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令彼人深快其意,故應舍離所有瞋恚怨結之心。
瞋猶未已,應更思惟。以瞋恚故,自受其報,墮在地獄畜生之中,甚爲自害而快彼怨。結者,結縛衆生,使不出生死也。
四諸佛所呵。
我若多瞋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雲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結
此愚癡人,以瞋恨故,于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衆生
瞋猶未已,應更思念:十方諸佛常在世間,現前知見我今生瞋,則當呵責:如是之人尚自不能調伏煩惱,終淪惡趣,何由能成菩提,而救一切衆生
五校量得失。
多瞋衆生在在生中所受之身惡毒充滿,故應修習慈愍之心,永遠離于瞋恚怨結,平等平等,利益安樂一切衆生,若如是思惟,離瞋結已。
愍者,悲憐也。晉譯《華嚴經》雲:佛子,若起一瞋恚心,一切惡中無過此惡。何以故
爾起一瞋恚心,則受百千障礙:所謂不見菩提障,不聞法障,生惡道障,多疾病障,被毀謗障,生暗鈍障,失正念障,少智慧障,近惡知識障,不樂賢善障,遠正見障。離佛正教,人魔境界,不見善知識,諸根不具,乃至生惡業,家生于邊地,如是等障,不可具說。是故瞋則爲大失,慈則得大利也。
叁觀智正覺世間。有叁:初觀化主。有六:初觀身相。
次應想念十方渚佛與諸菩薩聲聞大衆俱來人我諸佛國土宮殿之中。是諸如來身量大小過人一倍,具諸相好,端正香潔,以天衣服,莊嚴其身。
既觀十方衆生悉來人已,次觀東方一切世界所有諸佛率諸菩薩聲聞大衆,皆來人我身中微塵國土之中,乃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世界所有諸佛亦皆如是,其佛相好莊嚴,超逾一切也。
二觀威儀。
各各坐于千葉蓮花師子之座,一一無量衆所圍繞。
如是諸佛各各坐于寶蓮華座,同來大衆亦各坐于蓮座,圍繞于佛也。師子座者,《大智度論》卷七雲:佛爲人中師子。佛所坐處,若床,若地,皆名師子座。
叁觀莊嚴。
覆以寶蓋,懸衆寶旖,種種璎珞,周幣垂布。
蓋者所以防塵旖者以表威德猶大將之旌旗也。
四觀天樂。
有天樂器,不鼓自鳴,其音和雅,聞者喜悅。香氣徐動,吹諸寶樹,幢旖、蓋網、璎珞等物,出妙音聲,歌贊如來種種功德。
空中樂器,隨風飄蕩,出諸妙樂,風吹樹網等物,出諸妙歌,贊歎如來功德也。幢者爲竿高出,以種種絲帛莊嚴也。
五觀天食。
黃金爲器,七寶莊嚴,其器光明,猶如日月。所有香氣,如堅黑旃檀,甘露滿中,而以供養諸佛菩薩及聲聞衆。
堅黑旃檀,亦名牛頭旃檀,見下解。
六觀眷屬。
其諸菩薩阿羅漢等,皆于如來最上法中遊戲快樂。阿羅漢者,此雲不生,亦雲應供,亦雲殺賊。謂聲聞之極果也,各各受于法樂也。
二觀化法。有叁:初法。
複應想念:一切衆生皆于諸佛座前而坐,佛爲演說修慈之行,如我今時之所修習,言音美妙,悅可其心,令諸衆生獲最上樂。
如前所觀十方世界來人衆生,今于佛前,聞此修慈法門,各得安樂也。
二喻。
譬如有人得甘露漿,而以洗沐,息除勞苦,形神休暢。休者,美善也。
叁合
此亦如是,以法沾心,滅諸煩惱,身心寂靜,永得安樂。
沾,猶潤也。
叁觀微塵,有二:初觀外塵。
複應想念:如是一切寶幢旖蓋盡衣服等物,所有微塵,光明朗曜,出過于日;柔軟細滑,如觸天身;所出之香,如牛頭旃檀;其色清淨,如昆琉璃寶。一切物像,皆于中現。
÷爲顯所觀真實,亦顯重重無盡之意,故複觀想一切嚴具,鹹是四大造色,微塵積聚,能生妙觸、妙香、妙色也。牛頭旃檀者,唐譯《華嚴經》卷六十七雲:摩羅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頭。
二觀內塵。
又應想念:彼諸如來,一一如來身之微塵,柔軟光色,轉加殊勝,比前微塵逾百千倍。
複觀如來身之微塵,所有妙觸香色,逾于前觀自身微塵百千倍也。
二空觀。有二:初觀所觀空。有叁:初觀遍計所執性。
複應觀察我所思念一切衆生性空無我,如夢,如幻,如陽焰,如眩翳,一切諸佛亦複如是,自性皆空,本無有我。凡夫無智,于彼妄執有我自性,是故不能解脫生死。
性空者,離衆緣外,其體性不可得故。無我者,常一之體有主宰用爲我。五陰和合,假名衆生,無其實性,衆生性相一切都無,是故無我。夢幻、陽焰,義如前解。眩翳者,謂由病目見空中華。《成唯識論》卷八雲:愚夫于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華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大乘起信論義記》雲:以病眼外向觀故,即有空華妄境界現,境界相亦爾。既白思念十方來人,一切衆生空無我已。十方諸佛色相莊嚴,亦從因緣有,故有即非有,故雲自性本空。然彼六道四生一切有情不悟白心妄生分別,計有我人,起種種煩惱業,沈溺生死苦海,不達真如平等如虛空,超恒河沙功德也。
二觀依他起性。
複應觀察一切諸法體相微細,皆悉空寂。凡夫之人以自分別生諸境界。自分別中還自系縛,乃至未了心之自性,齊爾許時如在夢中,妄著諸境。
體謂主質,相言可識。空者,其體究竟無所有故。寂者,其相湛然離有爲相故。自分別者,謂心心所法能取境相,思惟量度,名爲分別。境界謂所取名相等。自分別中還自系縛者,謂計有所得,造業系苦也。心之自性者,謂自性清淨心真如之理,本來清淨,離煩惱垢。初地見道,得證真如,名了心自性。《大乘莊嚴經論》卷二偈雲:心外無有物,物無心亦無,以解二無故,善住真法界。”釋曰:此偈顯第叁見道位,如彼現見法界故,解心外無所取物,所取物無故,亦無能取心,由離所取能取二相故,應知無住法界自性。齊爾許時如在夢中,妄著諸境者,謂自凡夫至叁賢已還,未離虛妄分別故。
叁觀圓成實性。
複應觀察一切叁界皆悉是空,空不礙空。我今慈心,猶爲狹小。
叁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皆空者,謂叁界即實相故。空不礙空者,謂依法如如,依如如智,一切佛法自在成就。我今慈心但是一門,故雲猶爲狹小也。
二觀能觀空。
又應思念:如一切衆生及以諸佛性空無我,當知我身亦複如是,一切國土亦唯想念作是解已。
如前觀察衆生及佛性相皆空,如是今我此身乃至微塵中有國土以及衆生,但是計校分別之所成立。想者,《雜集論》雲:“構了相是想相,由此想故,構書種種諸法像類,隨所見聞覺知之義,起諸言說。念者,《雜集論》雲:念者,于串習事令心明記不忘爲體,不散亂爲業。串習事者,謂先所受。不散亂爲業者由念于境明記憶故,令心不散。今謂慈觀得成,但是自心構畫串習之力,乃至能觀身心,亦是過去熏習所現,無其實體也。
二觀叁世相攝。有二:一假觀。又二:一境。有二:一塵刹相攝。
複應觀察彼諸所有一切微塵,一一塵中皆有叁世諸佛國土,是諸國土最極清淨,超過于前所有佛國,叁世諸佛、叁世衆生及以叁世莊嚴之事皆悉具足。
彼諸所有一切微塵,即是自身。一切微塵皆有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土,最極清淨,超過于前。是總明叁世諸佛即智正覺世間。叁世衆生即衆生世間。叁世莊嚴之事即器世間。如是叁種世間皆悉清淨,超過于前也。
二劫念相攝。
叁世劫數人于一念,一一念中叁世諸佛坐一切處,普現一切衆生之前,或人禅定,或說妙法,或餐美食,或飲甘露。一一佛前,叁世菩薩及阿羅漢圍繞而坐,叁世快樂,充滿其身,亦自見身名諸佛所,受于如是叁世安樂。
如上叁世佛國,並非次第而觀,乃是一念具足,過去、現在、未來無有邊際。故雲叁世劫數人于一念,此是總標。一一念中叁世諸佛,是明化主。或人禅定,謂聖默然。或說妙法,是聖說法。此二是諸佛教化衆生之常儀。又人定是意業,是記心輪。說法是口業,是教誡輪。或餐或飲,是身業,是神通輪。如來以叁輪調伏方便,導引有情,令心清淨也。菩薩羅漢乃至自身受安樂者,明所化。以蒙如來叁輪教化,摧碾惑業,心清淨故,能受叁世快樂也。
二行。有二:一正觀。有二:一總觀。
複應想念:一一念中,我叁世身各持無量上好供具,而以供養一切諸佛、菩薩聲聞,及以施與衆生之類。
以上好供具供佛、菩薩、聲聞,此是敬田。以上好供具施與衆生,此是悲田。由己修習慈心,廣行布施,故諸佛、菩薩、聲聞以及衆生,鹹受最上妙樂也。
別觀。
于一一念從其身出種種香雲,雲中複有無量寶蓋莊嚴绮飾,彌覆一切諸佛、如來、菩薩、聲聞及以六趣衆生之上。其雲複雨天之甘露,及堅黑牛頭旃檀香末、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妙香華、妙意華,皆從空中缤紛而墮,電光引耀,如日舒景,雷音震動,聞者悅豫。一切諸佛、菩薩、聲聞及諸衆生,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四威儀中,其身恒受最上安樂。
雲中有無量寶蓋,此是觸塵,以寶蓋是蔭涼義。雨天甘露是味塵。堅黑牛頭旃檀香末是香塵。曼陀羅華等乃至電光是色塵。雷音震動是聲塵。牛頭,山名,以此山峰狀如牛頭,于此峰中生旃檀樹,名曰牛頭旃檀。曼陀羅,此雲白團花,亦雲適意花。摩诃曼陀羅華,即大白團花。波頭摩華,此雲亦蓮華。拘物頭華,此雲青蓮華。芬陀利華,此雲白蓮華。以此上妙五塵供養諸佛、菩薩、聲聞及諸衆生,是以諸佛、菩薩、聲聞衆生于一切時四威儀中恒受安樂也。
二喻顯。
佛子,譬如比丘人遍處定,于一切物皆作地解,水火風解,以如是解攝持其心。修慈之人,亦複如是,以慈勝解莊嚴攝持。
遍處定,亦名一切處定。修觀行者由八解脫人八勝處,由八勝處人十一切處。初取青黃赤白一一觀爲無邊,複思青等依于大種,故地水火風一一觀爲無邊。複思此所覺之色依于虛空,能覺之識依于識,故觀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定。今此喻顯慈觀廣普。勝解,謂于所緣境決定印可,不可引轉。以慈勝解莊嚴攝持者,謂如…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略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