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疾得菩提。以諸菩薩要經叁大阿僧只劫,久受勤苦,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方能證得無上菩提,故興斯問也。
大文第二正宗分。有叁:初贊許彌勒。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彌勒。汝于我所常有所問,今所問義最順我心。汝今哀愍諸天及人,一切世間無量衆生,多所利益,多所安樂,故能問我如是之義。吾當爲汝分別演說,令諸菩薩不經勤苦而能速疾證佛菩提。
文中有叁:初贊所問最順我心者。佛心者,大慈悲是。今問修慈之行,故最順佛心也。“汝今”下贊能問。以大悲心發起斯問。言“利益”者謂後世濟,“安樂”者謂現世濟。吾當下正許說。
二述慈利益。
佛子,若有衆生爲求菩提而修諸行,願常安樂者,應修慈心以自調伏。如是修習,于念念中常具修行六波羅蜜,速能逮及諸忍之地,速得圓滿無上正覺,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最上功德,莊嚴其身,盡于未來,常住安樂,亦能除滅一切衆生無始已來諸業重障。
佛子者,將欲告語,故呼而召之。《佛地論》卷一雲:能紹佛種不令斷絕,故名佛子。“若有衆生”下標行者,“應修慈心”下示所行。調伏者,調伏叁業,製伏過非也。“如是修習”下明利益。六波羅密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此六總攝菩薩因行也。“諸忍之地”,忍謂安住于道,其心不動。一者伏忍,謂十行十住十回向。二者信忍,謂初地至叁地。叁者順忍,謂四地至六地。四者無生忍,謂七地至九地。五者寂滅忍,謂十地及妙覺。廣如《仁王般若經》說,即菩薩因位也。速得圓滿無上菩提者,得佛果位也。“具足十力”下,得佛果德也。初明白利德。十力者,一是處非處力,二業力,叁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四無所畏者,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叁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者,一、身無失,二、口無失,叁、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乃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廣說如常解。“亦能除滅”下明利他德。從緣所生,故無有初,是名無始。惡業妨道,故雲業障。若略言之,修習慈心,便能不經勤苦,速得因圓果滿也。
叁開示觀法。有二:初觀現前莊嚴。有二:一、假觀。又二:初觀報身。又二:初觀自身。
佛子,若諸菩薩修習慈心,應在空閑寂靜之處,以清淨信攝諸心法,觀察其身上下支節皆微塵聚,地水火風和合所成,複應思惟:即彼一一微塵之內,皆有虛空,是諸虛空莫不悉以容受爲相。又應想念:彼諸微塵清淨明徹,外如琉璃,內如紫金,莊嚴妙好,柔軟芬馥。
文中有叁:初觀身是塵聚,次觀塵中有空,叁觀塵體清明。言清淨信者,遠惡行,離惑垢,故雲清淨。攝諸心法者,攝諸緣慮置心一處也。言微塵者,《大昆婆沙論》卷百叁十六雲:此七極微成一微塵,是眼識所取色中最微細者。言地水火風和合所成者,四大是能造,微塵是所造。地大性堅,支持萬物;水大性濕,收攝萬物;火大性暖,調和萬物;風大性動,生長萬物。此四相倚而成極微,極微相聚而成色法。今觀自身但是四大所造微塵之聚。一一微塵,其體中空,外青內黃,表裏明徹也。言琉璃者,此雲青色寶。
二觀外身。
複應觀察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一一衆生所有支節,一一支節所有微塵,皆亦如是。
自觀己身得成就已,次觀十方一切衆生各各支節皆是塵聚。其塵中空,內外清明,無有異也。
二觀化土。有叁:初觀器世間。有六:初觀寶宮。
若諸菩薩于自他身一切衆生作于如是決定解已,複應想念自身微塵,一一塵中皆有佛國,其中宮殿琉璃所成,白銀爲門,黃金爲柱,廣博崇麗,光影洞徹,寶堂間列,寶牆圍繞,寶閣、寶樓,處處分布。其中各有諸天寶床,重茵、绮褥敷置其上。
言佛國者,一世界爲一佛所化,故雲佛國。如是淨佛土中,殿堂樓閣,處處分布,寶牆外繞,中有寶床,上敷茵褥也。廣,闊也。博,通也。崇,高也。堂者,《爾雅·釋宮》雲:“古者有堂。自半已前虛之,謂之堂;白半已後實之,謂之室。”樓者,《爾雅·釋宮》雲:“四方而高曰臺,狹而修曲曰樓。”茵者,車重席也。褥者,坐藉也。绮者,細绫也。言諸天寶床者,《智度論》卷九雲:
天竺國法名諸好物,皆名天物。
二觀寶池。
複有無量上好園苑,圍繞莊嚴。其園苑中皆有浴池,悉以七寶而爲堤岸,黃金欄栀,四面周匝,清泉長流,引注其中。香末爲泥,金沙間錯。八功德水,彌滿澄淨。波頭摩華、優缽羅花、拘物頭花、芬陀利華、菡萏開敷,周布其上。
七寶者,金銀、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瑪瑙也。欄栀者,縱曰欄,橫曰楣。八功德水者,《稱贊淨土經》雲:一者澄淨,二者清冷,叁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彌滿者,遍滿也。澄淨者,水靜而清也。波頭摩華者,紅蓮華。優缽羅華者,青蓮華。拘物頭華者,黃蓮華。芬陀利華者,白蓮華。菡萏者,蓮華也。《爾雅·釋草》雲:“荷芙蕖,其華菡萏。”
叁觀寶樹。
其池四邊多諸寶樹,真珠爲華,光色滋榮,其果成熟,香味具足。
滋榮者,蕃大也。
四觀寶座。
于諸樹下置天寶座。
天寶座者,珍寶床座也。
五觀天食。
一一座前,寶器行列,甘露美食,莫不充滿。
甘露者,《維摩經注》卷七雲:“什曰:諸天以種種名藥著海中,以寶山磨之,今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藥。
六觀寶地。
複應想念:如是一切諸佛國土,绀青琉璃以爲其地,衆妙七寶绮錯莊嚴,是諸土中所有微塵,清淨細妙如天上寶。其光晃耀,如盛明日;其色美好,如閻浮檀金;香氣氛氲,如烏羅伽梅檀;質性柔軟,如迦旃延衣,觸者于身,能生悅樂。
一一微塵之中所有佛國,皆以琉璃爲地,其地具足妙色妙香,能生妙觸。绀青者,青而含赤也。晃耀者,明晖照耀也。閻浮檀金者,無熱池側閻浮樹下有河曰閻浮檀,此河底有金沙曰閻浮檀金。旃檀者,香木名,此雲與樂。烏羅伽者,蛇也。烏羅伽梅檀,亦名蛇衛梅檀,即蛇所住梅檀樹也。迦旃延底者,亦雲迦旃鄰提衣。迦旃鄰提,此雲可愛鳥,此鳥毛細軟,可緝績以爲衣。慧琳《音義》卷十九雲:迦止栗那綿,亦名迦真鄰底迦,瑞鳥之名。鳥毛細軟,非常輕安,可緝績以爲衣或絮,轉輪聖王方禦此服。《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雲:如迦遮鄰底迦柔軟妙服,觸之悅意。
二觀衆生世間。有二:初總觀住慈。有八:初衆生來人。
作是觀已,即應想念:從此東方一切世界所有衆生皆來人我諸佛國土宮殿之中,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彼諸世界所有衆生皆亦如是。
既觀自身微塵之中有淨佛土,此觀成已,則觀東方一切世界六道衆生來人其中,受諸妙樂,乃至十方一切衆生悉來人中。
二同受妙樂。
又應想念,如是六道一切衆生皆同威儀,色相相似,其身柔軟,常有香氣。丈夫之相具足莊嚴,離諸苦惱,受天妙樂。
六道者,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也。謂觀六道衆生悉皆同一天人丈夫之相,無有衆苦,但受諸樂也。
叁應念得物。
是諸衆生若須衣服莊嚴之具,即時往詣劫波樹下,隨其所須,應念而得種種衆具以爲嚴好,譬如他化自在之天。
劫波樹,生帝釋天喜林園中,應時而出一切所須之物。他化自在天者,欲界第六天,此天享樂不須自變樂具,假他樂事自在遊戲。《智度論》卷九雲: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謂諸衆生應念得物,而互莊嚴也。
四風鼓天樂。
複有香風從八方來,其風觸身,令心適悅。有諸樂器,無人撫擊,隨風回動,出妙音聲。
謂諸樂器飄蕩虛空,微風吹動,出妙音樂也。
五隨意所作。
是諸衆生,或在宮殿,或遊園苑,或有食于諸天美食,或執寶器而飲甘露,或有坐于蓮華之臺。
謂諸衆生隨意所作,或住或遊,或食或飲,或坐也。
六財物具足。
身佩璎珞,兩邊垂下,財寶充滿,衆具備足,隨其所好,種種歡娛。
璎珞者,頸飾也。
七身心安樂。
面目熙怡,身心悅怿,體常無病,盛年好色,不老不死,功德勢力,皆同一類。無有爲人之所使者。
熙怡者,和樂也。怿,亦悅也。
八現受法樂。
悉能摧滅淫怒愚癡,當證菩提,究竟安樂。
摧滅者,挫抑而消滅之也。破除叁毒煩惱,將來得證菩提也。
二別觀伏瞋。有五:初自悔先罪。
佛子,是修慈者若在如是衆生之中,見一衆生于已有違,以緣于此,不生愛念,則應以智慧深自觀察,我往世中定于此人作重業障,以是因故,還于今日障我菩提。
行者若于一切衆生之中,見一衆生是己宿怨,心生瞋恚,不欲其來享斯妙樂,應自悔責:我今修習慈心,希證菩提,乃因彼人而生瞋恚,定是我于過去生中,于彼曾作重大違害,故于今日,還因彼人而自障礙。是我之過。非關彼怨。
二普生慈愍。
我若于此人不生歡喜,則于余一切衆生之處皆亦不應而作饒益。何以故
以無始時來在生死中,無一衆生非于過去曾害我者。若于此衆生不生憐愍,于余一切當于複然。我今普于一切衆生皆行饒益,是故于此決當慈念。
瞋猶未已,應更思念:過去無量生死之中互相違害,孰非仇怨
設于此人不舍瞋恚,則當漸廣,乃至盡舍一切衆生。我今欲于一切衆生普行饒益,奈何獨于此人懷瞋不舍
叁怨仇快意。
複應思惟:瞋恚因緣能令衆生墮于地獄。若懷怨結,後必生在毒蛇之中。若我來世受斯報者…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略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