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
将释此经,略开三门。一解题目,二辨传译,三释经文。
初解题目者。
“大方广”题所证法,“佛华严”是能证人。唐宗密《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云:大以当体得名,常遍为义。方以就法得名,轨持为义。广以从用得名,包博为义。佛以就果得名,觉照为义。华以从喻得名,感果严身为义。严以功用为名,资庄为义。经以能诠得名,摄持为义。此经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亦称《杂华经》。西竺大本凡十万偈,东土来未尽。晋佛陀跋陀罗译成六十卷,有三万六千偈。唐实义难陀译成八十卷,有四万五千偈。今此《修慈分》乃出未来五万偈中,别生之本也。
二明传译者。
唐于阗三藏法师提云般若等奉制译。
于阗,今新疆和阗县。阿育王时迁离车族,北越雪山,建国于此。亦名瞿萨旦那国。见《西域记》卷十二。提云般若,唐云天智,于阗国人。通大小乘学,咒术、禅门,悉皆谙晓。以武后永昌元年来谒帝于洛阳,依勅在魏国东寺从事译经,至天授二年,译出六部七卷。后不知所终。见《开元释教录》卷九。三藏法师者,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通三藏、达三学者,号为三藏法师。制者,《前汉书》注云,师古曰:天子之言曰制书。谓为制度之命也。
三解释经文。大判为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复二:初证信序,二发起序。证信序中有六成就。初信成就。
如是
六成就者,佛临涅槃时,阿难受阿(少/兔)楼驮教,问佛:一切经首当置何言
佛言:当置“如是我闻”。佛在某方聚林等六事,如《大术经》等说。后阿难结集,还依佛教。如名不异,是言无非。阿难所传与佛所说一种不异,名如;文中之理允当无非,称是。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为令众生起信乐心,随顺修学,故言“如是”。
二闻成就。
我闻,
阿难对众述佛遗旨,亲承不谬,离增减失,故曰“我闻”。
三时成就。
一时
法王启运嘉会之时,圣不虚说,言必会机,令人开悟,故云“一时”。
四主成就。
佛
佛者,大师之称。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五处成就。
在王舍城鹫峰山中,
王舍城者,中印度摩伽陀国之都城。频婆娑罗王因旧都上茅城频遭火害,迁居于此,因名王舍。广如《智度论》卷三及《大唐西域记》卷九中说。国王舍城有五山,鹫峰其一也,梵云耆阖崛山。山顶似鹫,故名。
六众成就。
与无量大菩萨众俱,弥勒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菩萨者,具言菩提萨缍。菩提,此言觉道,萨堙,此云有情。谓求觉道之有情。萨缍又云勇猛,谓勇猛求于觉道者。弥勒,此云慈,姓也。名阿逸多。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佛位,为补处菩萨。先佛人灭,生于兜率天。经彼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成等正觉。过去世中为一切智光仙人,值弥勒佛闻经,初得慈心三昧。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如《一切智光仙人经》说。摩诃萨者,具云摩诃萨堙。摩诃,此云大,为有情中尊,故云摩诃萨。上首者,于其众中居最上位,众所依故,一切众中得自在故,名为上首。以将说修慈法门,故以慈氏菩萨为导首也。
二发起序。有二:初梵天住慈。有三:初观佛。
尔时东方有十亿梵天,皆住慈心,来诣佛所,顶礼佛足,以众妙具供养于佛。供养毕已,各自坐于众福所生莲华之座,恭敬尊重,瞻仰如来。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诸来梵天,皆亦如是。
梵者,此云清净,亦云离欲。《智度论》卷十云:梵名离欲清净。今言梵世界,已总说色界诸天,即是有总有别。总则通指色界,别则初禅天也。慈心者,与人以乐之心也。《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顶礼佛足者,以自所尊敬彼所卑,礼之极也。坐莲花座者,《智度论》卷八云:梵天王坐莲华上。又《大日经疏》卷十五云:若净居诸天,乃至初禅梵天等。世间立号为梵者,皆坐赤莲花中。恭敬者,《法华经嘉祥疏》卷二云:谦退畏难曰恭,推其智德曰敬。瞻者,仰视也。四维,即四隅。维者,连结也。
二互顾。
尔时诸梵天众在于佛所,各以慈目,递相瞻顾。
诸梵天等同住慈心,共期胜进,故互观也。
三观机。
复共同时舒颜,谛视弥勒菩萨。
心期佛诲,自惭慧浅,未敢擅请,故共视弥勒,欲其发起也。
二弥勒请问。有二:初叙请仪。
时尔勒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白佛言:
偏袒右肩者,《舍利弗问经》云:佛言:修供养时,应须偏袒,以便作事。慧远《沙门袒服论》云:天竺国法,尽敬于所尊,表诚于神明,率皆袒服。又云:明所行不左,故应右袒。长跪者,《南海寄归传》卷一云:长跪者,谓是双膝踞地,竖两足以支身。合掌者,《观音义疏》卷上云: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心相当,故以表敬也。
二述请辞。有二:初赞德。有二:初赞自行德。
大德世尊,一切智者于诸法性能正觉了,遍知众生善恶二业,凡愚由此生死往来。善能开悟三乘之道,及以三乘同归一乘。一切众生根性差别,及以烦恼缠盖之中有如来种,普皆明见,无有谬失。
大德,梵云波檀陀。世尊,梵云薄伽梵。《四分戒本疏》卷一云:宇宙无上曰世尊,行满位高曰大德。具足一切智故,称一切智者。此三总叹。次下别叹有二:初,于诸法性能正觉了者,赞智照真谛平等空理。法性者,《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云:如金刚在山顶,渐渐穿下,至金刚地际,到自性乃止。诸法亦如是,智慧分别推求,已到如中,从如人自性。如本未生,灭诸戏论,是名为法性。又卷三十七云:法性者,诸法实相,除心中无明诸结使,以清净实观得诸法本性,名为法性。性名真实。遍知众生。赞智照俗谛因果差别。此中复二:初知世间因果善恶之业者,世间,因也。生死往来者,世间果也。为善故福报人天,为恶故罪沦鬼畜地狱也。善能开悟下,二知出世间善因果。三乘之道,及同归一乘者,出世间果。根性差别及如来种者,出世间因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大乘也。《法花经·譬喻品》云: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又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独乐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为辟支佛乘。又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敢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言开悟者,以三乘道开启警悟愚暗众生也。一乘者,佛乘也。《法华经·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云:诸佛如来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谓二乘涅槃,犹如化城,既证人已,自然回心趣求菩提,究竟成佛。广如《法华经·化城喻品》中说根性者,《止观辅行》云:能生为根,数习为性。以众生根性有利钝不同,故如来于一佛乘方便说三也。贪瞋痴等扰乱有情,故曰烦恼。缠者十缠,能缠行人心身不得自在。盖有五盖,覆盖行人清净信心,不得开发。如来称者,谓佛性也。以一切众生具足佛性故,究竟同归一乘也。
二赞化他德。
又知诸法皆悉是空,如梦如幻,如阳焰等,无有坚实。而大悲无尽,以善方便,令诸凡夫见佛色身微妙之相。佛身者,般若波罗蜜之所成就,自然真实,常住不变,犹如虚空。若有众生勤修福慧,不随心识驰鹜于境,非如渴鹿于旷野中追求阳焰以之为水,如是之人,则得见佛,恒闻说法,亦能依教如理修行。
文中有二:初赞无缘大悲,后赞从真起应。言如梦者,《大智度论》卷六云:如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使眠中实无而著得道觉时乃知无实,亦复自笑。言如幻者,《智度论》卷六云: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难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言如阳焰者,《智度论》卷六云:焰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结使烦恼,日光诸行尘,邪忆念风,生死旷野中转。无智慧者谓为一相,为男为女,是名为焰。谓如来三心不住有为无为性中,不住三世,知诸缘不实,颠倒虚妄故,心无所缘,但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著诸法,取舍分别,故虽心无众生缘,而使一切众生自然见佛色身,获拔苦与乐之益也。“佛身者”下,赞从真起应。般若,此云智慧;波罗蜜,此云到彼岸,谓从生死此岸达涅槃彼岸之甚深智慧也。《金光明经》云: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诸佛真身理智相应,自受法乐,法尔如然,故曰自然。离情绝妄,故曰真实。无有生灭,故云常住。寂然无改,故曰不变。如是以无生相故,如来法身清净,复以无尽相故,如来色身相好显现。心识谓能取,诸境谓所取。离二取故,即见道位。人于初地,则得见佛色身无量相好无量庄严。《成唯识论》卷十云: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量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绩湛然,尽未来际,恒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二正问。
世尊,我今欲于如来应等正觉少有所问,唯愿慈哀为我宣说。世尊,菩萨云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少用功力,安乐无倦,而能速证广大佛法
菩萨云何在生死中不受无量众苦逼迫,于诸佛法速得圆满
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应者,应受人天供养。等正觉者,遍正觉知一切诸法,即世尊十号之初三,诸佛之通称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即佛果也。所问有二:初问云何不须勤劳而速证菩提,二问云何不受辛苦…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