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P3

  ..续本文上一页,当令彼人深快其意,故应舍离所有瞋恚怨结之心。

  瞋犹未已,应更思惟。以瞋恚故,自受其报,堕在地狱畜生之中,甚为自害而快彼怨。结者,结缚众生,使不出生死也。

  四诸佛所呵。

  我若多瞋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结

  此愚痴人,以瞋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

  

  瞋犹未已,应更思念:十方诸佛常在世间,现前知见我今生瞋,则当呵责:如是之人尚自不能调伏烦恼,终沦恶趣,何由能成菩提,而救一切众生

  

  五校量得失。

  多瞋众生在在生中所受之身恶毒充满,故应修习慈愍之心,永远离于瞋恚怨结,平等平等,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若如是思惟,离瞋结已。

  愍者,悲怜也。晋译《华严经》云:佛子,若起一瞋恚心,一切恶中无过此恶。何以故

  尔起一瞋恚心,则受百千障碍:所谓不见菩提障,不闻法障,生恶道障,多疾病障,被毁谤障,生暗钝障,失正念障,少智慧障,近恶知识障,不乐贤善障,远正见障。离佛正教,人魔境界,不见善知识,诸根不具,乃至生恶业,家生于边地,如是等障,不可具说。是故瞋则为大失,慈则得大利也。

  三观智正觉世间。有三:初观化主。有六:初观身相。

  次应想念十方渚佛与诸菩萨声闻大众俱来人我诸佛国土宫殿之中。是诸如来身量大小过人一倍,具诸相好,端正香洁,以天衣服,庄严其身。

  既观十方众生悉来人已,次观东方一切世界所有诸佛率诸菩萨声闻大众,皆来人我身中微尘国土之中,乃至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一切世界所有诸佛亦皆如是,其佛相好庄严,超逾一切也。

  二观威仪。

  各各坐于千叶莲花师子之座,一一无量众所围绕。

  如是诸佛各各坐于宝莲华座,同来大众亦各坐于莲座,围绕于佛也。师子座者,《大智度论》卷七云: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

  三观庄严。

  覆以宝盖,悬众宝旖,种种璎珞,周币垂布。

  盖者所以防尘旖者以表威德犹大将之旌旗也。

  四观天乐。

  有天乐器,不鼓自鸣,其音和雅,闻者喜悦。香气徐动,吹诸宝树,幢旖、盖网、璎珞等物,出妙音声,歌赞如来种种功德。

  空中乐器,随风飘荡,出诸妙乐,风吹树网等物,出诸妙歌,赞叹如来功德也。幢者为竿高出,以种种丝帛庄严也。

  五观天食。

  黄金为器,七宝庄严,其器光明,犹如日月。所有香气,如坚黑旃檀,甘露满中,而以供养诸佛菩萨及声闻众。

  坚黑旃檀,亦名牛头旃檀,见下解。

  六观眷属。

  其诸菩萨阿罗汉等,皆于如来最上法中游戏快乐。阿罗汉者,此云不生,亦云应供,亦云杀贼。谓声闻之极果也,各各受于法乐也。

  二观化法。有三:初法。

  复应想念:一切众生皆于诸佛座前而坐,佛为演说修慈之行,如我今时之所修习,言音美妙,悦可其心,令诸众生获最上乐。

  如前所观十方世界来人众生,今于佛前,闻此修慈法门,各得安乐也。

  二喻。

  譬如有人得甘露浆,而以洗沐,息除劳苦,形神休畅。休者,美善也。

  三合

  此亦如是,以法沾心,灭诸烦恼,身心寂静,永得安乐。

  沾,犹润也。

  三观微尘,有二:初观外尘。

  复应想念:如是一切宝幢旖盖尽衣服等物,所有微尘,光明朗曜,出过于日;柔软细滑,如触天身;所出之香,如牛头旃檀;其色清净,如昆琉璃宝。一切物像,皆于中现。

  ÷为显所观真实,亦显重重无尽之意,故复观想一切严具,咸是四大造色,微尘积聚,能生妙触、妙香、妙色也。牛头旃檀者,唐译《华严经》卷六十七云:摩罗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头。

  二观内尘。

  又应想念:彼诸如来,一一如来身之微尘,柔软光色,转加殊胜,比前微尘逾百千倍。

  复观如来身之微尘,所有妙触香色,逾于前观自身微尘百千倍也。

  二空观。有二:初观所观空。有三:初观遍计所执性。

  复应观察我所思念一切众生性空无我,如梦,如幻,如阳焰,如眩翳,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性皆空,本无有我。凡夫无智,于彼妄执有我自性,是故不能解脱生死。

  性空者,离众缘外,其体性不可得故。无我者,常一之体有主宰用为我。五阴和合,假名众生,无其实性,众生性相一切都无,是故无我。梦幻、阳焰,义如前解。眩翳者,谓由病目见空中华。《成唯识论》卷八云: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华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所执,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大乘起信论义记》云:以病眼外向观故,即有空华妄境界现,境界相亦尔。既白思念十方来人,一切众生空无我已。十方诸佛色相庄严,亦从因缘有,故有即非有,故云自性本空。然彼六道四生一切有情不悟白心妄生分别,计有我人,起种种烦恼业,沉溺生死苦海,不达真如平等如虚空,超恒河沙功德也。

  二观依他起性。

  复应观察一切诸法体相微细,皆悉空寂。凡夫之人以自分别生诸境界。自分别中还自系缚,乃至未了心之自性,齐尔许时如在梦中,妄著诸境。

  体谓主质,相言可识。空者,其体究竟无所有故。寂者,其相湛然离有为相故。自分别者,谓心心所法能取境相,思惟量度,名为分别。境界谓所取名相等。自分别中还自系缚者,谓计有所得,造业系苦也。心之自性者,谓自性清净心真如之理,本来清净,离烦恼垢。初地见道,得证真如,名了心自性。《大乘庄严经论》卷二偈云:心外无有物,物无心亦无,以解二无故,善住真法界。”释曰:此偈显第三见道位,如彼现见法界故,解心外无所取物,所取物无故,亦无能取心,由离所取能取二相故,应知无住法界自性。齐尔许时如在梦中,妄著诸境者,谓自凡夫至三贤已还,未离虚妄分别故。

  三观圆成实性。

  复应观察一切三界皆悉是空,空不碍空。我今慈心,犹为狭小。

  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皆空者,谓三界即实相故。空不碍空者,谓依法如如,依如如智,一切佛法自在成就。我今慈心但是一门,故云犹为狭小也。

  二观能观空。

  又应思念:如一切众生及以诸佛性空无我,当知我身亦复如是,一切国土亦唯想念作是解已。

  如前观察众生及佛性相皆空,如是今我此身乃至微尘中有国土以及众生,但是计校分别之所成立。想者,《杂集论》云:“构了相是想相,由此想故,构书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念者,《杂集论》云:念者,于串习事令心明记不忘为体,不散乱为业。串习事者,谓先所受。不散乱为业者由念于境明记忆故,令心不散。今谓慈观得成,但是自心构画串习之力,乃至能观身心,亦是过去熏习所现,无其实体也。

  二观三世相摄。有二:一假观。又二:一境。有二:一尘刹相摄。

  复应观察彼诸所有一切微尘,一一尘中皆有三世诸佛国土,是诸国土最极清净,超过于前所有佛国,三世诸佛、三世众生及以三世庄严之事皆悉具足。

  彼诸所有一切微尘,即是自身。一切微尘皆有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土,最极清净,超过于前。是总明三世诸佛即智正觉世间。三世众生即众生世间。三世庄严之事即器世间。如是三种世间皆悉清净,超过于前也。

  二劫念相摄。

  三世劫数人于一念,一一念中三世诸佛坐一切处,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人禅定,或说妙法,或餐美食,或饮甘露。一一佛前,三世菩萨及阿罗汉围绕而坐,三世快乐,充满其身,亦自见身名诸佛所,受于如是三世安乐。

  如上三世佛国,并非次第而观,乃是一念具足,过去、现在、未来无有边际。故云三世劫数人于一念,此是总标。一一念中三世诸佛,是明化主。或人禅定,谓圣默然。或说妙法,是圣说法。此二是诸佛教化众生之常仪。又人定是意业,是记心轮。说法是口业,是教诫轮。或餐或饮,是身业,是神通轮。如来以三轮调伏方便,导引有情,令心清净也。菩萨罗汉乃至自身受安乐者,明所化。以蒙如来三轮教化,摧碾惑业,心清净故,能受三世快乐也。

  二行。有二:一正观。有二:一总观。

  复应想念:一一念中,我三世身各持无量上好供具,而以供养一切诸佛、菩萨声闻,及以施与众生之类。

  以上好供具供佛、菩萨、声闻,此是敬田。以上好供具施与众生,此是悲田。由己修习慈心,广行布施,故诸佛、菩萨、声闻以及众生,咸受最上妙乐也。

  别观。

  于一一念从其身出种种香云,云中复有无量宝盖庄严绮饰,弥覆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声闻及以六趣众生之上。其云复雨天之甘露,及坚黑牛头旃檀香末、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妙香华、妙意华,皆从空中缤纷而堕,电光引耀,如日舒景,雷音震动,闻者悦豫。一切诸佛、菩萨、声闻及诸众生,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四威仪中,其身恒受最上安乐。

  云中有无量宝盖,此是触尘,以宝盖是荫凉义。雨天甘露是味尘。坚黑牛头旃檀香末是香尘。曼陀罗华等乃至电光是色尘。雷音震动是声尘。牛头,山名,以此山峰状如牛头,于此峰中生旃檀树,名曰牛头旃檀。曼陀罗,此云白团花,亦云适意花。摩诃曼陀罗华,即大白团花。波头摩华,此云亦莲华。拘物头华,此云青莲华。芬陀利华,此云白莲华。以此上妙五尘供养诸佛、菩萨、声闻及诸众生,是以诸佛、菩萨、声闻众生于一切时四威仪中恒受安乐也。

  二喻显。

  佛子,譬如比丘人遍处定,于一切物皆作地解,水火风解,以如是解摄持其心。修慈之人,亦复如是,以慈胜解庄严摄持。

  遍处定,亦名一切处定。修观行者由八解脱人八胜处,由八胜处人十一切处。初取青黄赤白一一观为无边,复思青等依于大种,故地水火风一一观为无边。复思此所觉之色依于虚空,能觉之识依于识,故观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定。今此喻显慈观广普。胜解,谓于所缘境决定印可,不可引转。以慈胜解庄严摄持者,谓如…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