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妙門,導衆生界人六度門,則唯是悲智二法也。如斯二者稱法性起,即是金寶。勝第一故,具足衆相,即是赤寶。性妙明故,法義周備,即是銀寶。財用富故,神通妙用,即是青寶。虛空色故,自體圓寂,即是砗磲。體潔白故,廣闊無外,即是赤珠。具衆影故,寬博內空,即是瑪瑙。體堅實故,皆念佛持名利他因緣之所建立也。
△四、四色蓮華。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言蓮華者,即是常寂光中衆生數也。如是衆生,因果微妙,皆菩提相,皆涅槃相,不斷煩惱,不次第行,衆果普備,如彼蓮華也。形如車輪者,體大色光,即是相大,香潔,即是用大。體雖平等,或具大行,或具大願,或具大智,或具大悲,故有四色差別。極樂世界衆生,皆于彼蓮華中化生,即是念佛善根所起無漏淨識之相也。
△叁、結。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如上池水、階道、樓閣、蓮華,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加持之力。就所持說,即是莊嚴;就能持說,即是功德,即是不二門也。
△二、辨性中有二:初正辨,後總結。辨中凡有七事:一、樂;二、地;叁、時;四、華;五、供佛;六、食;七、行。釋中開合,各門不同。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爲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時經行。
一切國土,皆以平等無相而爲其性。《法華經》雲:“諸佛法身,猶如明鏡,一切色像,悉現其中。”是故一切莊嚴,悉是不二現行,故得黃金爲地,天樂、天花時時常遍。以一實谛故,黃金爲地,平正曠廓也。以顯窮極法性故,天樂和暢,微妙清雅也。以得真實果報故,天華缤紛,法喜適悅也。複次因果位次,約有五門:一者因門,即大菩提心也;二者行門,即六度也;叁者證門,即六無畏也;四者悟門,即四忍也;五者入門,即四德也。以一切平等性故,即因即行即證即悟即人,圓融行布,相攝無礙也。且初、大菩提心爲因者,有其叁種,謂直心、深心、大悲心也。直心者,觀四谛理,即叁叁昧,心則端直,離邪曲見,是故天樂和睦微妙,純美翕暢。所謂德者性之端,樂者德之華也。深心者,觀十二因緣侵除習氣,知一切緣生即是無生,是故黃金爲地,平正超勝,育生萬物,無有窮極也。大悲心者,發西弘誓,上求下化,是故天華煥爛,妙香芬郁。以此天華供養諸佛,即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飯食經行,即是煩惱無盡誓願斷,衆生無邊誓願度也。次、六度爲行者,天樂是持戒度,以具足威儀行持善法,故八音和諧也。黃金爲地,是忍辱度,負荷一切而不動故。天華是精進度,若有懈怠則有休息,晝夜雨華無有間斷,即是精進嚴具萬行也。供養諸佛是布施度,以恭敬心平等心,施一切有情如佛想故。飯食是禅定度,經行是智慧度,以止觀二門調伏身心故。叁、六無畏爲證者,無畏是蘇息安穩之義。天樂是善無畏,以具足一切善法,永離障難故,天樂盈空,音聲嘹亮也。黃金爲地,是身無畏,以身之纏縛得解脫故,得堅固身,得平等身,金寶爲地也。天華是無我無畏,以知一切衆相悉是緣生,無所染著也。晝夜不斷是法無畏,以知一切境界如水中月,鏡中像,無性無相,則能行無行行,無有休息,不懈廢也。供養諸佛是法無我無畏,以于心得自在故,十萬億世界唯是一心,故能于晨朝時供養普遍也。飯食經行是平等無畏,以了萬法一實真如,無有能所本末等故,住于平等法界,以禅悅爲食,大悲爲行也。四、四忍爲悟者,天樂是無生忍,以一切諸法自性空寂,本來不生,如彼天樂,無有作者,自然和諧也。黃金爲地,是無滅忍,法既不生,則亦無滅,如彼大地,廣大博厚也。晝夜雨華是因緣忍,一切諸法皆依因緣和合而有,如是因緣,非常非斷,是故晝夜雨華缤紛雜沓也。供養諸佛,飯食經行是無住忍,以不著諸法故,或供養無量佛于他方,或宴坐觀空,林間行道于此界也。五、四德爲人者,天樂是樂德,萬德昭明,故金聲玉振之也。大地是常德,貞固谛信,地之道也。天華是淨德,本覺開敷,即是華也。供佛是我德,以我心遍一切處故。如是因、行、證、悟、人,即是念佛持名之因、行、證、悟、人,故念佛人往生彼土也。
△二、總結。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如是身智,即是功德。如是國土,如是衆生,即是莊嚴也。皆是彌陀平等性智,觀自、他身悉皆平等。大悲相應無住涅槃之所建立也。
△叁、示相有二:初正示,後總結。正示複二:初、大乘化相;二、小乘化相。所謂相者,即是如來妙觀察智,無量作用,無礙自在,令諸有情皆獲利樂。如是方便,即是權、實二智也。然有叁種:一是化他;二是自行化他;叁是自行。今極樂世界化相者,化他即是闡揚正道,法音不絕;自行化他,即是二十五道品;自行即是念佛念法念僧也。初中有六,初、化他實智方便。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如是衆鳥,非衆生,非不衆生。如是變化,唯佛能知故。白鶴者,喻常寂光,鶴壽最長故常,白色故寂,鶴唳于天,聲聞九臯,故光也。孔雀,文章錦彩,顯實報莊嚴。鹦鹉能言,顯方便有余。舍利即是春莺,巧啭適時,顯凡聖同居。迦陵頻伽,此雲妙音,即顯實智,一切音聲中最,雖在殼中,已超衆鳥也。共命即顯權智,如是權智,從定慧生,從慈悲生,故二首一身也。
△二、化他權智方便。
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如是音聲,調暢嚴肅,隨有聞者,皆能躁者得靜,邪者得正,故日和雅。
△叁、四合說,自行化他、權智、實智。
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演暢道品,即是自行化他、權智、道品等法,即是自行化他實智也。五根依菩提心生,爲大圓鏡智因;五力依福德聚生,爲平等性智因;七菩提分依智慧門生,爲妙觀察智因;八正道依精進行生,爲成所作智因,無有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者,蓮華中生,故無不淨;但受諸樂,故無苦;壽命無量,故無無常;恒念叁寶,故無無我。以無四倒故,無惡可滅;以自性圓成故,無善可生。日日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心意堅定,恒修叁念,即是神足。不須更修,是故極樂化相唯二十五道品,換言之,即娑婆有情以念佛持名之力,破四顛倒,惡滅善生,得四神足者,能往生耳。
△五、自行權智。
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性自靈覺,寂照圓明,即是佛寶。性本寂滅,萬相軌持,即是法寶。性具恒沙德用,一味清淨,即是僧寶。如是叁寶,皆無爲相,與虛空等,若無念者,則無所顯。觀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即是念佛也。又雲:“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即是念法也。又雲:“以無緣慈,攝諸衆生。”即是念僧也。
△六、自行實智。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
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舍利弗,其彼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初言無叁惡道,空谛也。叁惡道由貪、嗔、癡生,以貪、嗔、癡自性空故,如來則能大願攝持,力行成就,佛土嚴淨,無彼惡道也。無惡道名者,假谛也。以貪欲即是道,嗔癡亦複然故,即是般若正慧,是故無有惡道之名也。言皆是彌陀變化所作者,即是中谛。雙具空假,即是中道。法音宣流即假,變化所作即是空,皆是彌陀性德所顯,即是中也。
△二、小乘化相。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千百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以彼菩薩大悲願切,故以飛鳥和鳴教化菩薩。聲聞但證生空,未證法空,宜以無情音樂而教化之,是故樹網音聲,是化聲聞相也。諸寶行樹,由于如來智慧而生;諸寶羅網,由于如來深妙禅定而成。如是定慧有無量門差別,隨其機感而行受持。是故微風吹動,出百千種音樂,同時俱作,隨所應聞而行領悟也。前言念佛、念法、念僧者,謂雖念亦無能念所念。今言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者,以彼聲聞法執未除,故有能所,要須生心念彼叁寶也。複次生心者,謂由彼涅槃菩提心生,即是回小向大也。又有解者,前言飛鳥,謂是生空,是教凡夫。今言網樹,謂是法空,是教二乘。二者具足,是教菩薩也。
△二、總結。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就實智言,即是功德,就權智言,即是莊嚴。複次,就化他言,即是功德,就自行言,即是莊嚴也。是故念佛法門者,如來自行化他、權實二智之根本也。
△四、明用有叁:初征起,次正明,後總結。今初。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先征起者,名以表德。然佛佛道同,一切如來所證所人無不皆同,如是則不應有差別名字。所以各有名者,以昔大願異故,所嚴淨之佛土有異,所成熟衆生有異,即是成所作智所起化用有異也。以人不能測知如來名號功德,故作問征起也。
△二、正明有二:初、明能化;次、明所化。初、能化中複有叁:初、明攝因位法;次、明攝果位法;後、明轉因成果。初、明攝因位法。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
阿彌陀者,爲無量光無量壽。光者應化身,攝十方念佛衆生歸于淨土。壽者報身中之他受用身,攝極樂修行衆生受用法樂也。所以者何
彼光明者,即是教化衆生相也。以淨法界中一切諸相本不生故,無有造作,亦無塵垢,是故離一切相。以離相故,則能知一切衆生心行,周遍法界,化度衆生,得大自在。以大智光,施作佛事,凡蒙斯光照觸身心者,則人如來十種秘密處,所謂身秘密、心秘密、時秘密、時非時思量秘密…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