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疾得菩提。以诸菩萨要经三大阿僧只劫,久受勤苦,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方能证得无上菩提,故兴斯问也。
大文第二正宗分。有三:初赞许弥勒。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弥勒。汝于我所常有所问,今所问义最顺我心。汝今哀愍诸天及人,一切世间无量众生,多所利益,多所安乐,故能问我如是之义。吾当为汝分别演说,令诸菩萨不经勤苦而能速疾证佛菩提。
文中有三:初赞所问最顺我心者。佛心者,大慈悲是。今问修慈之行,故最顺佛心也。“汝今”下赞能问。以大悲心发起斯问。言“利益”者谓后世济,“安乐”者谓现世济。吾当下正许说。
二述慈利益。
佛子,若有众生为求菩提而修诸行,愿常安乐者,应修慈心以自调伏。如是修习,于念念中常具修行六波罗蜜,速能逮及诸忍之地,速得圆满无上正觉,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最上功德,庄严其身,尽于未来,常住安乐,亦能除灭一切众生无始已来诸业重障。
佛子者,将欲告语,故呼而召之。《佛地论》卷一云:能绍佛种不令断绝,故名佛子。“若有众生”下标行者,“应修慈心”下示所行。调伏者,调伏三业,制伏过非也。“如是修习”下明利益。六波罗密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六总摄菩萨因行也。“诸忍之地”,忍谓安住于道,其心不动。一者伏忍,谓十行十住十回向。二者信忍,谓初地至三地。三者顺忍,谓四地至六地。四者无生忍,谓七地至九地。五者寂灭忍,谓十地及妙觉。广如《仁王般若经》说,即菩萨因位也。速得圆满无上菩提者,得佛果位也。“具足十力”下,得佛果德也。初明白利德。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四无所畏者,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乃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广说如常解。“亦能除灭”下明利他德。从缘所生,故无有初,是名无始。恶业妨道,故云业障。若略言之,修习慈心,便能不经勤苦,速得因圆果满也。
三开示观法。有二:初观现前庄严。有二:一、假观。又二:初观报身。又二:初观自身。
佛子,若诸菩萨修习慈心,应在空闲寂静之处,以清净信摄诸心法,观察其身上下支节皆微尘聚,地水火风和合所成,复应思惟:即彼一一微尘之内,皆有虚空,是诸虚空莫不悉以容受为相。又应想念:彼诸微尘清净明彻,外如琉璃,内如紫金,庄严妙好,柔软芬馥。
文中有三:初观身是尘聚,次观尘中有空,三观尘体清明。言清净信者,远恶行,离惑垢,故云清净。摄诸心法者,摄诸缘虑置心一处也。言微尘者,《大昆婆沙论》卷百三十六云:此七极微成一微尘,是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言地水火风和合所成者,四大是能造,微尘是所造。地大性坚,支持万物;水大性湿,收摄万物;火大性暖,调和万物;风大性动,生长万物。此四相倚而成极微,极微相聚而成色法。今观自身但是四大所造微尘之聚。一一微尘,其体中空,外青内黄,表里明彻也。言琉璃者,此云青色宝。
二观外身。
复应观察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一一众生所有支节,一一支节所有微尘,皆亦如是。
自观己身得成就已,次观十方一切众生各各支节皆是尘聚。其尘中空,内外清明,无有异也。
二观化土。有三:初观器世间。有六:初观宝宫。
若诸菩萨于自他身一切众生作于如是决定解已,复应想念自身微尘,一一尘中皆有佛国,其中宫殿琉璃所成,白银为门,黄金为柱,广博崇丽,光影洞彻,宝堂间列,宝墙围绕,宝阁、宝楼,处处分布。其中各有诸天宝床,重茵、绮褥敷置其上。
言佛国者,一世界为一佛所化,故云佛国。如是净佛土中,殿堂楼阁,处处分布,宝墙外绕,中有宝床,上敷茵褥也。广,阔也。博,通也。崇,高也。堂者,《尔雅·释宫》云:“古者有堂。自半已前虚之,谓之堂;白半已后实之,谓之室。”楼者,《尔雅·释宫》云:“四方而高曰台,狭而修曲曰楼。”茵者,车重席也。褥者,坐藉也。绮者,细绫也。言诸天宝床者,《智度论》卷九云:
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名天物。
二观宝池。
复有无量上好园苑,围绕庄严。其园苑中皆有浴池,悉以七宝而为堤岸,黄金栏栀,四面周匝,清泉长流,引注其中。香末为泥,金沙间错。八功德水,弥满澄净。波头摩华、优钵罗花、拘物头花、芬陀利华、菡萏开敷,周布其上。
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也。栏栀者,纵曰栏,横曰楣。八功德水者,《称赞净土经》云: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弥满者,遍满也。澄净者,水静而清也。波头摩华者,红莲华。优钵罗华者,青莲华。拘物头华者,黄莲华。芬陀利华者,白莲华。菡萏者,莲华也。《尔雅·释草》云:“荷芙蕖,其华菡萏。”
三观宝树。
其池四边多诸宝树,真珠为华,光色滋荣,其果成熟,香味具足。
滋荣者,蕃大也。
四观宝座。
于诸树下置天宝座。
天宝座者,珍宝床座也。
五观天食。
一一座前,宝器行列,甘露美食,莫不充满。
甘露者,《维摩经注》卷七云:“什曰:诸天以种种名药着海中,以宝山磨之,今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
六观宝地。
复应想念:如是一切诸佛国土,绀青琉璃以为其地,众妙七宝绮错庄严,是诸土中所有微尘,清净细妙如天上宝。其光晃耀,如盛明日;其色美好,如阎浮檀金;香气氛氲,如乌罗伽梅檀;质性柔软,如迦旃延衣,触者于身,能生悦乐。
一一微尘之中所有佛国,皆以琉璃为地,其地具足妙色妙香,能生妙触。绀青者,青而含赤也。晃耀者,明晖照耀也。阎浮檀金者,无热池侧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底有金沙曰阎浮檀金。旃檀者,香木名,此云与乐。乌罗伽者,蛇也。乌罗伽梅檀,亦名蛇卫梅檀,即蛇所住梅檀树也。迦旃延底者,亦云迦旃邻提衣。迦旃邻提,此云可爱鸟,此鸟毛细软,可缉绩以为衣。慧琳《音义》卷十九云:迦止栗那绵,亦名迦真邻底迦,瑞鸟之名。鸟毛细软,非常轻安,可缉绩以为衣或絮,转轮圣王方御此服。《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云:如迦遮邻底迦柔软妙服,触之悦意。
二观众生世间。有二:初总观住慈。有八:初众生来人。
作是观已,即应想念:从此东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皆来人我诸佛国土宫殿之中,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彼诸世界所有众生皆亦如是。
既观自身微尘之中有净佛土,此观成已,则观东方一切世界六道众生来人其中,受诸妙乐,乃至十方一切众生悉来人中。
二同受妙乐。
又应想念,如是六道一切众生皆同威仪,色相相似,其身柔软,常有香气。丈夫之相具足庄严,离诸苦恼,受天妙乐。
六道者,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谓观六道众生悉皆同一天人丈夫之相,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也。
三应念得物。
是诸众生若须衣服庄严之具,即时往诣劫波树下,随其所须,应念而得种种众具以为严好,譬如他化自在之天。
劫波树,生帝释天喜林园中,应时而出一切所须之物。他化自在天者,欲界第六天,此天享乐不须自变乐具,假他乐事自在游戏。《智度论》卷九云: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谓诸众生应念得物,而互庄严也。
四风鼓天乐。
复有香风从八方来,其风触身,令心适悦。有诸乐器,无人抚击,随风回动,出妙音声。
谓诸乐器飘荡虚空,微风吹动,出妙音乐也。
五随意所作。
是诸众生,或在宫殿,或游园苑,或有食于诸天美食,或执宝器而饮甘露,或有坐于莲华之台。
谓诸众生随意所作,或住或游,或食或饮,或坐也。
六财物具足。
身佩璎珞,两边垂下,财宝充满,众具备足,随其所好,种种欢娱。
璎珞者,颈饰也。
七身心安乐。
面目熙怡,身心悦怿,体常无病,盛年好色,不老不死,功德势力,皆同一类。无有为人之所使者。
熙怡者,和乐也。怿,亦悦也。
八现受法乐。
悉能摧灭淫怒愚痴,当证菩提,究竟安乐。
摧灭者,挫抑而消灭之也。破除三毒烦恼,将来得证菩提也。
二别观伏瞋。有五:初自悔先罪。
佛子,是修慈者若在如是众生之中,见一众生于已有违,以缘于此,不生爱念,则应以智慧深自观察,我往世中定于此人作重业障,以是因故,还于今日障我菩提。
行者若于一切众生之中,见一众生是己宿怨,心生瞋恚,不欲其来享斯妙乐,应自悔责:我今修习慈心,希证菩提,乃因彼人而生瞋恚,定是我于过去生中,于彼曾作重大违害,故于今日,还因彼人而自障碍。是我之过。非关彼怨。
二普生慈愍。
我若于此人不生欢喜,则于余一切众生之处皆亦不应而作饶益。何以故
以无始时来在生死中,无一众生非于过去曾害我者。若于此众生不生怜愍,于余一切当于复然。我今普于一切众生皆行饶益,是故于此决当慈念。
瞋犹未已,应更思念:过去无量生死之中互相违害,孰非仇怨
设于此人不舍瞋恚,则当渐广,乃至尽舍一切众生。我今欲于一切众生普行饶益,奈何独于此人怀瞋不舍
三怨仇快意。
复应思惟:瞋恚因缘能令众生堕于地狱。若怀怨结,后必生在毒蛇之中。若我来世受斯报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