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言西方者,即是轉意識成妙觀察智也。人之生死,由于二種力:一者,樂著戲論因增上力;二者,淨不淨業因增上力。此二力者共相依輔,若能一切戲論不行,則一切諸業亦不複生。是故欲脫生死苦論,證彼常恒法身,先須以念佛力,轉彼意識,成妙觀察智已,由初發心便能轉*輪,辯無言說,理無涯際,由此清淨無染,人無言觀門,悟無量叁摩地門、無量陀羅尼門、無量解脫門,此是法界體性中之西方也。言過十萬億佛土者,斷十煩惱,成就萬善,住于億相也。過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取爲十,謂下品往生也。十法界互具成百,各具十度,即成千度,各有十善,即成萬善,謂中品往生也。億者,梵雲落叉,即是相義,亦是見義。謂住于實相,一相一切相,即相即無相,非相非無相。即相者假谛,無相者空谛,非相非無相者中谛,叁谛圓融,即上品往生也。以念佛持名力故,得斷煩惱,得成萬善,得生實相,由斯功德,面佛聞法,而受彌陀之所教化,故名極樂。如斯功德,皆是彌陀願力之所攝持,即是智正覺世間也。
△二、極樂衆生世間。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
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苦者,叁苦、八苦也。叁苦,謂苦苦、壞苦、行苦。八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華開見佛,故無生苦。形相成就,故無老苦。無有疾痛,故無病苦。壽命無量,故無死苦。恒時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乃至諸上善人集會一處,故無愛別離苦、怨憎會苦。自然能生念佛等心,故無求不得苦。鹹是化生,故無五陰盛苦。諸樂者,謂法樂。略說有六種意樂:一者,廣大意樂,于六度行無厭足故。二者,長時意樂,恒時修行,無間息故。叁者,歡喜意樂,饒益有情,深生歡喜故。四者,荷恩意樂,見彼有情,于已有大恩德故。五者,大志意樂,所集善根,回施一切有情故。六者,純善意樂,共諸有情,回求無上菩提故。念佛功德可以拔諸苦,生諸樂,衆生以念佛故,自致如是,即是衆生世間也。
△叁、極樂器世間。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種欄椐,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爲極樂。
欄椐所以界道,即是戒也。羅網所以嚴空,即是定也。行樹所以悅意,即是慧也。是叁者,叁世如來教化之總綱,一切衆生脫苦之根本,是故一切如來淨土,無不以斯叁事莊嚴。而獨極樂由斯得名者,謂以念佛,持名成就,叁學具足,不假他求故也。七重欄盾者,治身、口七支業故,除七垢故。七支業,謂身不殺、不盜、不淫、口不兩舌、惡口、妄言、绮語也。七垢者,欲垢、見垢、疑垢、慢垢、僑垢、隨眠垢、悭垢也。七重羅網者,七覺分也,謂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念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也。七重行樹者,七空智也,謂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也。皆以四寶周匝圍繞者,謂如是戒、定、慧,皆以四弘誓願而莊嚴。又複此叁學,皆由信、願、解、行而得成就也。此器世間由彼阿彌陀戒、定、慧力,四弘誓力之所嚴淨,唯于念佛法門能信願解行者得見之耳。
△自下第二大門廣顯中亦叁,初、極樂器世間。曆來銷釋此一大段經文,皆以依、正二報解之。白此以下至聞樹網音聲,皆生念佛法僧之心等,爲依報,明所受用之境界也。自佛光明無量至弟子衆多,爲正報,明能受用之色身也。今解不如此者,一真虛寂,身刹相含。一、依內現依,謂塵含世界,如《華嚴經·現相品》雲“佛刹微塵數,如是諸刹土,皆于一念中,一一塵中現”也。二、正內現正,謂毛孔中現佛,如《華嚴經》雲“如來于一毛孔中,一切塵刹諸佛坐,菩薩衆會共圍繞,演說普賢之勝行”也。叁、正內現依,謂毛孔中現刹,如《華嚴經·僧只品》雲:“于一微細毛孔中,不可說刹次第人,毛孔能受彼諸刹,諸刹不能遍毛孔。”四、依內現正,謂塵中現佛,如《普賢行願晶》雲:“于一塵中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五、依內現依,正謂塵中現佛身及刹,如《華嚴經》雲:“一一塵中無盡身,複現種種莊嚴刹。”六、正內現依,正,謂毛孔中現佛身及刹,如《華嚴經》雲:“一毛孔內難思刹,等微塵數種種住,一一皆有遍照尊,在衆會中而說法。”複次,上來明叁極樂世間,然叁世間融具十身,所謂國土身、衆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如《華嚴經》八地文中所說:“此菩薩知諸衆生心之所樂,能以衆生身作自身,亦作國土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能以國土身作自身,亦作衆生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能以業報身作自身,亦作衆生身,國土身乃至虛空身。”“能以自身作衆生身,國土身乃至虛空身。”既依正交徹而無礙,自他相攝而並容,雲何而可分別耶
是故今謂此下四段經文,皆雲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即是廣顯極樂器世間也。凡有四章:初顯體;二、辨性;叁、示相;四、明用。夫顯體者,十方一切佛土,皆是如來大圓鏡智所現,雖然一多無礙,現隱互成,是故一佛土人無量佛土,無量佛土人一佛土,則此極樂世界即是十方一切佛土也。況昔彌陀在于因地,爲法藏比丘,從世自在王佛聞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皆悉睹見,具足五劫,思惟攝取彼諸佛國清淨之行,乃發四十八願,具足修滿,自致成佛。又韋提希後從佛求于清淨業處,世尊放眉間光,爲現十方諸佛淨妙國土,而韋提希于中獨樂生于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則極樂世界之因果,總攝一切佛土之因果可知矣。顯體中有叁:初總,次別,後結。總中複二,即七寶池與八功德水也。別中有四:一、金沙爲底;二、四寶階道;叁、七寶樓閣;四、四色蓮華。今初。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
所謂池者,即常寂光也。夫娑婆世界者,《瑜伽師地論意地分》雲:諸有清淨第一最勝精妙性者,成蘇迷盧山,爲一小世界之中,此外有香水海。中品性者,成七重金山,山海相間,繞彼蘇迷盧。下品性者,于蘇迷盧四邊七金山外,有四大洲,居鹹水海中,鐵圍山繞堿水海,諸鬼神等居彼金山。四洲人民福德,壽命各不相同,北洲無佛,八難之一。南洲叁事最勝,勇猛強記,勤修梵行,佛出其土。良以娑婆世界有情業染重故,我慢盛故,是以山海重疊。極樂世界則不如是,唯一大洲,中有寶池,無我慢故,地平如掌,一切有情皆于彼池中蓮華化生,此池即是彼土一切有情無明住地根本所成。無明無住,即常寂光也。複次此池浩浩茫茫而無垠,滟滟冥冥而不測,澄淬如鏡,泓涵若虛,大旱不涸,大寒不冱,即常寂光也。言七寶者,七真如也。《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雲:“一者流轉真如,謂一切行無先後性。二者相真如,謂一切法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叁者了別真如,謂一切行惟是識性。四者安立真如,謂我所說諸苦聖谛。五者邪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集聖谛。六者清淨真如,謂我所說諸滅聖谛。七者正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道聖谛。當知此中由流轉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由相真如、了別真如故,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由清淨真如故,一切聲聞菩提、獨覺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平等平等;由正行真如故,聽聞正法緣總境界,勝奢摩他毗缽舍那所攝受慧平等平等。”此念佛法門乃是從彼寂光四波羅蜜究竟處立,依七真如所顯,以斯功德莊嚴淨土,故如此也。
△二、八功德水。
八功德水,充滿其中。
水即池也,無水則亦無池,池是水之事,水是池之理。然常寂光中非理非事,以非理故,舉體起萬像之事;以非事故,全體成一味之理。是故池中言七寶者,以因果生滅之事示自體性淨故。水言八功德者,以一味真如攝體用因果故。八德,謂一者潤澤,喻大願深廣無窮盡故;二者清冷,喻不受一切煩惱垢故;叁澄淨,喻舍離世間假名字故;四者輕軟,喻生佛平等同一味故;五者甘美,喻出生無量方便神通故;六者安和,喻觀察緣生甚深理故;七者除饑,喻修行上勝實德高廣故;八者長養,喻大果堅固障盡智圓故。唯有念佛者,能成就此功德門。
△二則有四,初、金沙爲底。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以有底及四邊故,而後池成,即是一真法界。要由五智而成差別事用,法界體性智即是底,大圓鏡智乃至成所作智即四邊也。四邊皆以四寶合成而底純金沙者,謂白性不動,性淨本覺故。雖自性本淨,而隨他動,變成萬像,故非堅整,而是細沙,即是不動平等而成差別義也。以此念佛法門熏習本覺,成差別德用故。
△二、四寶階道。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
金者黃色,即是因;銀者白色,即是證;璃璃者青色,即是悟;玻璃者赤色,即是行。四邊鹹具四寶者,即是四智各具四門也。大菩提心堅固勇猛,即是東方金寶;大菩提心行四攝法,即是東方赤寶;大菩提心除諸煩惱,即是東方銀寶;大菩提心成淨叁業,即是東方青寶。大福德聚威德自在,即是南方金寶;大福德聚照耀有情,即是南方赤寶;大福德聚施無所施,即是南方銀寶;大福德聚常住妙定,即是南方青寶。大智慧門本來清淨,即是西方金寶;大智慧門永絕二邊,即是西方赤寶;大智慧門轉妙*輪,即是西方銀寶;大智慧門無言平等,即是西方青寶。大精進行供養諸佛,即是北方金寶;大精進行堅固不懈,即是北方赤寶;大精進行摧滅無明,即是北方銀寶;大精進行四無量心,即是北方青寶。如是十六門,皆是常寂光中無邊照用,亦即念佛持名自利因緣之所建立也。
△叁、七寶樓閣。
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車渠、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樓閣即是無住處涅槃。樓閣相依,即是悲智相導,從如來性海十…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