歸,亦無現在,亦無所有,但住我心中,憶想分別覺觀心說,是散亂心語不見實事,如風動水,則無所見。等者,與畢竟空涅槃同等。菩薩以此陀羅尼于一切法通達無礙,是名字等語等。問曰:若略說則五百陀羅尼門,若廣說則無量陀羅尼門,今何以說是字等陀羅尼名爲諸陀羅尼門

  答曰:先說一大者,則知余者皆說。此是諸陀羅尼初門,說初余亦說。複次,諸陀羅尼法皆從分別字語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語,因語有名,因名有義,菩薩若聞字,因字乃至能了其義,是字初阿後茶,中有四十。”

  [唐地婆诃羅譯]我恒唱持人此解脫根本之字。

  [唐實叉難陀譯]我恒唱持此之字母。

  [唐般若譯]我恒唱持此之字母。

  阿字門章第叁

  阿(上聲)字時,名由菩薩威德人無差別境界般若波羅蜜門,悟一切法界不生故。

  皆言般若波羅蜜門者,以字人于無相智故,字義爲門故,然初五字即全是文殊真言。《文殊五字經》雲:“受持此陀羅尼,即人一切法平等,速得成就摩诃般若。才誦一遍,如持一切八萬四千修多羅藏。”《毗盧遮那成佛經》雲:“甚深,相無相,劣慧所不堪,爲化是等故,兼存有無說。”從字人者是有,無相智是無,故念誦瑜伽字者,先觀字相,後人字義。阿字相觀曰:八葉白蓮一時開,炳現阿字素光色。斯即字相也,而智表菩提心,悟本不生,圓滿具足,猶如月輪,即是字義,相有而義無也。今經唱阿字時即是相,人般若門即是無相;又唱字即名字般若,人般若門即觀照般若,悟不生等即實相般若。初唱阿字時人般若門名威德等者,相語威德名阿答摩,是故唱世阿字時,便即轉入般若威德也。夫阿者是無住義,以無生之理,統該萬法。故經雲:無差別境,而菩薩得此無生,則能達諸法空,斷一切障,故雲威德。《華嚴經》雲:“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斯人見如來。”所有二意:一,以無生即般若,般若一法每門不同,或無生門,或無滅門,如是無住無依等皆般若門。今以無生爲門,若見無生,即見般若。二,以無生爲門,不得無生,方具般若。其無滅等諸法例然。《守護國界主經》雲:“婀[上短]字印者,以一切法性無生故。”《摩诃般若經》雲:“阿字門,一切法初不生故。”《大智度論》釋雲:“得是字,陀羅尼菩薩,若一切語法中聞阿字,即時隨義。所謂一切法從初來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複次,“悟一切法不生”者,發真無漏,斷無明初品,修持于心,猶如虛空,即是住法性,即是住實相,住于圓滿清淨菩提之心,住于叁德涅槃秘密之藏。所謂究竟離虛妄,無染如虛空,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即是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性,所有聞法不由他悟,是名由菩薩威德人無差別境界,即圓初住位也。

  [唐地婆诃羅譯]唱阿字時,人般若波羅蜜門,名菩薩威德各別境界。

  [唐實叉難陀譯]唱阿字時,人般若波羅蜜門,名以菩薩威力人無差別境界。

  [唐般若譯]所謂唱婀字時,能甚深入波若波羅蜜門,名以菩薩勝威德力顯示諸法本無生義。

  啰字門章第四

  啰字時,人無邊際差別般若波羅蜜門,悟一切法離塵垢故。

  《文殊五字經》雲:“哕字是清淨無染離塵垢義。”若有塵垢,即有分別。若有分別,即有邊際。若無塵沙微細垢者,則無處不解,唯是平等一味,方名真實清淨矣。諸譯第二皆作哕字,唐譯《華嚴》作多字,今世通行遂皆作多,實誤。《守護國界主經》雲:“啰字印者,以一切法無染著故。”《摩诃般若經》雲:“羅字門,一切法離垢故。”《智論》釋雲:“若聞啰字,即隨義知一切法離垢相。”羅阇,秦言垢。複次,若能“悟一切法離塵垢”者,則能真正發菩提心,慈悲誓願,憐愍一切,發十種心,所謂利益心、大悲心、安樂心、安住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同己心、師心、導師心,是名人無邊際差別,即圓治地住位也。

  [唐地婆诃羅譯]唱啰字時,人般若波羅蜜門,名平等一味最上無邊。

  [唐實叉難陀譯]唱多字時,人般若波羅蜜門,名無邊差別門。

  [唐般若譯]唱啰字時,能甚深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遍顯示無邊際微細解。

  跛字門章第五

  跛字時,人法界際般若波羅蜜門,悟一切法勝義谛不可得故。

  《文殊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人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義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